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英
摘要:朗诵对于课文感情表达的重要性。
关键词:朗诵;语文教学;激情
参加白银市第一届朗诵艺术培训班,聆听临溪老师的讲授,学习于芳老师的诵读,我深深的认识到,朗诵艺术没有标准,更多的是感受、领悟。通过朗诵,真诚、完美地表达自己,为了梦想,为了爱好,在执着的追求,朗诵,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
声音是人的另一张脸,通过声音,可以感受到人的情绪,为爱发声,为朗诵奔跑。
通过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五届“夏青杯”朗诵大赛暨第二届全国巅峰诵读大赛,我真真正正地喜欢上朗诵,并且将它渗透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
我把舞台朗诵的那种氛围气势悄然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首先是我自己就一篇课文或一部作品,伴随音乐,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诵,感受作品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学生看到老师如此深情的朗诵,被感染,被引导,情不自禁的也学着朗诵起来,投入的朗诵,也开始喜欢上了朗诵,也愈加对语文课感兴趣,这样,既不用刻意要求学生学习朗诵,也能在默然的言传身教中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并且收效良好。
例如,教学《沁园春 雪》一课,首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朗读状态,然后,我伴随音乐、配合画面,极力读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气势,当视频画面播放到“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我又转用深情柔和的语气读出“看,红日冉冉升起,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的白雪,云海茫茫,雪山魏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显得格外娇艳多姿。”此时此刻,学生沉浸在一种抒情的氛围中,在感受北国大地雪后初晴的红妆素裹,突然,老师的语气一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种豪迈、那种自信、那种气势,溢于言表,不由自主地伴随肢体动作,将毛泽东诗词的那种豪放发挥到极致,引得学生掌声久久。在这期间,学生已经对比到自己朗读的不足之处,于是,他们更加激动,更加跃跃欲试,想要超越老师的朗诵,课堂活跃,氛围浓厚。通过激情朗读,还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适当的朗读方法,如教学林斤澜《春风》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读”,最成功的也是“读”。“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茫茫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用响亮有力的短句,朗朗上口的对偶,用一系列准确的词语,在诵读中品味北国春风的雄健,粗犷、宏大,苍劲,难以遏制的气势。通过诵读,学生更加真切的体会到我们生活的黄土高原正是如此。在我们的印象中,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奇思妙想,神采飞扬的,是最浪漫的课堂。一个学生,如果爱朗诵,朗诵很好,就会断定他的语文成绩一定不错。学生喜欢朗诵,投入的朗诵几乎成了一節语文课成功的标志,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具体表现。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却常常听到教师们抱怨学生懒读书,不愿读书,读书的声音像蚂蚁一样,让人丧气。因而语文课堂气氛沉闷,一点也没有语文的浪漫气息。这是师生们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学习中,重视“写”而忽略“读”。对“读”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朗诵没能引起高度的重视,没有真正走进朗诵境界造成的。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语文课堂始终洋溢着琅琅书声,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不要“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对学生的“读”要提高要求,要求学生要准确、流利、有感情,抑扬顿挫,表情达意,促进联想。教师对“读”的教学也要提高要求,要循序渐进,有层次的进行训练: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由理解到心神领会。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学生多读多悟,用二十五分钟以上,教师抓住重点讲解,控制在二十分钟以内,要坚持把课堂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如教读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配上“故乡的云”这首歌的配乐。再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现代诗,表达的是炽热的爱国情感。在学生朗诵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祖国六十大庆阅兵大典的视频做背景,配上雄伟的军歌进行曲做背景音乐营造气氛,一定可以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感,使朗读提升到理想的境界。笔者正是这样做的,结果仅一节课时间,学生不但能背诵诗歌,诗歌的内涵也理解得非常的透彻,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熏陶,实现了很高的课堂效率,这都是来自于有效的朗诵。
如教学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时,就应边进边读,听录音朗读,少讲多读,层层推进,最终诵读,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那奇妙的意蕴。这样的朗读教学还特别适用于描绘奇山异水的文言课文,如《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等等,都应该在朗读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进入朗读的理想境界,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提升语文能力。
“读”的功能与成效,不只体现在文言文与诗歌的教学中,在现代文的教学中一样是不可替代。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朗读是深入了解文本的好途径。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感情细腻,学生不容易领悟。让学生“看”课文,学生对文章常常是没有什么感触,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对“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的描写感到好笑。因而过多的讲解也是无益的。应该指导学生调整情绪状态,进入角色去朗读课文,特别是对关于父亲背影的一段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反复诵读,反复体会。这时你会发现,读着读着,学生的脸色庄重了,声音低沉了,文章中的父子深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有些学生因此想到了炎热的夏夜,祖母为“我”摇扇使我入睡;有些学生想到了每个冬晨,母亲为“我”准备早餐……引发了学生无限的遐想,明白了一直以为是理所应当的事其间饱含了亲人对自己的关爱。不但理解了课文,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可见,经常选择精彩的语段让学生朗读,他们的思想感情就会丰富起来。在朗读中,生动的语气,深刻的内涵,美好的憧憬流入学生的心田;而语言的美感也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潜移默化,如绵绵细雨,自然天成。学习的兴趣变浓,学习的能力在提高。
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本,徜徉其间,随着远古的圣贤,倾注我们的情感,放声地朗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