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明“死生”

2018-05-14 11:15高映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生死观王羲之

高映

因为一部书,产生一门学问,在中国有过,那是《红楼梦》,其学科叫红学;因为一个人,产生一门学问,在中国有过,那是钱钟书,其学科叫“钱学”;因为一篇文章,产生一门学问,在中国有过,那是《兰亭集序》,其学科叫“兰亭学”!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历来脍炙人口。文本共四段。第一段记叙了聚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第二段,补述这是怎样的一次聚会。诗人在山水中找到了自我。天气晴朗,视通万里,水声叮咚,鸟语花香,他们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第三段,议论抒情,表达人生无常,死生事大。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会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情随事迁,感慨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感慨事物有生就有死,有乐就有悲。感慨时间是短暂的,倏忽之间,正如白驹过隙,快乐的时光很快就变成历史陈迹。感慨生命之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正所谓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第四段,文章批评了当时名士的虚无的思想观念,指出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们读《兰亭集序》,如果只看到它的良辰佳日,风流雅趣,而没有领略王羲之深沉的悲凉喟叹,那只能是没有读懂《兰亭集序》,也没读懂王羲之。

但是这篇文章文字比较艰深,主旨又很深奥,放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以高一学生的文言功底和生活阅历来解读它,普遍感到吃力。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业已20多年。每届高一教学到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师生都会提起“‘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句子,因为这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个句子,但对此句的理解又是对理解文章的主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句子本身就是王羲之引述前人的一句话,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下面注释也只有简单的一句:“死生是一件大事。语出《庄子·德充符》”学生始终搞不明白,因为生死本身就是一件大事,古往今来,难道我们的生与死不是一件大事吗?

这里我们教师就必须做补充注释,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更好地理解文本。实际教学中我在课件里添加了两张幻灯片,一张介绍庄子的生死观,一张介绍魏晋时期政治形势和当时世人对生死理解,这样借助多媒体课件,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学生豁然开朗,疑惑涣然冰释。

“死生亦大矣”是庄子借孔子之口赞美一种理想人格。具有这种理想人格的人,因为感悟了宇宙自然及人生的真谛,能够在精神上与天地自然合为一体。故他们在生活中,无论身临何种处境 ,其精神人格都不受外物变化的影响,哪怕是遭遇肉体的死与生这样大的人生巨变,也不会影响他们—— 因为他们的精神人格已经超越了肉体的局限,达到了与天地自然的同在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只与“天道自然”一同变化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天下》) ,而不随肉体的生与死发生变化,肉体的生灭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精神人格的存在( 也就是《庄子·大宗师 》所说的“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死生一如 )。作者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感慨人生最大的变化给人造成的最大的痛:生命从有到无,终不免一死。故他先从人生胜事不常、快乐易逝(小的变化,小的痛苦:“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写起,过渡到人生终有一死(大的变化,大的痛苦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然后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一句发出了惊心动魄之慨叹:“岂不悲哉! ”——面对美好的生命终将消失这样的人生变化,哪一个钟情于人生的人能不痛苦?

庄子认为:“生死齐一”,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生和死只是生命存在的两种状态,生死变化就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人死后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 用不着悲伤。(《庄子 ·齐物论》)

两晋时期,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现状,普遍崇尚老庄,许多士大夫都看淡生死,看破红尘,他们喜欢以貌似旷达的姿态来掩盖其消极无为的人生,及时行乐、自由放任的生活。“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社会上到处弥漫着的都是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王羲之在當时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既不随波逐流又能卓然自立,积极地思考人生、探讨生死,看重生死,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纵使时光流逝,就是在1600多年以后的今天,王羲之的这种积极的人生观、生死观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相反,当今社会,物质繁荣,人心却日渐荒芜,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贫乏,许多人依然在消极人生,甚至漠视生命,既不珍惜自己,亦不关爱他人,实在让人痛心不已!

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深远立意。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所以本篇是作者对生命本身进行一次认真的思考。

正如西方哲学所揭示的生命困境: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发现生活的无聊,而是在于对无聊有了清醒的认识以后,还必须终老于无聊之中,就在这百无聊懒之中,或长或短的生命终于渐渐消亡,万物皆化为灰烬。

无论世界怎样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体验都是一致的,也许是王羲之已道出了这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人们。所以我们学习了《兰亭集序》以后,要倍加珍惜生命、善待人生。因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地为人民服务中去,多做好事,多做善事,我认为这应该是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最好的注解,恐怕也是我们学习《兰亭集序》应该得到一个启发。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生死观王羲之
Dancing for theDead
王羲之送字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弑他”与“自戕”
大书法家王羲之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
绍兴风物志
书圣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