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艺 李清平
摘要:目前国家推进的“一带一路” 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促进经济共同繁荣的共赢之路。为了顺利完成建设任务,“一带一路”建设者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水平,还要将自己打造成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具备适应项目所在国文化习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各异,大多数国家与英美文化有显著差异,传统的适应英美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这个重大倡议的需求。政府、教育机构、企业需要采取激励措施,培养建设人才适应新形势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他们与沿线项目所在国国民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实现民心相通,有效保障建设任务顺利实施。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8)02-0137-07
在“一带一路”宏观倡议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亟需具备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力资源,以便与沿线国家国民顺利沟通,有效进行基础设施、产能合作、贸易往来、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为了确保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产能合作、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实现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建设人才应当具备较好的能够适应项目所在国文化特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一)“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应当树立包容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一带一路”沿线包括 65 个国家和地区以及 53 种官方语言,分属九大语系,文化差异大[4]。很多沿线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我国截然不同,有些甚至截然相反。这就要求建设人才应当树立全球化观念,具备与多国民众进行顺畅交流的跨文化意识,在与沿线国家民众沟通时,树立包容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对方国民的文化风俗,不嘲笑、不谴责、不冒犯对方的文化传统,避免触犯对方的文化禁忌。
西亚大部分国家使用阿拉伯语作为官方语言,英语为商界通用语言,信奉伊斯兰文化;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使用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崇尚英美文化;中亚和东欧有四国使用俄语作为官方语言,俄罗斯文化发挥很大作用;但大部分沿线国家皆使用本土语言作为官方语言,且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文化方式决定国民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直接影响经济贸易往来的协商。很多我国民众习以为常的行为在一些沿线国家是必须避免的禁忌。比如与阿拉伯人沟通,不要讨论王室话题,严禁谈论其它宗教偶像,在他们心目中真主只有一个;除非突发紧急事件,不要在周五休息日打扰沙特人;切忌送给沙特人酒类礼品,严禁在沙特人面前饮酒,饮酒和私自酿酒都会受到严刑制裁;禁食猪肉及一切沙特人认为外形丑陋的事务,如甲鱼、螃蟹等;忌讳左手递送东西或事物,沙特人认为这种行为侮辱人格;不能单独给女主人送礼。建设人才在与沿线国家国民进行沟通时,应当理解对方的文化风俗,不妄议对方的风俗习惯,不把自己的爱好习惯强加到他人身上,避免触犯它国的文化禁忌,引起误会,给中国企业带来名誉损失,从而影响双方经济贸易的互联互通和友好合作。
(二)“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应当具备学习沿线国家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自学能力
由于改革开放前期,我国主要目标是引进外资企业,学习英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传统教育中涉及的外国文化教育以英美文化为主,跨文化交际场景中的目标人群大都是英美人士。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具备“走出去”的实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投资和业务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建设人才去沿线国家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这就要求建设人才要懂得当地国家的文化特性、风土人情,了解如何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
沿线国家历史、地理、文化、政治都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彼此都有差异,与英美国家也不一样,很多建设人才工作流动性大,随着业务的变化,会被派到不同的国家去执行任务。沿线有65个国家,单靠在学校接受的跨文化知识无法满足就业的需求,建设人才应当培养自主学习项目所在国跨文化知识的自学能力。在去项目所在国以前,搜集权威书籍或网站,学习项目所在国风土人情特点、文化风俗和社会禁忌。目前,国家信息中心创立的中国一带一路网,包含了沿线大多数国家基本情况、文化风俗的介绍,为建设人才提供了很好的跨文化知识的素材,然而有些国家比如也门、缅甸等的国情介绍较少,没有涉及文化习俗,需要进一步补充,以供建设人才参考。相关企业可以设立文化国内培训课程,为拟派出人员提供项目所在国风土人情的讲座。建设人员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去过项目所在国开展业务的企业员工了解当地应当注意的事项,到了项目所在国,与项目所在国员工积极交流,询问当地的风俗习惯。
