以学定教论生成

2018-05-14 10:59卢媛珍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口诀教案周长

卢媛珍

新一轮教育改革有很多响亮的关键词,如我们常说的接受与探究、欣赏与表现、合作与分享……预设与生存也是其中之一。如今的数学课堂“走教案”的现象虽已销声匿迹,但“课上得顺畅,没有磕碰”却冠冕堂皇地登上了课堂评价的舞台,成为了受欢迎的公开课议开场白。因此为了“顺畅”,许多教师可以作秀,为了“没有磕碰”,许多教师往往使富有挑战性的探索过程简化通向问题、答案的“捷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了课堂上最理想预定教案的演绎,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设的答案为止。我认为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课堂中各种即时生成的教学信息,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会,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构建与再创造中去。以学定教,使课堂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跌宕起伏感。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如此的课堂上将体现得“原汁原味”,教师和学生都将为能在这般诗意的课堂栖居而怦然心动,悠然神会!

一、珍视“意外”,合理改变教学流程

教师往往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就无法放开自己,常常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強,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教师应学会倾听,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等,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地改变教学设计,演绎不需预约的课堂精彩。

如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原本想着遵循备课的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再一步步归纳得出9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9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的背了起来。我一下子愣住了,这可怎么办?但马上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就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调教教学流程。于是,便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那么,有不会背的同学吗?”果然,几只小手慢慢举了起来,于是我抓住机会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怎么样才让他们把9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课堂上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小棒教着,有的用手比划着,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玩。我们暂且不去评论这些学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但这一转变使学生由“学数学”变为“教数学”,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直升到极点。试想,如果我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后,就立即加以呵斥、批评;如果我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改变,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二、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让学生“做一做”“说一说”的做法在课堂上屡见不鲜。似乎一堂课不这么做就意味着没有体现新理念,新课改就没有落实到位。其实,这只是我们教师一种单纯的外在控制行为,而不是学生内在的自觉需要。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时时关注这学生的内在需求,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猜一猜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每天什么时候播出的呢?学生有时说7点,也有的说是晚上7点。我接着问“电视上是怎样标出的呢?”这时有的学生说是“19:00”,有的接着说“这是24时计时法。我喜欢看的动画片就是在每天18:30开始播放的。”我灵机一动,问道:“还有谁喜欢看哪一个电视节目呢?”学生顿时兴奋起来,他们以聊天的方式和心情说出了不少电视节目,教师也因此板书了许多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教学显得那么自然、流畅。乐于交朋友、与朋友们一起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合作完成一项探究任务时,时常会听到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而面对这些请求,教师应该适时改变预先的合作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让他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结伴式的探究活动。因为只有这样的合作群体,才能在一个身心愉悦的自由空间里大胆思考、互相交流、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三、审时度势、相机变更教学环节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如学到哪里就出示何种练习,怎样过渡与总结等,教师都精心设计在先,殊不知已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这样的课堂有什么激情和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什么呢?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在新课导入时,我原来预设是让学生用绕、滚的方法测量出手中圆片的周长,并说明绕、滚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提出问题“是不是有更普遍的方法可以求出圆的周长呢?”由此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落入圈套,而是在讨论怎样得到圆的周长时就把计算方法说出来了。对此,我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十分巧妙地设计了两个问题:“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对于这个公式,你有没有不明的地方?”随机变更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形成的全过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

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它表现为教师灵活地顺着学生的思路发展。尤其当学生的回答或愿望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就要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情去作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成性的教学观将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互促与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生命潜力和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

猜你喜欢
口诀教案周长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周长面积变变变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巧记乘法口诀
三八等于多少
口诀法解一元一次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