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淞 王宗平
为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教育部于2017年10月8日颁布了《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规定了“体育兼职教师不得由本校内的其他学科教师或人员兼任,选聘对象必须为其他学校专业体育教师,校外教育机构、体育运动团体与体育系统的有关体育工作者。”《办法》的出台提高了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门槛”,突出了体育是一门科学学科的意义,这对学校体育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但《办法》同时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体育教师转教其他学科”的问题。
作者在撰写本文前,专门就“体育教师转教其他学科”的问题调研了某地几所中小学,发现体育教师担任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学的情况比较普遍。特别是在一些小学,年轻的体育教师转上主科的情况较多,而体育教学则是接近退休年限的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另外,在集团化办学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实行轮岗,一些中学体育教师交流到小学担任主科教学的情况也比較常见。
通过了解得知,出现体育教师“转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校因工作需要而安排转教其他学科。随着拆校兼并的推进,合并后的学校生源增加,导致主科教师不足,学校安排包括体育在内的所谓副科教师担任主科教学任务,以此满足教学需求。二是体育教师自身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下降而要求转教其他学科。在许多学校,体育不受重视,体育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工资待遇上得不到与其他主科教师同等的对待,导致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下降,为谋求更好发展,一些体育教师主动申请“转行”担任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
其实,无论体育教师被动或是主动“转行”,都反映出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科发展不均衡、体育学科性质不强、社会对体育的认同度低和教育功利化驱使下,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窘境。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缺编30万,但实际在编的中小学体育老师中真正上体育课的又有多少?虽然加强体育师资建设十分重要,但如何留住现有中小学体育专职教师的心,让现有专职体育教师不转行,并吸引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体育教师职业也至关重要。为此,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重视对体育教师的人文关怀
体育教师转行,其实带着许多的心寒和不甘,体育教师不缺奉献精神,缺的是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重视对体育教师的人文关怀,认同体育教师的工作、帮助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在评优评先、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问题上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以此提高体育教师的归属感、荣誉感,是留住专职体育教师那颗心的首选方式。同时,《办法》鼓励专职体育教师以“走教”方式担任兼职教师,更应该在制度保障上和工作生活上重视人文关怀,鼓舞体育教师兼职的积极性,切勿行政强制。
二、重视体育的学科性质建设
体育课之所以在一些学校得不到重视,体育得不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同,主要还是由于体育的学科性质不强造成的。当下,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校长和其他学科教师,都没把体育课当成一门课程,普遍认为体育就是玩、用不着考试、是人人都能上的课。强化学校体育,提升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关键要改变体育课的现状,明确体育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并按照“有体育课时、有练习密度、有运动强度”的要求上好体育课,重点加强体育课的学科性质建设。
三、把体育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提升体育的被认同度
当下,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使学校、家长、学生都承载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形成了“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什么就放弃什么”的功利主义现象。所以,体育成为中考必考的计分科目,虽是无奈之举,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初中阶段的体育重视程度。但是,没有高考这一强大的“指挥棒”引导,中考体育也能量有限。如果把体育作为高考的“选考科目”,这不仅事关高中阶段,也对整个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导向意义。只有高考考体育了,体育必定会被认同。体育成为“选考科目”势必影响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认同感,体育教师的地位必将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以及事业心也会加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学校体育既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部分。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操盘手”,如果“改行”太多,师资不足,势必影响国家战略建设。增强广大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兼职和“走教”虽是解决当前体育师资缺乏的一个有效手段,但不是治根的办法。留住现有体育教师、让更多的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体育教师职业,除了强化体育的学科地位以外,关键还是要走“心”。
(本文由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合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