(三)“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应当向沿线国家民众弘扬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多用外国民众听得见、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5]。“一带一路”建设人才与沿线国家民众正面接触,具备传播中华文化的条件和优势,可以通过外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与他们进行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强调以和为贵 、友善天下、 和而不同、先义后利、弘义融利,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融入当地的有效精神保证。建设人才通过主动介绍博大精深、追求和谐、奋斗向上的中华文化,以便外国公司更好地了解中国企业的投资理念,能让外国民众更加理解和支持中国企业,更加信任中国员工,营造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四)“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应当具备全球化交际技能
交际技能包括跨文化知识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对不同文化现象、价值观等的思辨能力,交流策略的运用能力,及在跨文化环境中根据具体社交情境灵活应变、心理调适的能力[6]。傳统教育中,跨文化交际技能大都只针对英美人士。然而在“一带一路”的新时代背景下,沿线国家众多,跨文化知识包罗万象、跨文化环境复杂,建设人才的跨文化交际技能需要更具全球性,使其能够与多国民众进行有效交流。新形势下建设人才不能以传统的只针对英美人士的沟通技巧为标尺,应当开拓视野,树立全球观,收集、理解、总结和吸收沿线国家的跨文化知识,培养自己在不同国家根据当地文化情境灵活运用交际技能的能力。
二 “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人才是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任务的支撑和关键。“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大量胜任建设任务的工程、贸易、数字技术等领域的国际化人才。虽然建设人才专业技术过硬,业务能力强,但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用沿线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有效深入交流和行业对话的能力还较弱[7]。为响应国家的需求,“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受英语应试为导向的观念影响,我国传统外语教学与研究偏重语法错误分析、词汇学习和句子结构的理解和表达,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力度不够。这种做法势必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虽然近年来,高等教育机构意识到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还需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成为善于沟通的国际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建设工程、经济贸易、数字技术等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外语尤其是英语语言交流能力逐步提高,具备了一定的主要针对英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但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交流的能力还相对较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建设人员将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思维套用到外国文化上的现象比较常见,以致跨文化交际时语言运用不当,造成误解,甚至还会对经济贸易合作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中方与外方进行商业洽谈时,经常套用中国人待人处世的习惯,恭维对方,贬低自己以表示客气和礼貌,向外国客人说一些诸如招待不周、准备工作做得不好之类的客套话,让对方误认为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尽力去招待他们。中方给予报价时,使用了对方禁忌的数字,匈牙利和伊拉克都禁忌使用数字“13”,造成一定的误解。保加利亚人喜欢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点头表示“不”,摇头则表示“是”,与中国人习惯恰好相反,易造成沟通障碍。国人强调集体主义,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喜欢强调产品使用的普遍性,适合各类人群。然而中东欧人崇尚个性,注重产品的多样性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特有需求。因此中方进行外贸时,应宣传产品的独特性,和产品各种类型对不同群体的特殊功效。
此外,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很多是非英语国家,涉及的小语种众多。学习项目所在国当地的语言,能帮助建设者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融入当地社会,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与项目所在国的相关人员洽谈业务时更为顺畅。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针对准备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学生的小语种语言能力和适合沿线国家文化特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正处在摸索尝试阶段。现有毕业生对项目所在国的小语种语言能力还较弱,不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和风土人情,无法用当地通用语言进行专业交流,与沿线国家国民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较弱。
三 “一带一路” 建设人才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创新路径
在外语环境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难自然发展,需要通过正规教学才能获得。即使学习者的外语语言技能好,如果没有接受有效的跨文化教学,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难提高[8]。鉴于此,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要重视培养“一带一路”建设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其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新要求。
(一)遵循文化学习者认知规律,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要重视“一带一路”跨文化的研究,遵循文化学习者认知规律,注重开发高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模式。
