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硅谷人才集聚规律及对雄安新区的启示

2018-05-14 03:44穆桂斌黄敏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雄安新区硅谷

穆桂斌 黄敏

摘 要:硅谷是当代的全球创新中心,在简要回顾硅谷发展历程、人才集聚和创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系统解析了硅谷人才集聚的内在规律,并从平台创建、环境发展、大学建设、精神培育等方面,提出了硅谷经验对雄安新区人才集聚和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硅谷;人才集聚;雄安新区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8)04-0063-07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8.04.009

雄安新区是承担特殊使命、发挥特别作用、具有全国意义的特色新区,肩负着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重任。其中,创新驱动发展是关键。从世界范围看,硅谷是创新创业发展的策源地和制高点,其面积大约1 500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雄安新区远期控制面积约2 000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约40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350万,二者体量相当,对两个国家的重要意义也相比肩。雄安新区对于中国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未来不仅要承载非首都功能疏解,还要建设成为中国创新驱动引领区。硅谷则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中心,因此,硅谷的创新发展经验对于雄安具有借鉴意义。

一、硅谷简况与人才集聚

1.历史沿革:众所周知,硅谷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南部一块约80多公里长的条状平坦谷地,面积约1 50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300万,其中40%左右为亚裔。硅谷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默默无闻,是一个以种植杏树为主的传统农业果园地区。

1951年,被誉为“硅谷之父”的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弗里德里克·特曼教授倡导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园区——斯坦福工业园,奠定了硅谷的原型。1955年园内已有7家公司,从真空管研制起步;60年代,富有创新精神的微电子公司成长起来,园内公司增至32家,集成电路获得快速发展;70年代,工业园有了自己的社会网络、产业基础和金融服务等创新环境,高科技公司达到70余家;80年代,计算机工业逐步占据支配地位,个人电脑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新一轮创新公司快速涌现;90年代硅谷成为世界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1];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硅谷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创新和新经济的代名词。

2.人才集聚:硅谷是世界高端人才和尖端技术的聚集地。截至2016年,硅谷这片不大的区域里聚集了5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上千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数以万计的自然科学和工学博士、约39万高端技术人员。硅谷的300万人口中,学士学位人口占26.7%、硕士及以上人口占22.1%。硅谷高端人才集聚程度可见一斑。另外,

硅谷的人才不仅受教育程度高,还呈现国际化程度高和人才流入度高两大特征。如图1所示,硅谷地区外国人出生比例高达37.5%,高于全美外国人出生比率24个百分点。硅谷地区家庭中使用非英语人口的比例高达51%,全美国的这一比率是21%。所使用的非英语语言中,排前3位的是西班牙语(36.7%)、汉语(16.6%)、其他印欧语言(9.3%);自2012年至2016年的5年,外国人才加速流入硅谷,流入总量达8.1万人,流出为1.7万人[2]。

人才的高度集聚,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财富。硅谷的135万从业人口2016年所创造的GDP约为2 500亿美元,占加州的10%、美国的1.34%,硅谷的劳动生产率(从业人员人均GDP)为18.4万美元,人均GDP高达8.3万美元(美国人均GDP2016年为5.7万美元)[2]。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里层出不穷的高精尖人才创造了众多世界级公司:惠普、苹果、英特尔、施乐、思科、甲骨文、雅虎、谷歌、脸书、推特、特斯拉等,同时还孕育出了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家,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些著名公司的崛起得益于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充裕的资金投入、自由宽松的创业空间等多种因素,其中人才的作用首当其冲。

3.硅谷创新:目前硅谷有大小技术公司上万家,其中60%是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主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公司,40%是服务型第三产业,包括金融、风险投资等。硅谷最大的特点就是鼓励创新和风险投资。2011年至2016年6年间,天使投资平均每年在硅谷和旧金山湾区的投资占在加州总投资额的80.8%,风险投资年均在硅谷和旧金山湾区的投资占加州总投资额的71.3%、占美国年均风投总额的39.1%[2],详见表1。

近6年来,风投公司在硅谷的主要投资集中在互联网、通讯、软件开发等几大领域。以2016年为例,从大到小依次为:互联网、手机&通讯、医疗保健、软件(单机/手机)、计算机硬件&服务、消费品&服务、电子、能源&设施等,详见表2。

