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性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社会认同

2018-05-14 12:32龙玲玲
知与行 2018年3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女性主义新时代

龙玲玲

[摘要]当代女性主义超越了身体、生物性、财产等结构性差异,从文化观念的程式出发解释女性的现状,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和经济分析法加以批判吸收,力图突破男权主义思维的藩篱束缚,体现当代女性的人文自觉和时代觉醒,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力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女性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社会认同,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展开阐释:一是深刻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女性地位的深刻阐述,认清女性现实地位不平等的根源;二是透视马克思恩格斯对女性解放的路径探索,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从阶级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和社会分析法等多角度、多维度探究;三是理解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观点的批判和发展,认清当代女性主义的使命与担当;四是认识新时代女性的社会认同,积极推动女性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顺应女性新期待、新愿望,为广大女性搭建更广阔的舞台、更丰富的平台,使女性更平等地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更平等地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平等地享有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增强女性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更加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推动全球妇女解放事业。

[关键词]新时代;女性主义;实践;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D616;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3-00017-05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分析了女性现实地位不平等的起因,深刻剖析了女性遭受阶级压迫和性别歧视的根源,并把妇女解放事业置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宏大视域中,建构起从“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到人類解放”的人道主义路径,给予女性深切的关怀,以期使所有人包括女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全面发展,使女性同样得到追求人道和合乎人的尊严的生存。当代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批判和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女性主义思想,从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阐述着对女性自身的颂扬,推动话语革命、女性政治和性关系等话题的演进,推动女性的权利诉说、情感倾诉、自由表达。可以说女性主义思潮对促进全球男女性别平等和人权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功用。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女性地位的深刻阐述

女性的权利和地位是衡量时代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妇女权利的扩大是历史进步的重要反映,“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恩格斯一语道破了妇女解放的本质。在此之前,对女性的声音往往淹没在男性的话语体系之中,即使有一两声呐喊,也被视为另类。很早时期《诗经》就记载:“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男尊女卑的符码体系、“夫为妻纲”的宗法观念、“三从四德”的德教束缚、伦理纲常由来已久。

随着母系氏族的崩塌,父系氏族的确立,男权社会处处强化男性的支配地位,处处维系着女性在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弱势,成为束缚着妇女的无形枷锁。不仅东方国家,西方社会同样如此。亚里士多德把女性看作是“未完成的男人”,他从身体的构造和生育方面划定了男女的分野和高下,套用“四因说”,男人是“形式”,而女人是“质料”,男性显得更加主动,天性也比女性优越、高级。如果把现代家庭比作社会的一个个细胞,那么男性则是细胞核,相对而言处于核心地带,女性则处于边缘化或者权利的真空地带。关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争论从未间断,女性主义思潮也暗流涌动。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认识到,靠宗教力量诉诸彼岸的世界,等于采摘无形的花朵,注定是虚幻的泡影。放弃宗教解放仅仅在政治和法律上争取平等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政治解放并没有触及女性现实地位不平等的根源,无法从根本上撬动权利上倾斜的天平,实现人类解放,必须走向更深的层面。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妇女的从属地位以及所遭遇的压迫,他认为,女性从属关系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因素等多重因素导致的阶级矛盾的反映。早在1845年初,恩格斯就曾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谈到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暗示了个人和家庭都不是非历史的抽象概念。恩格斯没有将家庭中两性关系的性质与财产占有的社会形式割裂开来,相反,他把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家庭和女性受压迫的现象放置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特定的社会阶段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家庭的形成、发展历史进行了首次全面地系统阐述和理论梳理,并考察了家庭、意识形态、社会再生产之间关系的诸多方面,为解决女性受压迫、受剥削问题确立了明确的理论起点和历史起点。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重要的女性主义著作中,恩格斯阐述了“社会主义传统思想将女性地位看作是关于家庭的问题同样也是关于女性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论断,恩格斯在此书中详细地考察了家庭关系组织的演化进程,分析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物质条件的变化,引发的家庭关系组织的演化,论述了性别不平等以及妇女遭受压迫、剥削、奴役的社会根源。恩格斯认为,家庭作为一种社会形式,是植根于当时的生产关系之中,并随着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进。从这一点来看,妇女的从属和被剥削的地位并非先天地由生理上差异造成的,而是与家庭结构密切相关,即阶级社会降格了她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成为一种物化的存在。恩格斯认为,在阶级社会以前,男女性别是平等的,并且通过性别来实现最初的劳动分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妇女作为一个群体是在家庭的特有形式中遭遇到压迫的,随着性别分工逐步固化在等级制之中,妇女除了耕作生产之外,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包括情感性劳动、繁育后代,与之结伴而来的是劳动的分化,包括性压迫。

