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培
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含义、特点和作用的详细阐述,充分说明了中外合作办学对我国教育开放的巨大贡献。
跨国高等教育在我国主要通过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实现,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也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较快发展,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更是成为了我国独立于公办和民办教育之外的第三种高等教育发展形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理论和认识层面,法规和政策层面,实践层面的问题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关键。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含义。
国家教委2003年的《条例》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界定是:“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这一界定从办学主体外国教育机构、中国教育机构、服务对象(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办学地点(中国境内、举办方式合作举办)等方面作了明确的界定。《实施办法》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了明确的界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新生事物,其本身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高风险性。相比我国其它高等教育机构而言,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风险较高,中外合作办学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接受是一个难以确定的事情。同时,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海外教育机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能否获得学生的认同、获得中方合作机构的认同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而言,其要对自身高风险性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评价,高风险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办学的失败,相反高风险往往意味着高收益,但是前提基础是其要具有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这就要求中外办学机构做足对我国高等教育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分析,并根据学生以及市场的反馈来及时地进行调整教学模式、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不是简单地照搬西方的高等教育模式,也不是生硬地将西方的教学模式与中方教学模式简单叠加,而是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得其高风险性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 非均衡性。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在我国的发展表现出非均衡性的典型特点,这种非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合作办学中的中方的海外合作对象分布的不均衡,尽管我国已经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是从合作对象上来看基本上是英、美、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这与上述地区拥有良好的高等教育资源密不可分。其次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非均衡性还体现在地区层面,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项目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寥寥无几,同时在东部发达地区这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又集中在城市,乡镇地区几乎没有,地域分布的不均也可以理解,毕竟东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一方面在思想观念层面比较开放,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居民收入水平比较高,还有就是这些地区的外贸经济繁荣,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最后就是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教育输出以及输入的不均衡,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不仅仅是将国外的高等教育引进国内,同时也是将国内的教育资源输出到国外,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很少有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输出的项目,这种不均衡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通过加大我国高等教育输出的力度来扩大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三)差异性大。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合作办学形式的多元化方面,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讲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差异性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按照办学主体进行划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有机构与项目之分,一般来讲二者之间的交集不大,甚至是并列的关系。其次按照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是否颁发学历,可以分为学历类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以及与学历类合作办学,对于学历类教育而言,需要学生参加统考,毕业以后所获得的学历是中外双方颁发。最后根据合作方式的标准,可以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划分为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多三种模式。一对一是指国内家教育机构与国外一家教育机构合作,一对多是指一家国内教育机构与多家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这两种模式中的教育机构数量可以对调,多对多是指国家国内教育机构与多家国外教育机构合作。总之,无论哪一种办学模式都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一种选择,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三、 中外合作办学的作用
首先,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一个有益尝试。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机构而言是一个动力,如果不能加强创新必然会在与合作办学机构的竞争中处于一个劣势。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举办可以将西方高等教育中的优质资源引入国内,实现直接或者间接地拉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作用,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的有效接轨。
其次,有利于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在现有背景下,短时间内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来满足每一个人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显然是不现实的。通过开展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利用外方以及中方的资金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再次,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经济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从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不断攀升就可以一窥究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外贸进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二,到了万多亿美元,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左右,巨大的外贸量意味着对国际化人才的巨大需求。此外,最近数年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进入我国开拓市场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进行业务拓展,这两方面也带来了大量的国际化人才需求。一方面是国际化人才需求的不断上涨,另外一方面是国际化人才供给不足以及大量的海外留学生学成以后不回国,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国际化人才极度匮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可以通过培养国际化人才来解决此方面人才供给需求之间的失衡问题。
最后,有利于扩大我国的文化影响力。与我国经济大国地位不相称的是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比较弱。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不仅仅是引进国外的高等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文化的一个输出过程,通过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这样一个桥梁可以实现我国文化的输出。
四、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与创新趋势展望
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深入延展,从以本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为主逐步向以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和中职中高层次的中等教育过渡,将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良性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本专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已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和社会认知度,
“不出国门的留学”的概念深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不少高中、中职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因此,在与其直接相连的中等教育阶段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使学生能够提前感受、提前适应,无论今后选择到国外接受高等教育还是国内本专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都能够“无缝对接”,迅速地进入状态。 (作者单位为天津财经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