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雯
教育为本,质量为魂,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一所学校怎样才能抓好教学工作呢?如何围绕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呢?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选在哪里?带着一系列复杂而又不能回避的问题,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又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如何让教师从转变教学观念入手,学校首先应该在决策上有重大改变,要让教师走出去,看一看名校是怎么实行创新课堂,先进的教学理念不能只局限于纸上谈兵。
在参观、调研名校,进行交流、讨论的同时,需提倡教师把所学心德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此为凭借开展实践活动。确保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民主气氛,让学生在思考中学,在学中思考,并不是老师在“讲”,而是学生在“表演”,教师在“旁听”,真正把学生主体地位突显出来。让课堂成为学生真正想要的课堂、学生充满智慧与挑战自我的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师的“讲堂”。
目前传统教学方法中,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让学生记什么,学生就应该记住什么。反复练习,重复练习,学生已变成了学习的机器,机械的重复记忆。目的只有一个,考高分——升学。这样就造成了课业负担重,学生厌学,虽然学生厌学的原因我们不能都归咎于应试教育,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學生由“厌师”、“厌教”引起的。学生厌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完不成作业,容易受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产生逆反心理,捣乱、捣蛋,与教师、学生对着干,作业更不好好完成,一旦进入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离自暴自弃就不远了,再进一步就是辍学。
如何扭转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教师要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选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把课堂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把教师的职能重心从“授”转移到“导”上,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把教学目标的重心从单纯的知识技能,转移到“三维”发展上,改变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的感受与接受能力的倾向。
我个人认为,只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才能有出路,当然,课改是有难度的,是一种挑战,需要从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反思,积极探索课堂的高效方式和方法。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常常遇到困惑:一方面要面对群众渴求的“高质量、高升学”的应试教育;一方面要面对“规范办学”,减轻课业负担,创新课堂模式,全面育人,并彰显学生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问题是,我们还在用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拼时间、拼体力,最后拼成绩、拼升学率,甚至出现“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两张皮”现象。
如何通过新教学法的课堂改革,解决以上“两难”呢?个人提出一点建议。
(1)学习和借鉴
高质量、高升学与素质教育,减负增效并不矛盾,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完成以上两方的有机统一。既减负增效,又提高质量,既全面育人,又突出特长。我个人认为,学习和借鉴,不能照抄照搬,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盲从、追求时尚、一哄而上、人云亦云。想全面复制或克隆再生名校。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每一所学校的成长环境、发展经历、管理特点、文化底蕴都不尽相同。只有深思别人成功经验的内涵和本质,加以提炼。结合自身的人文特点,教情学情,细心的,有选择地转移或嫁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扬精益求精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只能循序渐进,才会有所成效。
教学模式是为教育理念服务的,没有经过教师内化的外地模式,不会真正成为教师的个人知识。终归要重新回到习惯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方式之中。这也是我们学习外地经验学得快,丢得也快的根本原因。不是本土化的东西,不经过改良的没有生命力的。
(2)实践与总结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教育有自身的规律,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周期性,谁也不可能打破规律一夜成名。决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墨守陈规。从过程中找问题,集思广益,依靠集体智慧,加以改进,不断纠偏,迎难而上,以积极心态面对更大的挑战。但更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尽量完善管理方法,利用一切可行手段,充分调动教师的改革积极性。在制度上、激励方法上、评价方式上做足文章。同时在思想教育、养成教育、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上配合书香校园、文化校园等活动,让师生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课堂教育改革路程还长。如果我们能让课堂教学植根于本土,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管理之中,融入到教师的血液之中,则必能内化我们教师的教学习惯,从而真正踏上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作者单位:启东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