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徐铸成新闻评论中的民本思想研究

2018-05-14 23:17刘怡
知与行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新闻评论抗战时期

刘怡

[摘 要]抗战时期,徐铸成先后在《文汇报》和《大公报》(香港版和桂林版)上发表了大量的新闻评论,可谓其新闻事业的巅峰。这些新闻评论针对国内国际各大问题发表真知灼见,且尤为关心战事之中民众的疾苦,一面是对战争中受灾民众苦难的怜悯,一面是对政府腐败行径的抨击,归根结底,徐铸成始终把人民记挂在笔端。徐铸成的新闻评论中显现出了一代报人的民本思想,这种以民为本的办报思想超越了地域的边界,也跨越了国际的界限。

[关键词]抗战时期;徐铸成 ;新闻评论;民本思想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2-0090-07

徐铸成,我国著名报纸编辑家和评论家,1907年生于江苏宜兴。1927年,徐铸成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经自己的舅父介绍,徐铸成进入了北京国闻通讯社开始从事新闻相关工作,因其独到的见解和敢言的闯劲受到胡政之先生的赏识,此后其在新闻事业上的发展一发不可收拾,他先于1929年—1935年担任《大公报》(天津版)的编辑和特派记者,次年又主编《大公报》(上海版)要闻。1938年,上海沦为“孤岛”,徐铸成又参与创办了《文汇报》,在其主持编辑《文汇报》期间,徐铸成坚持“独身主义”的办报理念,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在《文汇报》被迫停刊之后他又转赴香港,任《大公报》(香港版)编辑部主任。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徐铸成辗转来到广西桂林,担任《大公报》(桂林版)总编辑。在桂林主持《大公报》期间,徐铸成依然秉持“独立办报”的方针,在政治上不与重庆版《大公报》的观点苟同,并在该时期撰写发表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新闻评论,可谓是徐铸成在新闻事业上的巅峰时期。可以说,徐铸成在抗战时期撰写的大量新闻评论是不容我们忽视的珍贵的历史记忆,在我国新闻人英勇抗战的新闻史上不可谓不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徐铸成撰写的大量新闻评论之中,有为数不少的关注民间疾苦的言论,可谓心系百姓忧患,体恤战乱疾苦。由此,本文试图根据整理抗战时期徐铸成在《文汇报》以及《大公报》(香港版和桂林版)上所发表的新闻评论,梳理徐铸成民本思想在其新闻评论中的体现及其特点,以彰其“坚持真理、取信于民”的高尚报人风骨。

一、徐铸成新闻评论中民本思想的体现及其特点

观之徐铸成从事新闻工作的一生,其在新闻编辑和新闻评论这两大方面的成就是不容忽视的。纵观徐铸成在抗战期间撰写的新闻评论,其选题涉及范围之广,关注问题之长远,让人叹止。这些评论不仅关乎国内战事,也关乎国际形势,既对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灾民表以真切的关注,也对战火纷飞中抗敌的英勇战士表示关心和敬意,甚至关注毒品对人民的荼毒,更哀悼受难的日本灾民。与此同时,徐铸成还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的政府,将政府的贪污腐败行为毫不留情地見诸报端。正如徐铸成撰写的新闻评论一般,其以民为本的思想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跨越了等级,也超越了国界。

(一)关注民间疾苦,心系乱世灾民和前线战士

1.心系乱世灾民。1937年8月13日,日军扩大侵华战争,制造骇人听闻的八一三事变,持续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终在11月12日结束,上海也宣告沦陷,自此一直到1941年,上海都处于与外界隔绝的孤岛时期。在历经短暂的低迷之后,资金与人流开始大量涌入上海,上海的金融、娱乐等各行各业也随即繁荣起来,社会秩序也安逸稳定,此情此景之下,人们似乎不约而同地忘记了自己仍处在战乱的环境当中,开始贪图安逸奢靡的生活。面对此景,徐铸成发表于1938年2月1日《文汇报》的社论《上海并非孤岛》一文,深刻地指出战事虽暂时离开了上海,但是战神的魔手并未放弃上海。“我们且慢看租界以外的一片断墙残壁和租界以内五十万冻馁失所的难民。上海的繁荣究竟能维持到什么时候?你们目前是安全的,但这两个月以来,哪一天没有人在那里苦心孤诣、制造事实。制造恐怖,想把你们的安全加以危害呢?”[1]3寥寥数语,便道破当时上海歌舞升平背后四伏的危机,更看到了少数人享受安逸、贪图奢靡之时,还有50万之多的难民正在忍受离所之苦痛,深刻地体恤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伤痛。又如1938年2月25日发表于上海《文汇报》上的社论《难民工作问题》一文,徐铸成一针见血地说到长期收养难民绝不是解决难民生存问题的根本办法,帮助他们找到得以谋生的工作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同时,徐铸成也明确地指出,解决难民的找工作的问题目前面临着没有劳作设备和缺乏开办资金两大难题,呼吁上海各界有余力之士能够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帮助难民们渡过难关。