恩格斯在探索家庭的演变中发现,人类并非最初在头脑中就有私有制这一概念,也没有家庭这一称谓。在早期人类时期,原始社会劳动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公有制和群婚制是社会形态的重要特征:“那时部落内部盛行毫无限制的性关系,因此,每个女子属于每个男子,同样,每个男子也属于每个女子”[2]。在这种自然混沌的情况下,氏族只能从母亲单方面来确定,社会只承认女系的权威。在氏族制度为基础的氏族公社所有制中,人们对上下尊卑、性别差异、婚配、家庭结构等认识都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男性和女性都处于相对平等、相对自由的状态,特别是女性没有受到压迫,无论是男性和女性在婚姻地位、财产分配上都相对平均,而且妇女相对而言受到高度尊敬,因为妇女不仅同时进行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还承担繁育后代的重任,而且生产绝大多数物品、劳动工具等。此时女性的劳作对于所在部落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价值作用。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意识得到发展,新的家庭的观念例如等级、婚姻、利益等观念才逐渐产生。

随着畜牧业和农业的生产、发展与分离,社会大分工带来了社会劳动的深刻变革与重新分配,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传统狩猎已不是人类维持生计的必选项,此时原始家庭及其部落得到极大的发展,对偶制家庭逐渐取代了群婚制形式。早期对偶制社会依然是浓厚母系血统制度和母权制社会色彩,这是因为女性在家务上的劳动占据着社会生产的绝大部分份额,妇女依然处于家庭的中心,妇女劳动依然在家庭内部占统治地位,而女性对于部落的发展和繁衍仍然非常重要。然而由于“家畜的驯养和畜群繁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来源,并产生了全新的生产关系”,这样随着男子控制了部落的畜群,能“供给非常充裕的乳肉食物”。女性在生产上地位逐渐弱化,“随着财富的增加,它便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居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原动力”[1]53。从专偶制家庭开始产生,男性逐渐拥有私有财产,并设法让婚生子女继承自己的财产,同样设法让女性维系这种传承。

恩格斯认为由对偶制转变为专偶制,是“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1]54。男性掌握着财产财富,也掌握了分配权力,也拥有了统治的权利。恩格斯认为,父系社会的转变、妇女地位的式微、私有制的出现,都与专偶制家庭密切相关。他指出:“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它绝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仍然是权衡利害的婚姻”。因此,经济因素、财产因素已成为婚姻家庭中的结构性主导因素,成为家庭男尊女卑的深层次原因。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女性解放的路径探索

面对女性地位上的不平等,马克思恩格斯从阶级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和社会分析法等多角度、多维度展开了对妇女解放的探索,他们不仅仅把视野局限于从男女自然属性(身体属性),更多地从社会属性和经济社会关系去探究。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家庭、婚姻存在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受到不同发展阶段、生产劳动的制约。资本逻辑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它摧毁了作为一个整体的家庭、共同体和生产,从本质上让男人脱离了家庭,变成了雇佣劳动者。

