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三重维度

2018-05-14 12:32李丹丹
知与行 2018年3期
关键词:现实性民族性

李丹丹

[摘要]对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的热点之一,我們应该立足文本,把其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化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的研究。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内容丰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民族性、现实性、辩证性等多重维度。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民族性维度,集中体现在纠正近代以来由于偏重时代性、忽视民族性而导致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错误倾向上,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历史地位。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现实性维度,主要体现在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确立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身份、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是毛泽东“古为今用”方针的新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本态度。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辩证性维度,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上。他虽然主张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但也指出了其所包含的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并辩证地得出,这部分需要抛弃的文化糟粕是由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因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是根据时代精神进行正确取舍,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能“照套照用”“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认真坚持的。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民族性;现实性;辩证性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3-0044-05

对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的热点之一,出现了不少引人关注的研究成果,如,王征国把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概括为历史维度、当代维度、未来维度的“三维视野”[1],李净和谢霄男把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统一、三个层面、四种方法。一个中心,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统一,即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统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三个层面,即国家、社会、个人;四种方法,即固本培元、扬弃继承、创造转化、深度挖掘”[2]。类似的研究成果都给人以重要的启发,但我们还应该立足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文本,把其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化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大背景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内容丰富,主要体现出三重维度,即民族性维度、现实性维度、辩证性维度。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民族性维度

民族性即一个民族的特性,文化的民族性即一个民族文化的特性,这个特性不一定是独有的,但一定是突出的。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民族性维度,集中体现在纠正近代以来由于偏重时代性、忽视民族性而导致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错误倾向上,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但其自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命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阶段

先秦至1840年前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阶段”,即产生、发展、成熟并形成自身特色的时期。先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及风格,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汉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多元化发展时期,儒学在汉代走上了思想文化界的中心,“三纲五常”被法典化。魏晋玄学以其“纯哲学”的风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色彩而独树一帜,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同时还是儒、释、道三家在相互斗争中逐步走向融合的时期。宋元明清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宋明道学中理学和心学两派以其开放性、形上性、系统性使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趋于完备,当然也出现了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声音。中国传统文化总体而言在这一漫长时期是处于自我肯定阶段。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阶段

从1840年开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的结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阶段”,即逐步被边缘化的时期。其中历经了“洋务派”“戊戌维新派”“革命派”由少到多、由温和到激烈的不断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达到了高潮。以陈独秀、胡适、鲁迅、吴虞、钱玄同等为代表的新派人物展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全方位、多角度的激烈批判,甚至主张“废除汉字”,试图把中国传统文化通通送进历史博物馆。多数学者认为,在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文化格局中,始终存在着自由主义西化派、以现代新儒家为核心的文化保守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三大派别或思潮,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同的。自由主义西化派总体而言趋于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以现代新儒家为核心的文化保守主义总体而言趋于肯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则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辩证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在把中国传统文化定位为封建文化的基础上,对其否定的成分要多于肯定的成分。因此,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阶段。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一阳来复”,出现了复兴的迹象,从而进入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提出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阶段的终结,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地位和内在价值的再肯定。在谈到历史的意义、历史和未来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3],认为历史是客观的,不是主观随意的,它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安身立命”即身体和精神的依托,对一个人来讲是重要的,对一个民族来讲也是重要的,而这个基础就在历史之中。对于历史和未来、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历史和继承的重要性,“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4]。在谈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时,习近平总书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观点: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他说:“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長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5]这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上说明问题,体现了历史唯物论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念。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6]中华民族有自己的“精神基因”,这个“精神基因”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虽然在地域上千差万别,但都认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还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称作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了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7]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即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8]“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6]那么,这个“精神标识”是什么呢?概而言之,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价值观,“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4]那么,这个“独特的价值体系”或价值观又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对其进行了概括,他指出:“中华民族有着5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9]这种“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分别是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阶段划分是就总体而言的,并不是说肯定阶段就没有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言论,否定阶段就没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如汉代王充的《论衡》中就有《问孔》《刺孟》《非韩》等篇章,近现代也有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思想等。但从大的方面来看,在中国的近现代,人们由于对文化时代性的追求而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文化的民族性,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集中体现在自由主义西化派的学说当中,尤其是胡适、陈序经等“全盘西化论”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整体性否定。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提出,重新凸显了文化的民族性维度,充分肯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内在价值,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性维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现实性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传统文化观的现实性维度就是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生命力,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解决现实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法就是“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4]。要探讨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传统文化观的现实性维度,需要思考如下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观念有哪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有助于解决哪些现实问题?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如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即独特的价值观念,那么这些价值观念主要包括哪些具体的元素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10]。还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4]。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了“和平”“和谐”“和睦”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他提道:“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 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中,中国曾经长期是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11]。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生命力