身处安逸平稳的上海租界当中,徐铸成尚能深入疾苦的民间,关注民情,为受苦受难的灾民疾呼救助,而辗转撤退到广西桂林之后,徐铸成也时刻关注着桂林百姓,将他们的疾苦记挂在笔端,时刻体现出对民众的关怀。如1942年9月14日,徐铸成发表于《大公报》(桂林版)的社评《救灾!救灾!》一文,关注的就是桂林在遭受水灾、旱灾、虫灾等自然灾害之后,政府应当如何救灾,如何安顿灾害中受损的民众,以及在未来如何去预防此等灾害的问题。只此一文,我们就能感受到徐铸成是如何“站在人民这边,为人民说话”的。此外,这类关注灾民的评论还有《勉沦陷区民众》《上海人的苦闷》《炸弹与鸦片》,等等。

2.忧心灾童和青年未来命运。除了对战乱之中以及自然灾害中受难群众表以十分的关注,徐铸成还特别关心难事之中的儿童和青年,尤其关心他们的教育问题以及未来命运。战乱时期,在绝大多数人只重冷暖饥饱问题之时,徐铸成竟还能牵挂着儿童和青年的“精神温饱”、记挂他们的人文修养和未来命运,着实是一种很有深度和层次的民本思想的体现。1938年4月5日徐铸成在《文汇报》上发表的《可怜的孩子们》一文,单从标题我们就能看出徐铸成对流离失所的孩子们的深切同情与痛心。文中徐铸成清晰地道出离上海不远处的区域,那些流离失所、遭受饥寒凌辱,冻死饿死乃至被屠杀的孩子们数以千万计,与上海境内安全的孤岛环境完全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徐铸成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如今这残破的情境,与这些无辜的孩子们没有半点关系,但是他们却承受着同样的战乱之痛,也由此呼吁每一个成年人都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心,帮扶这些无辜可怜的孩子们,“为孩子们未来的命运增添一些光明”[1]23。除去关注灾童的境况和将来,徐铸成也把目光投向了当时的热血青年。载于1941年7月21日《大公报》(香港版)上的社论《培养中国之新血液》就是徐铸成针对中国青年目前的状况以及将来命运所写的。徐铸成在此文中详细地分析了中国青年学生在抗战当中一般风气的进步,并指出进步的缘由,文章最后尤其关注中国青年的发展问题,提出要对他们多加指导,培养他们远大的眼光,让他们能够去探求广博的知识,并且培养出雄迈的勇气[1]97。

3.牵挂前线战士。身处战火乱世之中,抗战是不可避开的主题。无论是在主持编辑《文汇报》期间,还是主办《大公报》(香港版)和《大公报》(桂林版)期间,徐铸成一直在奋力宣扬抗战救国,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抗战理念,但是除了关注前方的战况之外,徐铸成心中还牵挂着浴血奋战在前线的战士们的冷暖饥寒,其间也不止一次撰文对前线的战士表示真切的关心。身处敌后相对安定的环境,徐铸成却没有忘记这相对的安定与平静是前线战士们以血肉之躯拼搏换来的,以己之文尽己之力,表达了对战士们的关怀与牵挂,也呼吁敌后的人们尽己所能支持前线。把前线艰苦作战的广大战士们记挂在笔下,体现出了徐铸成发自肺腑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徐铸成新闻评论中以民为本思想的极大体现。