在大多数情形之下,男性的生产性劳动占据着薪酬的垄断地位,女性被公共生产之外应该就是情感性劳动的主角,家务劳动就是女人的天职,变成了一种女性“专享”“独有”的事务,她们仅仅给付了维持基本生计的可怜工资。而家务劳动虽然成为劳动,但是与工厂劳动有着天然的差异,有着质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家务劳动多是情感性生产,其产品被排斥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之外,如家务、照顾孩子、洗衣做饭、清洁卫生等程式化、机械化的家务劳动,使妇女囿于孤立的状态,处于封闭的狭窄空间。然而这也不是全部女性的写照。同时,资本主义机械大工业给无产阶级的妇女开辟了参加社会生产的途径,她们走进手工作坊、走进机械化工厂、走进办公场所,更多地成为受剥削的无产者一员,与男性一样成为赤裸裸的“生产工具”。“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简化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使资本主义家庭成为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场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作是单纯的生产工具,而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这种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这样,在家庭这个细胞中,男性无疑是核心,“夫为妻纲”意味着妻子要以丈夫为中心。恩格斯提出妇女解放的几个先决条件,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需要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事业当中去,从事同样性质的劳动,保证妇女经济上不再依赖于男子,这就要求消除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的属性;同时,依靠现代大工业体系,推动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即“把私人的家务劳动溶化在公共的事业中”,从而使女性能够得到真正解放。社会主义社会同以前社会制度的不同在于,通过把妇女融入社会群体之中,把她们在家里的孤立的私人劳动变成联合的社会生产,以此消除对妇女的压迫。

资本主义条件下固有的私人和公共的分野,必然隨着阶级划分的消除而消失,因此社会主义为妇女的解放提供了根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女性地位由“高光”逐渐走向低下的变化历程,同时阐明了女性解放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有效途径,即妇女解放的根本条件是铲除依附的生产关系、彻底消灭私有制,使女性社会地位同时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匹配,建立起共产主义制度。

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观点的批判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恩格斯意外地充当了女性主义理论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去探寻男女平等的理论与实践,他们的许多经典论述也给予女性主义许多宝贵的启示。女性主义者虽然或多或少都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女性主义的骚动与反抗或多或少带起一点涟漪,但女性主义理论家和实践者不乏逆流而上的个体或理性主义者。一些女性主义者认为,单从自然属性和生理结构来看,根本没有纯粹的男女平等,但不妨碍我们抛去身体、生理、心理等生物性特征和结构差异化去寻找女性的社会认同。男女分化、性别不同既带有历史选择的结果,又有着人为强加的社会规范。女性往往是保守,她们需要忠于伴侣、忠于家庭,女性“自然而然”地始终处于家庭的分配漩涡之中,而女性主义运动也始终伴随着争论、否定、妥协,这一历程必然包含着对女性社会认同的反思与颂扬,也体现了女性的使命与担当。

女性主义运动最早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随后传到英美等地区,并逐步在全球蔓延开来,它主要以女性的视角和另类经验开辟理论视阈,试图超越男性中心主义的性别政治话语,并将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结合,力图实现女性解放、性别平等、社会公平。女性主义的核心旨在表达妇女诉求、追求妇女解放、倡导男女平等。经过几波女性主义运动的高涨,这种思潮演绎了一种性别分析、权利平等和利益保护的政治路线图。西方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核心观点,如私有制制度、经济因素是造就妇女受压迫地位的根源的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妇女的从属地位及所受的压迫,又用女性主义理论中的独特内容、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补充、改造和丰富,启迪了新时期的妇女运动和解放事业,也为女性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然而两者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或立场。不同女性主义思潮理论观念也大相径庭,譬如一些女性主义主张男性和女性应同等看待、一视同仁,她们反感现实的性别对待标识化差异,而一些女性主义则强调女性的不同,如果把男人的规范套用到女性身上,势必造成女性处于不利地位。

