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生知识认识上的差错是常有的事。这对于学生而言,就像学走路跌跤一样不可避免,甚至是必经的过程。教师对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应深恶痛绝,而应像全国著名特教教师华应龙先生那样,实行“融错”教学,努力因势利导转化错误,使之成为学生认知建构中的“美丽图画”,成为正确认知建构过程中和认知构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不揣浅陋,积累几则教学案例与同行们分享。
一次公开课,一位老师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开课中,她没有像通常的教法那样直入主题,拿出我国流通的钱币样张让学生辨认。她是这样导入的:“孩子们,美国的钱叫美元,日本的钱叫日元,我们中国的钱叫什么呢?”这位老师认为,一年级的孩子对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钱币,并不缺乏认识,知道人们手里的各种钱,也有不少同学会用钱,但仅仅知道那叫钱,而不知道我们国家钱币的学名叫什么。因此,以上的导入谈话很有必要,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生1:我国的钱叫“元钱”。
生2:叫“硬币”。
生3:叫“中元”。
这三个孩子倒是受了前面“日元”和“美元”的“有效迁移”,说明导入还是找准了孩子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每次都表扬回答问题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孩子们还在跃跃欲试,但始终没有出现正确答案。正是因为这一问答耽误了不少时间,才让这位教师知道原来这么多的孩子都不知道中国的钱币叫什么。而这个知识障碍就更加有必要疏通好。
等待片刻之后,终于有孩子说:中国的钱叫“中国人民币”。于是这位教师顺水推舟:“对,孩子们,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国的钱就叫做‘人民币”。她还引导孩子用很响亮、很自豪的语气说了出来,板书后还领读了两遍:“人民币,人民币”。
布鲁纳说:“错误是有价值的。”在教学“乘法的简便计算”后,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往往会在不变特征的情况下 “顺理成章”地把乘法分配律通过模仿,简单迁移到除法计算中。在学生的思维里,这似乎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因“除法简便计算具有局限性”所以我故意设计了诱误题作为一个“陷阱”:15÷(3+5)。“反应快”的学生有不少做成了15÷3+15÷5=8。学生在我的预设中果然有人上當了。我先不做评价,接着让学生做了15÷(1/3+1/5),学生很快得出15÷1/3+15÷1/5.当“错误”一再被学生当成“规律”的时候,我还是没有点破,而是让错误继续“发酵”,故意造成达到峰值的状态。接着,我又出示了(54+27)÷9,学生很快得出结论(54+27)÷9=54÷9+27÷9=6+3=9.我问:根据这几题的解答,发现你们都很爱动脑筋,那他可不可以当成规律来用呢?学生答应很肯定:可以!
我又问:仔细观察这几道题有不同吗?检验过你们的结论有普遍性吗?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恍然大悟。不难验证,尤其是15÷(3+5)应该算出来的结果是15/8,而15÷3+15÷5=8.所以学生发现运算含有除法的多步混合运算,一概套用乘法分配律的形式是不正确的。片刻,学生又有了新的发现:在这里只有(54+27)÷9=54÷9+27÷9=9是符合简便计算的条件。接着我又出示了一道(33+22)÷5=?这时候学生已经比较冷静了,于是有学生说:“我发现:如果括号里的两个数不是除数倍数的时候,使用这个规律其实并不方便。”“我还发现了,如果除数是以两个数的和出现的,都不能使用这个规律……”真知灼见闪闪不断地出现。精心设计的认知“陷阱”丰富了孩子们对乘法分配律的新辨认,加深了他们的知识理解。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是伴随着错误一起成长的。无论是自身的错误,还是同伴发生的错误,只要是教学中出现的,都是展示学生思维风采的最佳时机。
比如,在“化简比”教学中,学生在板演化简比3/9:3/14时,出现了如下的错误答案:“3/9:3/14=9:14”,教师随即问该生:“做这道题时,你是怎么想的?”生答:“我发现前项和后项的分子都是3,所以比就是前项和后项的分母比了。”
教者没有一下子否定他的想法,而是抓住了学生错误中的可用成分—“当分子相同时,求出两个分母比”,随即全班学生围绕“前后项的分子相同时,这两个分数的最简整数比有什么规律”展开讨论。学生们兴趣盎然,经过尝试、归纳、总结,不仅得出了“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最简整数比”的简便做法,而且得出了“分母相同的分数最简整数比”的简便解法。有了这两个解法,学生在求两个分数的最简整数比时就方便多了。比如:4/9:4/15就直接等于两个分母的反比15:9了,6/13:7/13就直接等于两个分子的比6:7了。本来很麻烦的题目一下子变得容易了,学生别提多高兴了。而这一切的由来,都是学生一个错误引发的。
陶行知校长四块糖果的故事,其教育的魅力一直影响着笔者。陶校长把那个调皮的学生叫到校长室的时候,这位犯错的学生等待着挨训,但陶校长见到这个学生并没有提到他的任何错误,反而不断地从他身上找到“闪光点”,并奖励他四块糖果。最后这位学生主动承认了错误,这不就是我们现在追寻的“无痕教育”的理念吗?如果陶校长当时面对出错的学生,用批评、写检查或是开除来对待,又会是出现怎样的教育结局呢?作为教师,面对孩子无心或者有心的错误,如果有机会去改变他的想法,就尽量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教者的一个智慧举动或是平淡话语,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善待错误,这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负责。
总之,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出现错误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出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出错,或者出了错不给予关注。教学中学生出错了,才会有点拨、引导和纠正、解惑,才会有学生间的灵感闪现。针对错误的矫正教学才会让错误转化为学生认知建构促进成功的“美丽图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