载于1938年4月27日《文汇报》上的《何以对战士》一文中,徐铸成呼吁广大的人民将闲置的资本购买公债,让“救国与投资一举两得”[2]59,要身处敌后的人们心中时常记挂着征战前线的战士们,不要只顾私利,贪图个人享乐,尽力在远离战场的后方多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此缓解作战的经济压力,减轻战士们的心理负担。又如1941年2月1日《大公报》(香港版)发表的《春寒料峭》一文,当时正处寒冬时节,香港欢庆新年的热潮还未完全褪去,节日的余热仍让这座岛上的人们洋溢着喜色。在这样欢度新春、其乐融融的大环境下,徐铸成却没有被新年的热浪席卷而偏离自己的阵地,他牵挂着前线的战士,想到这些英勇的战士们自从抗战开始那天就一边与侵略者作战,一边还要与严寒酷暑等自然环境对抗,徐铸成内心既有敬佩也有深切的关心,而恰与之相对的身处海外热带安稳之地的人们不仅感受不到这些战士的苦痛,还颇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势疑问曰:“战局冻结了?我们为什么不总反攻?”[1]79等各种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之语,徐铸成用文字为前线的战士们发声,澄清事实,指出这大后方乃至侨居海外的人们能够得享安宁,是每一位战士浴血奋战拼来的。反而身处大后方的人们需要做的,不是在敌后的安宁中指手画脚地对战事发展提出各种指责及质疑,而应该时常体念前线战士之苦,同时还要反省自己是否为国尽过力,是否安慰过战士家属,又为抗战做过什么贡献?此外与关注前线战士的相关的评论还有《寄语前线战士》《展开节约献金运动》《献金与做人》等评论文章。

4.心怀世界人民。谈及中国的14年抗战的这段历史,凡中国人无不对当时的日本侵略者深恶痛绝。这种民族仇恨已如刻入骨髓般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时至今日,中日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仍没有真正得到妥善解决,有极大部分中国人对日的态度仍是排斥抵触的,很难将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侵略者、拒不认错的日本政府和爱好和平的日本民众区别开来。但是正处抗战时期的徐铸成却很理性地将入侵的日军和饱受战争之苦的日本人民分得很清。

1923年9月1日上午,日本关东地区发生了7.9级地震,同时引发了火灾、海啸、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徐铸成发表于1938年9月10日上海《文汇报》的《吊日本灾民》一文就是值此大地震十五周年纪念日时关东一带又遭严重风灾之时有感所发。他在文中说道:“即使遭受意外惨祸的是敌人,也应寄予同情的吊慰,何况受难者大都是无辜的平民。”[1]43我们从此话中确能深刻地体味徐铸成这跨越国界、跨越民族仇恨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战事如此焦灼的情况下竟能抛开成见,深切地对敌方国度上发生的惨祸表示哀悼,这一点是人们应该表示钦佩的。文章除了对灾祸的哀悼,还有对灾祸原因的详细分析,指出此次灾难与日本将大量经费用于侵华而非气象研究与防灾设备不无关系,希望广大的日本人民也认清这一点,不要再被日本政府蒙蔽,早日将自己从战火中解脱出来,不再忍受战事之苦。

此外,徐铸成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命运亦是牵挂的。譬如1942年2月19日桂林《大公报》上《忠告美国朋友》一文,又如1942年3月1日桂林《大公报》刊载的《英军袭法》等文章,都是徐铸成超越国界、跨越民族的民本思想的体现。

(二)加强对政府的舆论监督,疾呼反腐倡廉

徐铸成的新闻评论选题涉及范围十分广泛,除去上文提到的对灾民、前线战士等的直接关注,他也同时注重对政府的舆论监督。徐铸成一方面对国民政府加强舆论监督,另一方面在其退居大后方主持《大公报》(桂林版)后,也对广西新桂系政府给予了极大关注。在涉及对政府的舆论监督的这些新闻评论中,徐铸成同样是将笔触伸及各个角落,下至民间米价上涨,上至政府内部的贪污腐败,时常反映最真实的民情和政情,尽可能多地以己之力为时下的百姓多谋福祉。