自2003年起的15年来,硅谷的年新增专利技术占比美国新增专利总量持续在10%以上,2015年硅谷新增专利技术占比美国新增总量的13.4%,占比加州新增专利技术的47.2%,达到历史新高[2]。近年来硅谷新增专利技术主要分布在计算机数据处理、通讯、电子等10大领域,详见表3。

二、硅谷人才集聚规律解析

回顾硅谷的历史和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巨大的成就和发展首要得益于人才,特别是高端顶尖人才的长期大量集聚,事实上硅谷已经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的制高点。如此体量巨大的高端人才集聚,我们推测美国政府应为此付出了不菲的投入。事实上,硅谷(当地政府)没有为人才引进出过一分钱,相反还要征缴相应税收。美国政府甚至为了平衡人才的区域间配置,曾经对硅谷的公司过高的薪金挖人予以了限制。既如此,硅谷靠什么吸引人才?其人才集聚的规律是怎样的?

1.人才集聚动力:人们对利益和财富的追求是天然合理的、只要是正当追求,就应当得到认可与尊重,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硅谷鼓励和提倡个人奋斗,并为投身这里的人们提供平等的创富机会和私产至上的安全环境,倡导聚集在这里的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将泥土(硅)变成黄金(财富)、更转化为推动人类进步的科学与技术……”[3]这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才奋斗的动力,从逻辑上解决了最深层次的激励。除了创业创富意愿,资金是创业发展的第二大推动力。硅谷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聚集起了美国近1/4的风险投资,桑德西尔街3000号就集中了全美近一半的风投公司和众多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家。这些优秀的风投活跃于硅谷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新技术公司,为许多怀揣梦想与技术的年轻人、创业者提供强力资金支持,孕育和催生了一大批如今已赫赫有名的高科技公司缔造者,比如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英特尔的安迪·葛洛夫、苹果的乔布斯等。风险投资家的聚集和成功创业者的不断涌现,增强了硅谷的人才引力场效应,高端人才在内生动力和外部引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向硅谷中心集聚。

2.人才集聚平台:“硅谷之父”——斯坦福大学工程院院长弗雷德·特曼教授,于1951年提出将斯坦福广袤的土地租给工业界,并因此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园区——斯坦福工业园,它是硅谷的原型,为后来数以万计的高科技公司崛起提供了创业空间,为人才的集聚提供了承接载体。特曼教授的得意门生比尔·休利和特戴维·帕卡德创办了硅谷的传奇公司——惠普。1955年,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威廉·肖克利教授在家乡硅谷创办了“肖克利晶体管公司”……这之后,施乐、英特尔、思科、SUN、甲骨文等一系列日后影响了世界的伟大公司陆续诞生。除了世界级的大公司,这里还有海量的中小创业公司,截止2015年,硅谷50人以下的科技公司已近4 800家,约占科技公司的80%。硅谷目前工作岗位近160万个,并且5年来岗位的年均增速3.7%[2]。这些数以万计的高新技术公司为集聚在这里的年轻人和创业者们构筑起了追求成功和财富的创业平台,促成了人才集聚的规模与联动效应。

3.人才发展环境:美国政府虽然没为硅谷的发展投钱,但在打造人才发展环境、建立“游戏规则”方面却是不遗余力。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力资本发挥创造力的法律,并鼓励硅谷进行两大制度创新,一是将股票期权扩展到了员工层面,二是公司实行有限合伙企业制度[3]。同时,政府还建立国家层面鼓励创新创业的体制(包括融资支持、产品采购、直接参与基础研究和公共技术开发等),建立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和信用体系,建立支持创新创业的专业化服务体系等。硅谷联合投资发布的硅谷指数(2017年)中,硅谷年均就业人数中,创新与信息产业人数仅占27%,而社区基础设施与服务人数占52%,商业基础设施与服务人数占17%。这颠覆了人们对硅谷人才就业结构的认知,它证明了创新创业同样符合二八定律,也反映出金融、会计、法律、猎头、咨询等服务人才对硅谷发展的重要。硅谷除了政府所营造的法制环境,还有着鼓励人才自由流动的宽松市场环境、高品质的居住生活环境,这些特征使得硅谷的人才集聚模式兼具政府扶持与市场主导的各自优势,从而促成了硅谷的长期繁荣发达,如果人才流动不自由、工作与生活环境不理想,仅有政府的引导和投入,硅谷很难吸引来人才。

