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战略方针,农村职业教育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基于贫困人群特征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定位培养目标、选择培养方式、组织师资队伍以及发展产教融合是以精准扶贫为导向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构建政府主导的教育统筹机制,拓展多元化的资金引入渠道,推动区域协同平台发展,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是推进农村脱贫致富,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 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张俊(1975- ),女,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健康与老年服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重庆市教委教改课题“志愿服务与高职民政社会工作类专业人才培养整合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313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5-0055-04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贵州考察情况,提出农村扶贫工作需要从“六个精准”的思路出发,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贫困区域之所以长期贫困,关键在于人们文化和观念的落后。因此,精准扶贫应以教育为先导,为贫困人群提供改变的可行途径,阻止代际间贫困的传递,才能真正摆脱贫困。本文从精准扶贫中的“扶教”理念出发,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的農村职业教育发展,探索提高贫困人口人文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策略,并提出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贫困区域脱贫的精准需求
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一个社会的发育以及一个民族的进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受教育程度与个人收入水平及社会发展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教育带给人们希望,对于贫困人群而言,资金和物质的资助只能给予他们暂时的帮助,只有获得实用的技能和先进的理念才能让他们拥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勇气,拥有战胜困难的能力和方法。
从我国农村区域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的情况来看,这些地区大多数处于山脉丘陵地带,地理位置偏远且交通不便,加之政策措施不到位,文化思想观念落后,综合多方因素造成了经济贫困。这样的区域通常都具有明显的共性特征:缺乏特色经济支柱,现代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贫困人群规模较大。而且,这些贫困区域又同时伴随着教育问题,教育观念落后,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教师资源非常匮乏,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基础教育普及不到位,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发展更加不足,人们难以获得一技之长来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生活水平。教育匮乏导致贫困区域的人力资源缺少被激活的机会,即使是从农村贫困区域转移到城市务工的人员也多数只能从事最为底层的无技能类职业,陷入了越穷越不重视教育,越不重视教育越穷的怪圈。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认为,教育扶贫是指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有研究表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对于农村家庭收入有着显著的影响,平均回报率约为27%。可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贫困区域激活人力资源的主要方法,也是贫困人群永久性摆脱贫困的途径。正如人力资源理论所认为的,阻止贫困并不是建立更完善的社会基本制度,而是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改变劳动者个体,通过教育提升劳动者的生存能力和创造价值能力,促使劳动者在不断的竞争和创造中获得发展,同时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可以认为,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群难以真正脱贫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教育滞后。教育是脱贫的关键,精准扶贫的重点是扶持农村教育,尤其是让贫困人群能够有一技傍身的精准农村扶贫教育。
二、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农村职业教育策略思考
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造血式的精准扶贫脱贫机制。教育是开发农村贫困群体潜在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通过培养其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弱势地位。因此,推行精准扶贫下的农村教育,要以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围绕农村贫困群体具体特征来设计人才培养方式,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提升贫困人群的人文素质及职业技能,从根源上消除致贫的因素及障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及发展能力,真正将解决农村贫困群体脱贫问题落到实处。
(一)以脱贫核心技能为培养目标
精准扶贫就是要对贫困根源问题有精准认识并加以解决。农村贫困群体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缺乏脱贫的能力,应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以脱贫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贫困群体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必须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根据实际贫困人群特征,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设计符合贫困人群的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制订合理的计划和方案,安排满足实际需要的专业课程,优化教学内容以符合农村贫困群体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提高农村贫困群体的学习效率,切实有效地提升贫困群体的脱贫致富能力,从而实现精准帮扶。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以技能掌握和提升为重心,采用“技能+理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实践为主,提供切合实际的技术技能,通过定向引导,增强脱贫力度。同时,农村职业教育要整体提升贫困群体的基本人文素养,拓宽贫困群体的眼界,转变贫困群体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拥有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为摆脱贫困和防止返贫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贫困群体的脱贫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操作为主,要特别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要根据贫困群体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采取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便于不同贫困群体的理解和接受。另外,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受教育群体不会有很多时间集中学习,而且个体的实际情况不同,学习能力及受教育程度均有所差异。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更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满足各类贫困群体的学习需求。精准扶贫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可以贫困区域集中培训为基础,强化贫困群体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加强在线教学,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在贫困区域设立网络学习基地,借助网络视频、网络课程等形式随时随地传授贫困群体知识技能;聘请专家讲学,邀请专家到教学现场为贫困群体进行知识讲授和问题解答,给予贫困群体单独指导和个性化辅导;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利用电脑、手机等工具,架构贫困群体学习交流指导平台,通过交流互帮互助,促进贫困群体共同学习和提高。