1.关注米、面等物价飞涨问题。对于老百姓而言,虽身处战火乱世之中,但是比起关注前方战况如何,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由于处在抗战的特殊时期,时常会发生物价飞涨的情况,对于普通的百姓而言,飞涨的物价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徐鑄成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对市面上的米面等物价问题十分关注。譬如1943年8月5日发表于《大公报》(桂林版)上的《要审慎考量》一文就是针对桂林市糙米涨价至之前价格的一倍有余的情况所发,这是一篇短评,着墨不多,但是却把问题看得很透彻,指出如此定价与实际白米的黑市变得很为接近,会影响到白米的市价,那么也势必对民众的生活造成影响,因而提出希望粮政主管机关能够审慎地考量此事。又有1943年8月19日,同样是载于《大公报》(桂林版)之上的短评《查出囤积》,文中徐铸成对于云南省政府封存银行仓库,查出布匹和棉纱的囤积一举表示大快人心,表象上看来,这是对政府打击囤积行为的称赞,但是深究其后,想想最受囤积货物之害的其实还是广大的平民百姓,所以对政府打击囤积的称赞背后,仍旧是徐铸成对百姓的关怀,也是徐铸成民本思想的侧面的显现和又一特点。另外这一类的评论文章还有《囤积与居奇》《当前的物价问题》《重建新桥》等。

2.大力倡导政府内部反腐反贪污。对政府的舆论监督,一方面要做到真实的反映民情,另一方面也要对政府本身职能的履行进行监督。抗战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社会动荡是常态,也时常会发生政府官员腐败贪污的事情。在徐铸成撰写的这一类反腐反贪污的新闻评论中,多集中写于退居桂林的时候,主要涉及的是政府贪污、军队纪律等当时触及统治阶层内部的十分敏感的经济社会问题。

1942年8月20日的《大公报》(桂林版)上就刊出了《论贪污案》一文,这是徐铸成针对当时陪都重庆发生的一起巨大的贪污案所发的社评。徐铸成在文中详细地分析了过去一部分政界贪污的养成,不外乎掩蔽之风盛行、机构不健全、监督机关监督不力这三大原因,并进一步对当局提出了整改的举措建议,希望能肃清这些不正之风。而在时隔一年,也就是1943年8月21日的《大公报》(桂林版)上,徐铸成又发表了《论养廉》一文,该文对廉洁的作风做了历史回顾,讲到“中国历代圣贤,不特对个人方面,提倡清廉,对于统治阶级也以聚俭克为掊大戒”[1]146,自古中国就是以廉洁为尚,但是越是战乱之时就越易发贪污腐败之事,因而徐铸成也在此文中呼吁当局要修养清廉之风。可见,徐铸成对政府的监督没有松懈过,因为他深知,一旦政府腐朽,百姓必将深受其害,对于本已身处乱世的平民百姓而言,无疑是又一重击,因此大力倡导政府内部的反腐反贪污,也是徐铸成新闻评论中民本思想的一大特点和极大的体现。此外,相关的新闻评论还有《贪污案如何》《惩贪污,肃军纪》《铲除贪污,保障循吏》《铲除贪污舞弊》等。

二、徐铸成民本思想的成因

徐铸成“以民为本”“为民发声”的办报思想并非一日之成,这与其成长环境与求学经历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亲尝过离家避难之苦,又接受了诸如梁启超、张季鸾等大师理念的熏陶,最终让徐铸成民本办报思想得以形成,并深刻反映在其新闻评论当中。

(一)自由主义思潮的初步熏染

1922年,徐铸成小学毕业,由于宜兴这座小县城只有一所私立的彭城中学,徐铸成不得不外出求学,同年他考入了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求读。进入这所学校的徐铸成感觉到世界为他敞开了一道全新的大门,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的阅览室里,《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等报纸杂志一应俱全,让徐铸成常常读到不忍离去。这其中,《申报》的《飘萍北京特约通信》,《时报》的《彬彬特约通信》,还有《新闻报》的《一苇特约通信》,最受徐铸成的喜爱,这些报纸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报纸,因而便成为徐铸成接触自由主义思潮的开端。1926年,徐铸成因为不想服从无锡省立第三师范的规定在毕业后成为小学教师,于是故意弃考了两门功课不给自己毕业,以此来故意达不到做教师的要求,主动要被学校开除。同年为了进入更高一级的学府继续求学,徐铸成借了同校毕业生徐锡华的毕业文凭考入清华大学成功求学半年,这期间,徐铸成接受了梁启超、陈寅恪等进步人士的思想熏陶,使得其自由主义思想进一步萌芽。在清华求学半年后,徐铸成借文凭考试之事被无锡省立第三师范揭发,不得已只得暂时休学。1927年,徐铸成再次投考大学,这一次,他成功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求学期间,徐铸成又接受了吴承仁、钱玄同等国内闻名的大师的教导,受到了更进一步的自由主义新思潮的影响。