4.人才培养机制:硅谷聚集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旧金山分校、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阿莫斯航天研究中心等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除了顶尖的科研导师、最前沿的课题研究、特色鲜明的创业课程,硅谷还聚集了2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工程师,每年这里要举行大型科技进展发布会十几次、小型学术会议不计其数[4]……斯坦福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办学理念也有力促进着学界和产业界的融合。比如,斯坦福大学不限制教授在外办公司或在企业里担任要职,但前提是必须按时按量完成校方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其余时间教授自由支配。尽管斯坦福大学在硅谷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斯坦福大学本身并没有以任何实体的形式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只是和产业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不断输出研究成果和专业人才。斯坦福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大力为人才提供技术转化服务,创造性地在全美设立了第一个技术授权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简称OTL),专门负责管理斯坦福的知识产权资产,主要为全校师生的各项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并协助把这些专利授权给工业界[5]。这些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機制和氛围,为硅谷源源不断地培养着青年杰出人才,同时这些人才又以不同形式反哺于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了人才集聚的增强回路。

5.文化生态系统:硅谷这样的世界级创新中心是如何被选择和塑造出来的?需要人们的眼光、智慧、资本,需要良好的创业制度环境,更需要一个能使创新获得成功的文化生态系统,简言之就是需要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应虚幻,它能真实地引导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在当代首推硅谷精神[6]。这也许是在硅谷砥砺奋斗过的人们所更加引以为豪和念念不忘的。因为当年波士顿128号公路区域的众多高科技公司,它们不缺乏优秀的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就是杰出代表)和充裕的资金,但最终没能成为引领者,原因大概就在于没能诞生出像硅谷那样的文化和精神[1]。硅谷精神它包含了熊彼特所定义的“勇于创新和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它包含了八名高管和技术人才集体倒戈诺贝尔奖老板肖克利教授后创办仙童公司,却仍被硅谷尊重的“叛徒精神”和“裂变精神”, 它包含了容忍失败、尊重失败的“包容精神”,它包含了支持跳槽、鼓励流动的“自由精神”,它包含了敢于做梦、执着追梦的“创富精神”,它包含了没有藩篱、取长补短的“开放精神”[7]……正如一位商界领袖所言“资源终会枯竭,唯有精神和文化生生不息”。硅谷特色鲜明的文化生态系统也进一步增强了人才集聚的群体效应。

三、对雄安新区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硅谷这个世界级创新中心的人才集聚规律梳理,我们得到了雄安新区未来建设的几点启示:

1.创建平台: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打造创新驱动引领区,就一定要集聚人才,而人才的集聚必然依托于事业平台的搭建。雄安新区所提供的事业平台不能是传统的工业和房地产平台,而应是高端高新产业平台、高水平创新创业载体。只有打造这样的平台、产业和可预测的新经济体系,才可能吸引智慧精英,才可能逐步实现人才的高密度集聚,进而带来多元信息的组合利用和发散创意的互相激发,迸发技术创新和突破[8]。上述平台的搭建,不能只依赖大型央企和事业单位的植入,政府的规划、引导尽管可以迅速打开局面,但单一的“外部嵌入”有可能会造成集群化和创新成长的“先天不足”。因此可借鉴硅谷的经验,发展资本市场、鼓励民间风险投资,吸引并筛选充满创新动力和潜力的中小型高新技术公司到雄安发展,它们是创新、创富的极大动力者,没有物质刺激,硅谷当年是不会前进的。具体说来,可以引导雄安的高端企业在建立之初就重新定义人和组织的关系,以人才为核心,建立现代薪酬制度,并充分释放股权的力量,打造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事业平台。

2.发展环境:雄安的发展,人们并不担心其硬环境的建设,政府下决心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进行设计和建设,要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好后再动工,未来雄安新区的硬件环境一定会国际领先。人们更为关注的是人才发展的软环境,如果雄安不能体制创新仍然多重束缚,不能市场主导全靠政府推动,不能不拘一格仍然论资排辈,不能尊重科研规律仍然官僚行政,不能解决好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仍然平均主义,不能鼓励人才流动仍然闭门僵化,不能保护好知识产权仍然模仿跟跑……那我们期待的高端人才集聚、创新引领驱动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更不会成长为像硅谷那样的世界人才高地和全球创新中心。因此,政府一定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打造雄安的软环境。可合理借鉴硅谷及世界其他成功区域的经验,从构建成熟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入手,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创新创造,大力引导和鼓励金融、信息、产权交易、人力资源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外籍人才建设类海外工作居住环境,解决人才的医疗、教育、住房等后顾之忧。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人才的流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9],只有真正提升人才的社会保障和工作生活品质,才能释放人才活力,让聚集到雄安的海内外人才工作得带劲、生活得舒心,改变“海外人才少壮难回国”的尴尬局面,把雄安的人才发展软硬环境都建成真正的国际一流。

