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惠坚
所谓学具操作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近期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这种直观动作思考,也称作“用手思维”。这种“用手思维”的形式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的发展而消失。通过“用手思维”的协助,借助形象思维的支柱,达到逻辑思维的程度,并促进辩证思维的形成,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那么,如何恰当地在数学课堂上组织学具的操作活动?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操作学具,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
在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往往通过一些准备题进行过渡,引入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通常设计一些紧扣新知、操作简单、取材方便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学具,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
例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时,我就是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红花)的方法设计准备题的:首先让学生在第一排摆4朵小红花,第二排摆的朵数是第一排的3倍,第二排摆多少朵?为什么?摆后学生回答:“求第二排摆多少朵,就是求3个4是多少,所以摆12朵。”接着再摆,让学生把第一排先空出来不摆,第二排摆12朵。又知道第二排的朵数是第一排的3倍,也就是把12朵平均分成3份,所以第一排摆4朵。最后再进行巩固。通过摆小红花练习,使学生明白了求第一排摆多少朵,要根据第二排的朵数及倍数关系,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出1份数,也就知道第一排的朵数了。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红花,使学生明白了数量关系,为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里的操作虽然简单,它却把文字表达的数量关系的抽象内容具体化了。为突破新知识中的难点——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
二、操作学具,使学生探索和理解知识
新知识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知识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对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去接触事物及其关系,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抽象概括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例如,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以27+15为例。先复习百以内的组成,再要求学生用学具小棒分别表示两个加数,让他们自己进行“合并“的操作并口述合并的过程。然后启发学生对各种合并过程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得出:都是捆加捆,根加根,十根并一捆,区别只是先加后加的顺序不一样。这样就能很自然引出”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满10就向十位进1”的法则,其中的算理也不言而喻了。显然,借助小棒的具体形象和动手操作的方法,形式生动,把加的动手操作程序和加的顺序化作学生的智力活动程序即算法的思维过程。这样较容易地掌握新的知识。
三、利用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具操作活动,提供较多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想像,激发学习兴趣,训练想像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七巧板既是学具,同时又是玩具,玩是儿童的特性,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尽情地玩,在玩中想,玩中悟。这样,在拼拼搭搭的过程中,学生们摆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四、操作学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天性,借用学具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的机会,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设计孩子们感兴趣的教具、学具,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可以把三根长短不同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在不经意的摆弄中,却轻松的了解到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组成的,再通过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形状学具的拉动,总结出只有三角形才具有的特性“稳定性”。又如“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那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似乎有些难以理解,假如只是单纯告诉学生任意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照葫芦画瓢,这样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是接受式的,学生没有亲身体验,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运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拼摆,学生在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中,问题便迎刃而解,学生会发现如果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边时,根本拼不成三角形,这样使学数学在动态中进行,使学生把外显动作与内隐思维有机结合,顺应了儿童的特性,自然就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使用学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对于智力较差的學生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学具操作学习知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更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