标榜“文学独立自由,反对文学功利倾向”的自由主义思潮,显然给徐铸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徐铸成日后办报始终坚持“独身主义”的自由主义报人思想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在《大公报》还是《文汇报》主持笔政时期,徐铸成都“一心只想以超人独立之身,办好报纸,为人民说话”[3],始终信奉“独身主义”,坚持“以民为本”。因此,早年求学接触到的自由主义思潮,实际上是为徐铸成日后“独身主义”中的民本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张季鸾办报理念的深刻影响

说起徐铸成在新闻事业上的造诣,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个是胡政之,另一个就是张季鸾。如果说胡政之是发掘徐铸成、赏识提拔徐铸成这匹千里马的伯乐,那张季鸾就是深刻影响了徐铸成办报理念的精神导师。进入国闻通讯社是徐铸成迈入新闻界大门的开始,而进入《大公报》则是徐铸成新闻事业真正的开始。进入《大公报》后,徐铸成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刻苦认真,很快就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小有成就,也因此受到时任《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的赏识。 张季鸾是“文人论证”思想的践行者,他认为,一位真正报人的品质和修养是“公”“诚”“忠”“勇”,即动机公正,致意要诚,还要忠于真理,勇于发表[4]。在张季鸾的有意栽培和悉心教导下,徐铸成在新闻业务上很快成长起来,深受张季鸾“为主张而主张,不在新闻中夹杂私利”思想的影响,同时,《大公报》所坚持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方针也在徐铸成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徐铸成逐步形成了自己“坚持真理,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办报理念。徐铸成认为“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因而所有的新闻都应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要永远站在真理这边,站在人民这边[5]。这样的“独身主义”办报理念也是徐铸成一直坚持办“民间报纸”的原因,秉承着这种信念,徐铸成一直堅持独立办报,经济独立,政治上更是独立,不畏权势,只为百姓发声,为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而战,也因此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在徐铸成的新闻评论中得以时常体现。因此可以说,徐铸成民本思想的最终形成与其精神导师张季鸾的栽培和教诲关系最为明显,是张季鸾一手促成了徐铸成民本思想的成长与成熟。

(三)成长背景和战乱环境的现实促成

除去上述两大成因,笔者认为,徐铸成的成长背景、所处的现实环境也是促成徐铸成新闻评论体现出民本思想的一大因素。我们常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譬如弃笔从戎的班超,又如弃医从文的鲁迅,皆因时局造就。徐铸成生于晚清,长于五四运动之后,可谓成长于中国最为动荡多乱的时期,17岁那年,他也曾因为南下的战事短暂离乡避难,而后青壮年之时又历经了最为艰苦的十四年抗战,这期间的艰苦自是未经乱世的人们所难以体会的。所以长期处于不稳定的乱世之中,徐铸成见证了太多战争带给人民的苦痛,也看到了太多因当局腐败而给百姓增加的负担,心中对民众的怜悯之情自是日增月长,愈是在这样战火纷飞、人民受难的年代,这种怜悯在徐铸成的心中扎根越深,也成长越快,最终也融进了徐铸成“独身主义”的办报理念之中,成为他“以民为本”的思想的一部分。所以,其成长的经历与背景,加之战事繁多的不安稳的现实环境亦是促成徐铸成民本思想形成的一大原因。

三、徐铸成新闻评论中民本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探索徐铸成新闻评论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一方面是对一代报人办报思想的发现,另一方面亦是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启发与勉励,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历史价值

徐铸成所撰写的彰显着民本思想的新闻评论,在抗战这个特殊的年代,无论是对当时生活在战火乱世中的民众,还是对当时的政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这些闪现着民本思想的文章,一方面代表了广大的人民喊出了真实的民意,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另一方面也时刻警醒着政府,监督着政府要为人民利益办事。就这两个方面来说,徐铸成新闻评论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具有不可小觑的历史价值。