3.建设大学:世界排名前十的顶尖研究型大学,位于硅谷核心地带和大旧金山湾区的至少有三所,约有十所加州的大学进入世界前一百名一流大学。超过1/3的美国院士和诺贝尔奖得主在加州,他们为硅谷的兴起壮大、直至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提供了根本性的源动力和支撑。不仅美国,世界各地的历史也充分证明,研究型大学对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城市最长久的宝贵资产,会源源不断地全方位造福城市[4]。超过百年的公司很少,研究型大学却可以存在百年、甚至千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已向千年迈近。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流大学成就了一流城市,没有一流大学的城市难以持续发展。这就启示我们,正在瞄准、借鉴直至要赶超硅谷的雄安新区,必须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建立自己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体系。这批大学可以包括首都高校迁入雄安的增量,津冀高校就近的存量,甚至高起点建设一所崭新的雄安大学。并充分发挥这批大学培养和吸引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多种功能,切实推动雄安新区和整个京津冀区域的繁荣发展,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未来雄安新区及其合作的高校,可借鉴斯坦福大学不以任何形式直接参与企业实体经营的经验,改变以往国内大学在产学融合中所担负的“研究、开发、转化、甚至产业化”的全链条多重角色。大学在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不能失去追求学术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要守好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

4.培育精神:雄安的发展和振兴需要多方面、长期艰苦卓越的努力,这其中,培育雄安的文化生态系统和雄安精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过去,我们常习惯“树一个英雄、立一个典范”,那种重个体行为忽视群体精神的做法已经过时[6]。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硅谷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并且硅谷精神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培育起来的。这就启迪我们,从雄安建设的伊始,就要有世界的眼光、多元的意识、开放的胸怀、包容的格局、自由的环境、拒绝平庸的气魄、鼓励冒险创新的精神、保护合法追求财富的氛围,并不断引导和培育这样的文化生态系统,使得世界高端人才不断聚集、科学技术和人文社科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让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才在雄安合作共荣、让雄安逐渐成为发明家、冒险家、创业者、投资人、工程师、教育家们的樂土,最终呈现人才与文化精神交相辉映、互为促进的长久繁荣。

最后,值得说明的是,硅谷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曾经历过房价的大起大落,才业的兴衰分合。这就启发未来雄安新区的建设,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在起步期,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规划和引导作用,在高点布局的同时,还要防止形成新的人才虹吸磁场;在发展期,则可逐渐让位于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7]。从世界范围看,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的主导和创新的组织,作为东京卫星城的筑波则由于未能引入市场机制,完全依赖政府,整个科学城缺乏自我生存机制和造血功能[5],至今仍然默默无闻。

[参 考 文 献]

[1]ANNALEESAXENIAN. 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78-80.

[2]RUSSELL HANCOCK. Silicon Valley index(2017)[R]. San Jose,CA:Joint Venture Silicon Valley Institute for Regional Studies,2017:33-34.

[3]刘吉.硅谷的本质和五要素[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6):10-16.

[4]黄来强.教育、科学、包容与创新:美国硅谷的启示[N]. 清华新闻网, 2016-11-04.

[5]胡德巧.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硅谷与筑波成败启示录[J]. 中国统计, 2001(6):16-18.

[6]金吾伦.中国需要大力培育硅谷精神[J]. 未来与发展, 2000(4):15.

[7]穆桂斌.硅谷人才集聚规律启迪雄安发展[N]. 北京日报, 2017-07-14.

[8] DEBORAH PERRY PISCIONE. Secrets of Silicon Valley: What Everyone Else Can Learn from the Innovation Capital of the World[M].New York, NY: St. Martins Press, 2013:129-131.

[9]成新轩,武晨静.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障碍及对策[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102-107.

【责任编辑 卢春艳】

猜你喜欢
雄安新区硅谷
硅谷并没有发明什么
河北雄安新区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
认清建设雄安新区的根本战略意图
唱衰雄安新区论调为什么站不住脚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硅谷之谜
《硅谷之谜》
中国企业到底应该向硅谷学什么
创新是硅谷的成功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