(三)培养建设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是精准扶贫下农村职业教育有效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一支长期稳定且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相匹配的师资队伍非常必要。鉴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师资匮乏的现状,应给予教师配套的待遇保障,增加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特殊津补贴,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从事职业教育,这是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当然,为了实现“扶教”的有效性,对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定期和非定期的培训提升教师素质,促使教师掌握贫困群体特征,了解区域专业技能需求,使其具备先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多元化教学方法,才能促进专业教师发展并给予农村贫困群体更好的指导和帮扶。另外,为了配合多元化教学的实现并全方位指导贫困群体,还需要建立以专家学者为主导的兼职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充分利用区域内高等院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资源,对口支援贫困群体,将先进思想理念和技术技能传授给农村职业教师和贫困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四)发展产教融合的农村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地区经济提升的智力支持,精准扶贫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更是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结合区域特色给予贫困群体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促使贫困群体能够顺利脱贫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助力。因此,要发展区域内产业与教育的优势,将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教育开发相结合,建立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平台,发挥区域产业技术和专业人才的智库作用,精准提供区域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将贫困人群培养成为符合区域市场需求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要促进区域相关产业与农业职业教育机构的对接,鼓励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方式的产教融合发展,以市场对人才、技术的需求为导向,吸纳区域企业专家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贫困群体培训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讲授、技能实训、岗位实践等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农村职业扶贫教育提供优质外部支撑条件,提高精准扶贫教育的水平和效率。
三、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探索
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突破口,而教育发展并非职业类院校单方面具有发展意愿或开展教育活动就可以实现,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统筹兼顾,从资金、资源、规范等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撑,搭建精准扶贫教育的工作基础,有效解决教育扶贫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系列问题,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扶贫执行能力,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协同发展。
(一)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以农村职业教育为基点的扶贫工作是一项带有政策导向性且涉及范围大、影响广泛的工作,需要协同区域经济内各种资源共同促进才能有效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政府树立主体责任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区域资源与农村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才能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各级政府需要建立农村职业教育扶贫机制,统筹规划区域精准扶贫项目和计划,规划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合理安排使用培训经费,监督指导培训计划实施过程,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在扶贫工作中有效发挥作用,满足区域经济提升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同时,以教育扶贫为基点,发挥政府的纽带作用,整合学校和社会的各方面资源,将金融、农业、工业、服务等各领域调动起来,参与到农村职业教育当中,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渠道、教育合作渠道和就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将教育扶贫与区域经济社会紧密连接,深度开发具有区域经济特征的教育,从深度和广度上全面实现城镇化发展以及产业升级与教育发展的结合,构建教育发展与贫困群体利益获得感的有机联动机制。
(二)多渠道引入资金支撑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以中央及地方政府财政、涉及区域的扶贫资金、担保贷款、公益事业基金为主体,统筹整合区域内各类扶贫资金和社会资金,重点扶持区域产业发展所涉及的农村职业院校发展,尤其是具有区域特色相关专业的硬件设施、课程资源、培训能力和师资队伍等建设,实现区域扶贫资金、社会资助资金、金融服务等与扶贫教育及贫困群体的捆绑式发展。另外,开发和建立教育扶贫基金平台,通过减免税赋、贴息贷款等方式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的长期合作,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和杠杆吸纳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职业教育,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农村职业教育当中,盘活社会资金定向资助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突破现有扶贫职业教育的经费和管理瓶颈,利用相关政策建立更多的混合所有制或民營职业教育及培训机构,解决政府教育经费匮乏、教育机构不足等现实问题。通过投资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营方式的改变,实现职业教育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盘活更多农村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有效资源配置。
(三)搭建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职业教育平台
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同时,还应建立配套的区域协同发展平台,通过扶贫信息和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建设。首先,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和大数据技术优势,搭建一体化的动态信息管理平台。运用现代化手段准确识别贫困群体,了解贫困群体现状,摸清致贫特征主因,掌握贫困群体需求,为教育帮扶提供基础数据。利用现代化手段跟踪、反馈、分析扶贫教育,为教育帮扶的深化和完善提供数据支撑。其次,以职业院校为主体,建立贫困区域对口帮扶平台。以区域内优质职业院校与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对接的方式,通过专业扶持、教师培养、技术交流、咨询服务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提升贫困区域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最后,以农村教育集团化为依托,探索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发展平台。打破学校、企业、社会之间的界限和壁垒,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建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实训、教师、实践基地等资源的区域共享,促进培养目标、计划、实施方案的区域协同,缩小区域间教育水平的差距,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四)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关法律法规
为做到精准扶贫的有效推进和农村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还需要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农村职业教育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首先,在教育法以及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增补或添加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确立农村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地位,给予农村职业教育平等享有土地、金融、税收等教学资源方面优惠的权利,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管理、运行、资金、保障等做出明确规定。其次,制定贫困区域职业教育补偿机制,通过立法规范职业教育补偿,尤其是保障贫困人群、失业人群、返乡务工人群等各种弱势群体获得职业教育的机会,培育贫困区域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最后,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激励和保障制度,让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享有较好的人事管理、职称评定、薪资收入权利,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农村职业教育行业,稳定和壮大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唐智彬,刘青.“精准扶贫”与发展定向农村职业教育——基于湖南武陵山片区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6(7).
[2]沈小波,徐延辉.不同发展视角下教育对缓解贫困的意义[J].财经科学,2008(9).
[3]周亚虹,许玲丽,夏正青. 从农村职业教育看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的贡献——基于苏北农村家庭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0(8).
[4]戚敏,游明伦. 教育引领 示范带动 创建“七位一体化”跨部门系统精准扶贫新机制——贵州省铜仁市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径选择[J].经济师,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