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耀 徐建军 郑耀辉
合作学习的前置准备策略就是依据其本质特征,对合作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进行最大限度地预计,并进行策略上的应对准备。
一、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体育课堂教学中分组形式多样,依据各有不同,无论何种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分组基础之上;同时,依据“质性”差异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让参与者知道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是一种互为依赖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是有效实施合作学习的前提。
案例1:前滚翻(水平二)教学片段。
片段1:4名学生1组进行垫上团身前后滚动练习,体会前滚翻团身紧的重要性。要求1名学生练习,2名学生保护与帮助,1名学生观察;其中,确定1名组长,每次练习结束后,组织交流、评价动作的完成情况。
片段2:4名学生1组共同合作在斜坡上做前滚翻的完整练习。要求:同上。
片段3:4名学生1组,在同伴的保护与帮助下进行练习。要求:保护与帮助同时进行,既要观察和评价同伴的动作,也要对同伴进行保护。
思考:案例1的分组依据不明显,学生通常可能会因为前滚翻的学习任务所表现出不同的“质性”差异,但其“质性”在分组前是隐性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显现。在分组时,应关注个体在学习任务上的“质性”差异,有利于合作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分组时,教师除了考虑器材场地等因素外,还需考虑为什么要分成这样的组数或人数,这样的组数与人数对后续合作时的“分工程序”可能产生什么影响?案例1中的人数从4人到2人的变化,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来说是合理的、分工也是清晰的。
关注点1:关注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性。4名学生1组中如有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此组的其他学生可以对其进行保护与帮助,即可达成合作目标。
关注点2:关注器材、运动负荷等限制与组数人数、分工程序等合理性。案例1中4名学生1组的结构提前设定为练习者、观察者、保护与帮助者及组长的分工,各有重点,有利于各司其职,有序合作。
反思:不同阶段应运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如,在新授内容阶段可考虑“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以发挥组内成员的优势互补作用;在复习内容阶段,当出现明显不同的层次时,可采用“组内同质、组间异质”,易使教学方式、手段等更具针对性。
二、明确目标、问题先行
分组后,必须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具体目标与任务,目标与任务是合作学习的导向性条件,如果缺失了明确、具体的导向,学生的合作学习就会漫无目的,从而出现“合作学习”停留于简单“分组练习”的现象,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
案例2:快速跑(水平三)教学片断。
片段1:学生4列横队,每横队10名学生为1大组,确定1名有责任心的学生为大组长;每纵队4名学生为1小组,确定1名有责任心的学生为小组长。
片段2:教师讲解示范后,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跑得快?”
片段3:相邻的2名学生为1小组进行讨论,1名学生尝试做动作,1名学生负责观察,限时完成。
片段4:教师一边计时,一边走近学生,倾听他们的讨论,随机选择某组学生回答问题。
案例3:脚背内侧踢球技术(水平三)教学片段。
片段:教师依次分别采用3个问题引领小组合作学习:脚背内侧踢球时,非用斜线助跑不可吗;脚背内侧踢球时,脚触球的部位“必须”是后中下部吗;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脚背正面踢球技术。
分析:案例2和案例3均能以问题解决引领和承载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方式是可取的,也是常用的形式。但案例2“怎样才能跑得快?”的问题设置得过大,合作目标不够具体,易使学生思考的视角过于分散,重点不够突出。案例3中3个问题的预设较为适当,由易到难,考虑了学习对象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值得借鉴。
反思1:目标要明确,宜小不宜大。在案例2中如果提出“快速跑时身体是正直还是正直稍前倾”或“两臂以哪个关节为轴前后摆动”或“跑动时用全脚掌着地还是前脚掌做趴地动作”等类似问题,则显得方向明确、问题具体。因此,在合作目标的制订上,力争有针对性,简短、易掌握,可操作。
反思2:难度要适宜,问题有坡度。如,案例3问题的设置则有可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解决或有效操作。
三、有利时机、有效预设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对技术动作的深刻理解,教师没有针对问题解决与合作过程进行一定的方法预设,尤其是学生缺乏对教师的提示或帮助时机的把握,也容易使“合作”流于形式。因此,設计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把握其应用时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案例4: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片段。
片段1:3名学生1组,1名学生持球,1名学生做正面双手垫球动作,体会垫球部位,第3名学生观察并及时提示动作是否到位。
片段2:4名学生1组,1名学生抛球,1名学生练习,第3名学生站在练习者的附近,触球前用语言提示。语言提示关键词:“插、夹、提、压”;第4名学生捡球。小组内循环练习。
案例5:快速跑教学片段。
片段1:学生A、B、C分别相距30m站在同1条直线上,学生A朝着学生B跑,学生A跑至学生B处,学生A站在学生B处不动,学生B跑至学生C处,学生B在学生C处不动,学生C跑至学生A处后,学生C不动,学生A、学生C和学生B分别跑回其起点(图1)。跑动时,要求观察跑动者的头、手臂、躯干等身体姿势情况、跑动时脚着地的轨迹等。思考问题:跑动时,跑向你的同学对你掌握快速跑技术有什么帮助。
片段2:一轮练习后,小组集合于中点讨论,提出在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片段3:继续练习。观察者用语言或手势提示关键词:眼的视线、低头、仰头、转头、身体左右摇摆等。手势提示:落地点的位置是否偏离直线的区域外等。
分析:在案例4的合作学习中,无论是3名学生1组中的持球、垫球、观察者,还是4名学生1组中的抛球、垫球、观察、捡球者,分工及程序等均是明确且合理的。尤其是触球时“插、夹、提、压”时机把握,如能做到位,对提高合作学习效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案例5的合作学习属于有一定难度的合作性探究学习,教师如果简单地将“怎样提高跑得直”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践探究,学生恐很难找到解决的思路。其练习的方式是采用3名学生3点跑动的操作形式,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和方向,在实践操作中进行效果验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该组织形式便于成员之间的相互观察、提示,在讨论时向中间靠拢,节省了队形调动的时间。如果没有这样充分地预设,简单地让学生分组按照直线跑即可,学生合作学习的深度及效果将大打折扣。
建议1:有明确的提示或帮助时机。如,在案例4中,除了提前关注合作方式的操作性,使其合作有“序”,还要加强学法指导进行相应的点拨,使合作过程有“质”。而准确地提示与帮助时机把握,体现了教师对学习重点、难点的正确理解与充分认识。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学生易错点等,提前考虑,合理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合作学习重点突出,保质保量。
建议2:设置典型的预设。在案例5中,教师对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预设,使学生练习过程中的跑动路线情况及合作目标密切相关,有助于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尹耀,于涛.研讨综述:明确方向,合理构建,把握时机,强化程序[J].中国学校体育,201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