1.反映真实,呐喊民意。抗战这十四年,是中国最灾难深重的十四年,战火几乎燃遍了整个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饱受著战争的摧残,在战火之中苟延残喘。在这样民族危难的时刻,徐铸成不畏强权,坚持在战火之中高举一帜,以手中之笔书写民情,反映民意,让那些还在这乱世之中贪图奢靡、苟且偷生的人们看到在这国土之上有多少人流离失所,饱受着饥寒之苦和战事之痛。这些不论是写难民还是写孩童抑或是写前线战士的评论文章,一字一句,都在敲打着人们的心,拷问着还在民族危机之中享乐的人们的良知,为数以万计乃至千万计的遭受着战争摧残的民众呐喊出了求助的声音。诞生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徐铸成的新闻评论,用最饱含深情的字句反映着民众生活的真实,为这些受难的人们摇旗呼救,为他们指引着前路,也给他们带去了勉励和希望,是那个黑暗的战火岁月中徐铸成举起的星灯。特别是上海孤岛时期主持《文汇报》笔政期间,徐铸成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有力的评论击打着每个人的良知,不畏强权威胁与百般阻碍刁难,唤醒了无数国民的反抗,为战火中难民的生存、为抗战的胜利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监督政府,警醒当局。因为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徐铸成时刻都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秉持着“以民为本”的信念,徐铸成面对当时的政府仍然毫不畏言,对政府的反腐惩贪行为会大加赞扬,而面对政府的贪污腐败行为之时,又敢于严词批评并且提出建议。尤其是在桂林主持《大公报》笔政时,徐铸成有大量的社论和短评都是针对政府的内部腐败问题,比如关注粮食定价,关心货物的囤积还有外资利用问题,时刻都在对政府的一举一动进行着监督,对当时的政府而言,这种舆论监督就像一个悬挂在头顶的警钟,时刻警醒着政府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能,不能行贪污腐败之事,尤其在战事吃紧、社会动荡的时候更要多为民众的利益考虑、为人民办事。所以,从政府层面来讲,徐铸成新闻评论中的民本思想起到了监督和警醒的作用,这也是不可被忽视的历史价值之一。

(二)现实意义

徐铸成新闻评论中的民本思想也具备极大的现实意义,对现今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熟练的业务素质,更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同时也要有一种新闻人应该具备的人文情怀,时常将民间疾苦记挂在笔端。具体讲来,有如下几点是可以从徐铸成新闻评论中的民本思想当中学到的。

1.广泛涉猎,博览古今。徐铸成能够写出如此数量和质量的富有民本思想的新闻评论和他广泛阅读史书名著是分不开的。早在徐铸成求学于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期间,他就阅读了大量的类似《红楼梦》《史记》等经典的名著,特别是初读《史记》之时,“深感这些优秀的新闻记者,具有史学家的品质学养,是救国不可少的崇高职业”[6]。在这些古典名著阅读过程中,徐铸成开始逐步的积淀出一种以民为本的人文情感,生出史学家记录历史般的公正态度。同时徐铸成对当时的《申报》《新闻报》等自由主义报纸杂志亦是爱不释手。这些史书报刊中显现出的人文思想给了徐铸成极大的影响,正是这些书籍报刊的熏陶,徐铸成认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具备史官记录历史一般的公正品质,同时应该保持独立,远离权势,始终要以民为本,为民发声,因而徐铸成逐步成长为了一位胸怀天下人的报人。也正因徐铸成的广泛阅读,使得他的新闻评论对问题的分析总是透彻清晰,古今中外的例子信手拈来,论证观点时有理有据,评论既有深度也有广度,更重要的是,他在阅读中积淀和形成了独具自身特点的以民为本的人文情怀和办报思想,也就是后来的“独身办报主义”,把人民始终记挂在自己的笔端。因此,作为现代的新闻工作者,也应广泛地涉猎各类书籍,博览古今,升华自己的思想,在阅读中去体味和成长,去积淀作为新闻人的人文情怀和民本思想,把家国和广大的人民记挂在自己心中。

2.善于观察,深入民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挚友,要为人民发声。正如徐铸成说的:“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每一家新闻媒体,都应该本着“为人民负责,为历史负责”的信念对待自己的新闻工作。那么,如何做到“为民发声”呢?