美国女性主义者南茜·弗雷泽认为性别平等不是一个简单化的概念,而是一个包含多重规范原则的多元复杂概念,其蕴含的几重规范都应该同时得以满足,否则单一原则难以体现公平或平等。她关注妇女解放至少要从分配和承认来看待。从再分配的角度来看,女性主导的家务性、情感性劳动处于无偿劳动的边缘地位,必须通过彻底根除男女分工的经济根源和经济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从承认理论的视角来看,性别不公正主要是传统男性中心主义的思维形成的价值观,以及根深蒂固的男性支配性的、绝对性的文化制度形式。也就是说,女性的被边缘化、被压迫,遭遇着分配不公和错误承认的双重痛苦,应把两个维度结合起来考虑,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取一而论。同时,弗雷泽还关注女性间差异,例如女同性恋和有色女性人种,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运动内部包含着种族主义、异性恋主义、阶级等级和群族偏见等。如果过分强调男女间的差异会模糊女性之间的一些明显差别,易引发女性内部的猜疑、分裂和伤害。

四、新时代女性的社会认同

新时代女性的社会认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的消解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发展,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消除了阶级压迫的制度根源,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深入人心,中国传统社会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而逐渐消解。在新旧思潮的不断碰撞和此消彼长的对抗、交融过程中,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开始逐渐萌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启了人人平等、人民当家做主的崭新征程,广大女性远离封建的、腐朽的思想束缚,为整个世界带来了崭新的亮丽色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保障,为女性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妇女事业的发展,推动着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女性世界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与此同时,女性在婚姻家庭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更加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彰显着女性意识。

(二)女性的社会认同和时代角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法律上的人人平等,也包括男女之间的平等,妇女权利得到充分重视,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女性由旧社会裹着小脚变为大步向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后,中外互动、扩大开放、区域流动密集频繁,坚固的一成不变的旧生活逻辑烟消云散了,中国女性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走到了时代舞台中心,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女性致力于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广大女性在各行各业发光添彩,撑起了半边天。据统计,2017年中国女性劳动就业率占男女总数的43.1%,位于世界前列。女性群体依法享有平等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依法平等享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权利。然而,身份歧视、性别歧视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鸿沟也不可能一下铲平,我们要深刻把握女性运动的时代主题,赋予当代中国女性事业发展更丰富的时代内涵,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时代发展。增强社会认同的群众基础,把男女平等的文化自信和主流价值观构建夯实,内化为社会行为规范,固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4]。当代女性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愿望更加迫切、对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更加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些新变化、新特点、新期待、新愿望,为广大女性搭建更广阔的舞台、更丰富的平台、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使女性更平等地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更平等地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平等地享有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增强女性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广泛力量。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女性解放

然而,妇女解放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經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对妇女的歧视和权利压制,不仅发生在过去,更可能出现在当下。放眼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女性依然处于非常卑微的境地,例如在沙特,妇女不允许驾车,甚至没有得到男性亲属的允许都不能外出旅行,世界那么大,想去看看对于她们都是奢望,因为对她们的规训是与生俱来的、始终缠绕的。在法律上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也注定了她们持续遭遇到社会压迫。这些地区即使有一些女性主义者奋起呐喊,也是孤独者。但是,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要想打破有碍妇女发展的落后观念和陈规旧俗,不仅要靠女性的觉悟和苏醒,更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让男女平等的核心理念深入每一个角落,反对家庭暴力、职场歧视,保障妇女休产假等权益,女性主义推动着女性权利的颂扬、身份的认同。

总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人权和妇女权利,就关于妇女伟大作用

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上的讲话谈道:“没有妇女解放和进步,就没有人类解放和进步”。各国各地区妇女事业发展水平仍然不平衡,妇女权益保障依然不充分,政治权利、机会均等、资源分配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鸿沟,要“努力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男女共有一个世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 [5]。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妇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力量,也应当享有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成果。当前性别歧视鸿沟广泛的横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推动性别平等,推动女性的社会认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重要题中之义,不仅需要女性主义的呼吁,更需要全人类共同的行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5]习近平: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共建共享美好世界——在全球妇女峰会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2015-09-28.

〔责任编辑:崔家善〕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女性主义新时代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彩虹艳尽半边天》对黑人女性的社会认同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女性主义的东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