认知框架下的信息加工理论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理论基础。跨文化交际知识点包括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建设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根据交际需要,帮助他们选择跨文化交际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加工和记忆,促进他们把交际知识点的形式、意义和功能在工作记忆中有效联结,在社交语境中能够灵活运用。遵循信息加工理论,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深入加工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其运用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沟通能力。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二语语言和文化习得是一个注意-操练-自动化的过程[9]。人们接触大量信息后,在同一时段的注意力和加工能力有限,无法全部掌握所接触到的信息。他们只能先获取注意到的信息,然后通过一系列操练,深入加工这些信息,使这些信息转变为吸收性信息,然后通过内化,实现自动化,才有能力去注意其它的信息。信息加工中的注意理论认为注意是语言文化学习的必要条件和支撑[10]。只有那些被学习者注意并经学习者的大脑理解加工后的知识点才能被学习者吸收到长期记忆中,当遇到相关语境时,再从长期记忆中提取注意到的知识点。
注意理论能够解释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为了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人们必须同时注意话语的跨文化交际形式和与之相关的社交语境特征。学习者接受的语言文化教学大都和词汇、语法和句法相关,促使他们在学习语言时习惯注意语言的词汇、语法和句法。由于大脑注意信息的容量有限,而且语用文化知识点和社交语境特征对学习者而言很陌生,仅仅让他们接触包含跨文化交际知识点的语篇,很难注意到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这就需要教育者引导学习者注意到需要学习的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技巧,促进他们深入加工和内化这些知识和技巧。同时学习者通过模拟真实交际场景,不断操练,能促进知识整合,最终实现自动化,帮助他们能灵活自如地根据不同的交际场景中得体运用跨文化知识和交流技巧。
(二)采用多模态模式延伸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适用范围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语言文字、历史传统、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显著文化差异,为了与项目所在国合作单位有效沟通,順利完成“一带一路”建设任务,我国教育机构和企业应当开发多模态的学习模式,以课堂教学、网络学习和实地实习三个维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国别研究,介绍沿线各国历史、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交流技巧、宗教信仰等主题,为建设人才提供项目所在国的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同时帮助建设人才树立包容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项目所在国国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中华文化。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重点是吸引外资企业来华发展,学习英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果,为了有效与英美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教育和文化交流,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大都针对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的英美西方国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国内企业具备“走出去”国际化发展的实力。“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保障,指明了方向。然而沿线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仅以英美文化为主要目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无法适应“一带一路”的新要求。“一带一路”在亚欧大陆沿线包括中亚、东欧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以俄语为通用語言,西亚和北非有14个国家以阿拉伯语作为官方语言(或之一),而全国俄语和阿拉伯语学习者不多,并且以往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俄语或阿拉伯语通用语言技能,能用俄语或阿拉伯语进行专业交流,具备俄语或阿拉伯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缺口很大。我国具备沿线国家所使用的民族语言能力和适应项目所在国特有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更少,直接影响了“一带一路”的建设。
对此,教育机构需要针对服务于不同领域的 “一带一路”国际化复合型建设人才,制定符合他们多元化需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规划。首先,重点培养精通英语、俄语或阿拉伯语,具备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翻译人才,根据他们预计参加的基础设施、商业贸易、金融等领域的特点,加强特定领域行业知识的学习,以便能胜任翻译洽谈工作。其次,教育部可以委托全国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组统一协调中国急需的“非通用语 +专业”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奖学金,吸引有兴趣的中小学生从小学直至大学不断线的学习非通用语,以便协调中国企业与沿线国家合作企业之间的业务沟通。我国的非通用语一般指英、法、俄、西、阿、德、日七个语种以外所有语言[11]。教育部门应该规定从事基础工程建设类、商业贸易类、金融类、数字技术类等非语言专业建设人才,在大学阶段需要系统学习一门常用的通用语,培养其运用该门语言进行本专业交流和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再者,当大学毕业生指派到特定沿线国家从事项目建设前期,教育部门可以提供短期针对项目所在国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当地语言、跨文化知识、交际技能等方面。