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强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应当不断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在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促进贫困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成长。资助贫困大学生还要向着科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该体系正自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为了更好促进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全面成长,还要优化资助机制,在物质帮扶的基础上通过资助机制起到有效教育引导效果。
一、大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内涵
(一)概念解析
资助育人主要指的是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建立的经济资助机制。大学生资助育人机制包括物质与精神资助两个方面,其目标是使大学生更好的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大学生资助育人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手段,最终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高校资助育人应当围绕着保障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开展经济与心理帮助相结合的活动。因此,资助育人应当包括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完善资助育人的体系,形成高校主导、社会参与、学生认可的有效运转机制。
(二)价值判断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仅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与生活中的困难,更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应当通过资助育人机制达到激励大学生的目标,注重贫困大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强调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资助育人模式还要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强调使党的政策深入人心,强调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在高校资助工作人员与贫困学生的交往中,能够更好的走进贫困大学生心理,从而达到以有效的心理疏导,思想沟通与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大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问题
(一)理念陈旧问题
当前不少高校大学生资助补偿工作没有与大学生思想行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往往注重探索经济补偿方面,没能发挥资助大学生的育人价值功能,不能在传统的助学金、奖学金与助学贷款的基础上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没能在创新资助方法的基础上更好的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还有的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没能关注受助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情况,往往后续工作只关注资金的落实情况,没能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导致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服务意识、爱心及责任意识不足。高校落实资助育人工作的主体还主要局限在财务处,还没能在资助学生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贫困大学人文关怀。
(二)主体局限问题
当前针对高校大学生的资助育人主体有限,高校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体是学校,一些社会有爱心的企业虽然承担了一部分的社会责任,设立了高校贫困生奖助学金,给贫困大学生提供了部分经济支持。但是,当前高校资助大学生时主要由财务部门、高校辅导员兼职完成此项工作,由于这些人员的日常工作压力较大,因此导致对贫困大学生关注的长期性不足。少数企业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往往是一次性的和单方面的,企业没能大量的参与到针对大学生的帮助工作当中,没能充分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情况,过分仪式化的活动还会导致不少大学生因此产生强烈自卑心理,在这很大程度上影响贫困大学生思想成长。
(三)违规操作问题
当前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机制还不十分健全,在很多高校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过程中存在着违规操作的问题。例如,当前给予大学生的多为无偿资助,但是不劳而获的资助方式往往养成了一些贫困大学生的等靠要思想,未能获得无偿帮助的大学生还会存在着一定的嫉妒与怨艾心理,导致不少学生丧失创业拼搏精神。还有的资助过程中时常存在着骗助现象,由于部分学生对获得无偿捐助的渴望,加上缺乏必要的捐助监督机制,因此导致某些学生诚信意识降低,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使得资助造成了反向教育效果,没能发挥资助成长促进作用。
三、大学资助育人优化策略分析
(一)建立全员育人模式
高校资助贫困大学生需要把资助与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资助者的教育作用。首先,调动高校资助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要求资助人员参与到大学生培养教育之中,资助人应当以良好的榜样示范与道德风范影响学生。高校党委应当制定科学的资助方针,业务部门应当加强资助管理工作,保障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成立由资助专员与辅导员共同开展的资助与针对性教育工作,全面提高资助者的业务能力素质,优化资助专员结构,要求资助人员懂得管理、财务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其次,发挥高校后勤部门的育人作用,做到在为贫困大学生服务过程中体现育人价值。在服务贫困大学生时能够以温暖的态度、较好的服务质量对大学生产生心灵与情感的关怀。第三,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不仅要在物质上资助大学生,更要在学习生、生活上建立有效的关爱机制,帮助大学生进行有效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二)针对性教育的策略
提高大学生资助育人活动的有效性,优化资助工作全过程,按照大学生的成长阶段、学习顺序、大学生的独特性抓好重点,实现全面资助育人。首先,在入学前进行必要的政策宣讲,了解大学生的独特资助诉求,形成上下联动、各具特色的资助体系,能够借助互联网搭建针对性的资助平台,形成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绿色通道。其次,拓展特色资助项目,围绕着在校学生建立风险应急机制,针对大学生遭受的天灾人祸、特别困难家庭学生,以及贫困大学生创业活动需要,形成特色资助基金。第三,针对贫困大学生开展心理帮扶,注重引导大学生顺利渡过适应期,能够创造安心良好学习环境,设置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咨询台,针对贫困学生制定专门的成长计划,指明贫困生的学习方向,并且建立差异化的帮扶机制,鼓励贫困生勤工俭学,还可以组织开展相关课外活动,并且按照适当减少资金资助,适时增加实习资助的方式进行帮扶。在资助过程中还要达到以精准育人效果,形成动态管理机制,形成实地走方,就业援助,资助反馈机制,达到按需资助教育目标。
(三)形成多管齐下的策略
提高资助育人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应当多管齐下,发挥高校各部门与社会力量的作用,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重点开展励志教育、诚信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等。注重通过各种育人活动达到全面资助贫困大学生的目标。例如,通过组织开展评奖评优方式资助贫困学生,围绕着国家奖学金资助在学习上刻苦、在生活上助人,在综合素质上全面发展的学生。通过宣传国家奖学金意义,以及推选优秀学习榜样,激励广大大学生努力学习的方式形成良好氛围。其次,还要通过助学贷款的方式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围绕诚信贷款开展诚实守信教育,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履行诚实信用义务,宣传征信体系的重要性。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并且形成刚性约束。第三,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勤工助学的平台,通过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意志,还可以设置勤工助学的绩效模式,鼓励大学生在高校助学工勤岗位上创新发展,并且成立助学社团,强化开展各种活动,实现高校学生与社会对接,以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承接社会资源,以及组织开展贫困大学生回馈社会形式进行教育。
四、结语
只有明确资助育人的理念,創新资助育人的方式,在尊重贫困大学生心理与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全面化、针对性和层次化的育人鼓励机制,才能提高资助育人的有效性,更好的必定资助机制的育人价值。(作者单位为长春光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