那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有助于解决哪些现实问题呢?换句话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生命力,即现实性维度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这些难题包括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如何维护世界和平等,这可以从中国古老的智慧中获取丰富的精神资源。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发挥当代中国文化的动力作用,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纽带、源泉,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保持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就会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奠定坚实的根基。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身份。长期以来,人们似乎有一种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对立的。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有许多契合点,如人文关切、家国情怀、知行合一、群体主义、道德自觉、辩证思维,等等。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逐步中国化,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换句话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的肥沃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科学的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起到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和中华文化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确立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础地位。”[4]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2]这就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身份,让我们重新找到了文化的民族之根。许全兴认为中国共产党人有两个“老祖宗”:一个是马克思、列宁“老祖宗”;一个是中国自己的“老祖宗”。两个“老祖宗”都不能丢,丢了马克思、列宁“老祖宗”,就会亡党亡国,丢了中国自己的“老祖宗”,就是中华民族的不肖子孙。因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是中国人……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思想文化上受惠于数千年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滋养”[13]。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基因:“显性基因”是马克思主义,“隐性基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身份是“马”和“中”的结合。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4]。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5]。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大多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强”是中国传统治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如儒家主张“制民之产”“先富后教”等;“文明”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在“礼乐”文化中,使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和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主张天时、地利、人和,倡导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身体与精神等方面的协调,这种协调是“和而不同”,是包含差别甚至对立的“和谐”;“平等”是古人的理想追求,体现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人格等诸多方面,其他如“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都能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活水”。

4.习近平总书记还谈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解决其他多种现实问题。一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这里谈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实践价值。二是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这说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治理思想的现代意义。三是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点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因为作为“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有着丰富而完备的伦理道德遗产。

过去的东西不可能全都过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虽是一种历史形态,但其包含着许多可以超越历史时空的恒常价值,具有旺盛的现实生命力和未来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精神对之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凸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性维度,这是对毛泽东“古为今用”方针的新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本态度。

三、辩证性维度

辩证性维度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性态度,即两点论的分析方法。虽然,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有过时的地方,但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的辩证分析方法就永远不会过时。中国有句古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不存在“高大全”式的人物,真正的美人必有一“丑陋”处。不论对事物、人拟或其他研究对象,我们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既要看到长处,也要指出短处。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分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方法,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前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虽然主张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也指出了其包含局限性。他说:“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4]这段话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而这部分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所“制约和影响”,正确的态度应是根据时代精神“进行正确取舍”,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能“照套照用”“厚古薄今”“以古非今”。

总之,在今天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不能有意遮蔽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和负面因素。这些历史局限和负面因素恰如自由主义西化派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那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时显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理性态度,体现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路,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这是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认真坚持的。

[参考文献]

[1]王征国.习近平三维视野的传统文化观[J].理论学习,2014,(11):4.

[2]李净,谢霄男.浅谈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J].人民论坛,2015,(3):179.

[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1).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5]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5(1).

[6]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2.

[8]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1).

[9]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31(1).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5- 406.

[11]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1).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13]许全兴.两个“老祖宗”都不能丢[J].北京大学学报,2010,(4):20.

[15]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1).

〔责任编辑:徐雪野田丹婷〕

猜你喜欢
现实性民族性
现代审美观下侗族舞蹈民族性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小学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探析民族性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多元化表达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三部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