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旭光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现代文化的基石。小学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利用教材资源,传统节日熏陶,开展经典诵读这三方面来探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道德素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渗透传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创造了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为华夏子孙留下了极其珍贵、极为丰厚的历史遗产,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话精辟地阐明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战略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我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如何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为此,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教材资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
近代思想家黄宗羲曾经说过:“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下能解,则非师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在我们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是有具体内容承载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教材所蕴涵的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如单元主题《我有一个温暖的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尊敬长辈,关心体贴家人,培养家庭责任感;《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不屈的民族》让学生知道祖国的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事例,树立爱戴革命先辈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讲诚信多合作》旨在让学生明白讲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根本,企业生存之基础,社会和谐之基石。教育学生以做个诚信的孩子为荣,弘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言传身教,积极阅读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典籍,力求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才能更好地与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启发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
(二)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课导入环节,老师要围绕教学目标与内容,合理选择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课堂氛围,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如四年级上册《我看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独特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文化习俗的熏陶。教学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⑴诵诗词,吟出悠悠中华情——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教师吟诵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接着提问学生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出描写的是传统节日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⑵看图片,品味浓浓家乡情——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教师展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家乡传统的风俗习惯。如春节:贴春联、包裹蒸;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看到熟悉的镜头,学生兴趣盎然,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纷纷说出家乡传统节日独特的风俗习惯,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从而有效地調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2.让中华传统文化贯穿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把中华传统文化贯穿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道德素养,历练人格。如五年级下册《方块字里探春秋》,汉字不仅是表情达意、互相交流的工具,它还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思想和智慧。我把本次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追寻方块字溯源,一是展示汉字的魅力。第一环节,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搜集到的资料,让孩子们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展示完毕之后设计了一个话题:“此时你想说些什么?”激发孩子去主动探究中国汉字的渊源,感受中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以欣赏书法作品结尾,“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再次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让学生在领略汉字的悠久文化的过程中,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汉字精神”的滋养,感受祖先创造出这种表情达意文字的高度智慧,从内心中产生为祖先而骄傲的情感,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端端正正书写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
3.注重课外延伸,做好实践评价
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学生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再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加以巩固、深化,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三年级上册《我是一个小帮手》,课前 ,我让学生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课堂上,表扬了主动做家务的同学,同时也指出一些不愿做家务活的事例,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在家庭中自己应当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劳动,这不仅是对父母的体贴,而且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课后,我组织开展了以“我长大了,能为家里做点事了”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回家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试做家人的小帮手。最后,结合家长的反馈,评选“最佳小帮手”。这一活动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的艰辛,一方面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从小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尊敬长辈,关心体贴家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品德的知与行的和谐发展。
二、传统节日熏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涵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可以借助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引领学生体味并领悟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现在,国家对于传统节日高度重视,并且有了具体的放假安排。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节日相关的历史人物。例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如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人物有关系、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关于屈原的故事、作品以及爱国情怀的阐释……又如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为什么不少海外侨胞仍然保留着不远万里回乡祭祖的习惯?这其实是中华民族敦亲睦邻、慎终追远的家园情怀的具体表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展示成果及讨论或以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风情习俗,在浓烈的节日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隽永意境,增强文化积淀,这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三、开展经典诵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的著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着奠基和引领的作用。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外,我校还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每周星期二下午第三节安排为经典诵读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从而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通过诵读经典文化,使学生在不同阶段中熟练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篇目,同时将为人处世之道融入阅读体会中,为学生一生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教师也应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以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启迪学生,陶冶学生。真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开阔视野,净化心灵,学会做人,幸福成长。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坚定不移地渗透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竭力引导学生感受、感悟传统文化的底蕴,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这也是我们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肩负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
【2】李君玲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学教学参考 2011年
【3】徐 诞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
【4】田艳馥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上)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