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记者黄远生曾提出新闻工作者应具备“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7]。这里所说的“善于观察,深入民间”其实就是要新闻工作者时常奔走在民间,其间还要用耳朵去倾听民众最真实的声音,这一点也是徐铸成从事新闻工作时一直在践行的。主持桂林《大公报》时,徐铸成和报馆同事常常四处游走,徐铸成更是经常进城应酬,你来我往之间,徐铸成结识了很多人,也在一次又一次深入民间当中,了解到了很多真实的民情,这为徐铸成撰写新闻通讯也好、新闻评论也罢,都提供了真实而有效的素材。所以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定是善于奔走在民间的,因为只有走进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去到了民众的身边,去仔细观察,与他们交谈,倾听他们,才能听到真正的人民的心声,了解到真实的民间难处,心中时常装着社会的问题,本着公正客观的心态,及时地去反映存在的矛盾,及时地反馈人民的声音,如此才是真正坚持了真理,取信于人民。

3.重视监督,反映民情。关于报馆的“两大天职”,梁启超曾有言:“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8],也就是说,报馆的两大职责是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前文我们曾提及徐铸成在清华大学求学的半年中曾听过梁启超讲学,因此徐铸成对办报的认知也必定是或多或少受到了梁启超的影响。徐铸成办报的一生确实十分重视对政府的舆论监督,特别是在抗战这个特殊的时期,徐铸成针对政府的贪污腐败或者不作为的行为撰写了大量的社评、短评,譬如前文提到的《论贪污案》《论养廉》等文。由此也给了现代的新闻工作者一个启示,新闻工作不是做好了党和政府的喉舌后便万事大吉,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舆论监督,反映民情。

但是進行舆论监督和民情反映工作并非是盲目的,我们不难发现,徐铸成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时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舆论监督的本地化。将这个特点体现得最为显著的就是徐铸成在桂林主持《大公报》这段时期所发表的针对政府的新闻评论,这时期的新闻评论中有很多都是针对广西本地的政情和民情的,不管是对救灾的关注,还是对政府应反腐养廉的评论,徐铸成的视线始终没有离开过广西,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在了当地。徐铸成深知,对本地政府进行舆论监督对当地人民来说更有实用价值,因为这能及时地反映当地人民面临的困难,将人民的需要及时传达至当地政府,亦能迅速地对政府的职能履行与否做出回应。所以新闻工作者的舆论监督工作应该本地化,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投向本地,时刻监督当地政府的工作,时常关注到本地人民遇到的问题,对于及时有效解决本地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很大的价值。

四、结语

徐铸成在抗战时期撰写的大量新闻评论闪耀着人性的光环,其深沉的人文情感、以民为本的办报理念在中国新闻史尤其是中国新闻抗战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主持报纸笔政期间,徐铸成始终坚持自己民间报纸的立场,坚守“独身主义”办报理念,坚持站在真理这边,站在人民这边,不畏权势,全心全意地践行着史学家般的公正品质,因此在抗战时期留下了大量显现出民本思想的新闻评论,富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徐铸成.徐铸成新闻评论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 徐铸成.徐铸成新闻评论选二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3] 文汇报社史研究室.从风雨中走来[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157.

[4] 靖鸣,杨晓佼.抗战时期徐铸成在桂林的新闻实践初探[J].新闻大学,2011,(3):65-74.

[5] 徐铸成.徐铸成传记三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7-8.

[6] 徐铸成.徐铸成回忆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7]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3.

[8] 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J].新民丛报,1902,(17):1-7.

On People-oriented Thought in Xu Yincheng's News

Commentar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Liu Y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Xu Zhucheng has 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news commentaries on Wen Wei Po and Ta Kung Pao (Hong Kong version and Guilin version),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peak of his journalism. These news commentaries gave insights on major issu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were particularly concerned about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in the war. One was th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the victims of the war, and the other was a criticism of the governments corrupt practices. In the final analysis, Xu Zhucheng always kept the people in both mind and writing. A generation of reporters people-centered thought emerged form Xu Zhuchengs news review. This kind of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on running a newspaper transcends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and also crosses 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Keywords: perio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Xu Zhucheng; news review;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新闻评论抗战时期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从《电影与播音》回望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