由于他们有可能去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沿线国家从事项目,让他们精通不同项目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费时费力,也不符合认知规律。在他们前往项目所在国之前高强度的短期培训课程有助于他们对当地文化习俗和禁忌的了解,避免发生文化冲突。这类课程可以采用网络学习的方式。教育机构应该为建设人才提供丰富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满足其多元化需求,建构跨文化交际在线学习平台,根据国别分为政治、经济、语言学习、综合文化、商务文化、交际技巧、社会习俗、文化视野等版块,并按照授课语言、难度级别、适用人群、课堂形式、教学目的和内容属性进行分类,访问网站人员只需点击感兴趣的课程,就能随时随地学习相应的内容。同时政府应当倡导教育部门编写沿线国家通用语言版本的中国文化教材和网络资源,帮助建设人才学会如何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特色,加强民心相通,进而让沿线国家国民了解中国的文化价值,更加信任中国企业。此外,在沿线国家有项目的企业可以提供相关领域大学生的海外实习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应用跨文化交际知识,毕业后无缝链接职场,更快地适应职场要求。
(三)拓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有效交际的基本前提。传统的跨文化知识学习主要是介绍诸如传统节日、特色美食、餐桌礼仪等常见的文化现象。这些知识反映表层的文化现象,无法帮助建设人员认识到这些表层文化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的文化精神。
为了实现民心相通,获得合作单位和个人的信任和支持,建设人员需要了解项目所在国文化知识的内涵。比如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历史特征。东正教影响俄罗斯国民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企业建设人才应了解东正教的主要精髓,充分尊重东正教教民的信仰,尊重东正教教义、熟悉东正教商贸文化,有助于与俄罗斯的经贸沟通。沿线西亚和中亚的伊斯兰国家与我国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进程上有显著差异。伊斯兰文化因素在阿拉伯国家和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乎是大多数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每年伊斯兰教历的9月为斋月,在30天的斋月期间,除病人、孕妇、喂奶的妇女和日出前踏上路途的人外,伊斯兰教徒从太阳升起后到落山以前不能饮水、进食,无论多么重要的生意都不能进行。在与伊斯兰国家发展经贸关系时,必须了解伊斯兰文化特性和精髓,例如斋月禁忌、异性沟通的社交礼仪、商务交易习俗等,才能与阿拉伯人顺畅沟通,达到双赢的效果。
同时,建设人员应当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内涵学习,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内容“中”与“和”思想、现代文化的中国梦、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传承我国自古以来奋斗向上、追求和谐的文化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能够与沿线国家国民分享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让中华文化五千年来传承的智慧结晶惠泽沿线国家,推动它们基础设施、经济贸易的发展。通过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宣传包容和谐的中华文化,能让沿线国家国民消除对中国诸如威胁论、霸权主义的误解,向他们展示我国愿意与沿线各国人民一起求同存异,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在我国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与沿线国家社会、经济、科技、政治、学术、军事等方面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建设人员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良好的适应项目所在国文化习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与沿线国家政府、企业和民众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增加外国民众对中国和中国企业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完成建设任务,实现我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 潘盛洲. “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 [N]. 人民日报,2017-04-19.
[2] 史兴松.外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需求分析[J].外语界,2014(6): 79-86.
[3] Deardorff D K.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 10): 241-266.
[4] 王辉,王亚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J].语言战略研究,2016(2): 13-19.
[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8-211.
[6] 顾晓乐.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理论和实践模型[J].外语界.2017(1):79-88.
[7] 张兄武.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工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J].教育探索,2016(11): 96-99.
[8]李清平.教学导引对英语学习者的社交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9(11): 399-407.
[9] McLaughlin,B.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Edward Arnold. 1987:87.
[10] 李清平.兼顾形式对请求策略习得的影响 [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153-159.
[11] 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 [J].语言战略研究, 2016(2): 26-32.
责任编辑:肖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