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课程创新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关系角度进行分析的场域理论,对帮助厘清错综复杂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教育现象和规律具有特殊作用和意义。通过对“校政企研”四类行动者具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资源类型和结构进行分析,构建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场域体系,以此揭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场域体系中的各种客观关系的运行规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本铸魂”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场域理论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周华(1978- ),男,广东南海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广西 柳州 54503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7-0089-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一直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难点和热点。2015年,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提出:“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面向社会,贴近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开展实践教学,发挥思政课堂固本铸魂、立德树人的作用,使思政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提高育人效果,是当下思政课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迫切需要创新和突破的重点。
一、教育场域理论视角的研究价值
(一)场域和教育场域
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并广泛使用的概念。布迪厄在其著作《实践与反思》中指出,“场域”是一个关系性概念,“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根据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①在一定场域中,产生决定性影響的外在因素不会直接作用于行动者本身,而是先作用于这个场域的特定形式和介质,然后才对置身其中的行动者产生影响。因此,行动者既要遵循场域规则,以便“入场”,又要改变场域规则,以便确立自己“在场”。
教育场域是由具有自身逻辑性和存在条件的教学资源、运行机制等各种客观关系的网络所组成,并对置身其中的行动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产生作用力。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场域,其形成的教育场域就是布迪厄所指的“一种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客观社会存在”,作为参与其中的个体或团体,包含教师、学生、行政管理机构与人员、社团或各级研究组织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②。
(二)教育场域视角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价值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是一种特殊的场域,具有场域的基本特征:第一,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具有自身场域的体系,遵循自身场域规则运行发展,由相对自主的社会空间网络构成。第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各种客观关系所组成的场域空间,存在诸多占有不同教学资源又彼此相互影响的各种类型的关系网络。基于此,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教育场域对帮助厘清错综复杂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教育现象和规律具有特殊的作用与意义。首先,教育场域视角强调从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有利于将错综复杂的客观关系置于一个体系框架之中,展示适合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真实图景,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特质与运行规律。其次,事物有联系就会产生利益竞争,发挥场域的力量,维持正常的竞争关系,有助于激发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体系的活力。
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体系的构建思路
布迪厄指出,一个场域的结构可以被看作一个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这些位置是由他们在竞夺各种权力或资本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中,有四类主要行动者,分别是高职院校(校)、地方教育部门(政)、相关企业行业(企)、地方党史机构(研)。通过分析这四类行动者社会、经济、文化的资源类型和结构,构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体系,揭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体系中的各种客观关系的运行规律,是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场域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即独立性、关系性和斗争性。”③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体系中也同样存在这三个特征,本文从场域选项、关系构建和运行规则三个层次,梳理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体系的原则、内容、平台和途径等因素,进而提出构建与运行的具体思路和路径(见91页图)。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的选项依据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结合与促进,但因各自的特点而形成相对独立性,即实践教学场域和理论教学场域有着自身的特点与独立性。各类教育场域构建的本质就是形成一个与场域外相对独立的关系空间,并实现空间内各场域共同学习成长的目标。
1.原则与依据。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充分反映地方的发展和当下社会时代特征,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层次和思想意识,选择适宜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在内容、形式、时间、规模上进行周密计划,以此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不断深化。为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体系要坚持三个原则,即对接思政课实际要求(实践性)、连接地方文化属性(本地性)、衔接高职学生特点(专属性)。
为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中央及有关部门先后多次印发文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就明确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把实践教学作为思政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随后,《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教社科〔2015〕3号)要求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见,高职院校要进一步促进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依托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体系对知识进行有效生产、传承与传播,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要从教学计划、学分内容、项目经费、基地建设、实施途径、教师研修等多方面考虑,搭建并形成旨在拓展有效途径的客观关系网络。
2.场域项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各方面的资源条件,构建起适应高职教育特点、具有校本化特征、软硬件一体化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场域体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其中,理想信念、爱国教育、道德规范、素质教育是各职业院校重点关注的。依据高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即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为了给学生创造符合认知发展的条件,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体系内,要创设“感染—熏陶—激发—认同”四个层级螺旋进阶的惯习环境,形成一系列占有不同资源、相互作用产生互动的不同类型的关系空间,即文化感染场域、道德熏陶场域、使命激发场域、政治认同场域,由此共同落实新形势、新任务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的关系构建
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的本质就是基于一定教学目标的关系构建,即将有利于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各类参与者纳入场域内,也就是各类参与者的关系构建。
1.教学内容。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体系中的每一个场域都是基于一定教学内容的关系构建,教学内容是关键性的、引导性的,凡是有利于构建起相应场域,以更好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与成效的教学内容就是有价值的。结合高职思政教学的内容及目标,可以梳理各个场域的关键性、引导性内容,具体如下:一是文化感染场域。以文化人,重在了解,主要包含革命传统和地方文化类的教学资源,依托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一方面结合红色经典文化,开展影视、歌曲、文学作品的赏析等实践教学活动;另一方面结合地方文化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各民族文化赏析、民俗节庆观摩等实践教学活动。二是道德熏陶场域。以德育人,重在感悟,主要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主价值观类的教学资源,利用地方政府(主要是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经费等条件资源,以思想道德、法治宣传等主题内容,形成“校政合作机制”,在高职院校内联手共建思政和德育主题的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基地的服务对象对内为主,对外为辅。三是使命激发场域。以情动人,重在行动,主要包含红色革命和改革创新类的教学资源,以有人才培养合作意向的企业(重点是有创业孵化功能的服务企业)为校企合作平台,以红色足迹实践教育、精准扶贫及双创教育为主题内容,以专题考察、“三下乡”活动及“双创”竞赛为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四是政治认同场域。以理服人,重在理解,主要包含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类的教学资源,以地方党史机构为校政合作平台,以有本地特色的地方党史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为主题内容,以诸如知识竞赛、演示文稿展演、讲座报告及论坛交流等为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2.载体平台。与理论教学有统一教材、统一课程标准等不同的是,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课程标准,主要是各个院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设计与实施。梳理场域内的支持要素,拓宽和丰富各场域内的关系网络,形成相应的运行载体和支持平台,构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校政企研”的运行机制是一种解决途径。“校政企研”,即高职院校(校)、地方教育部门(政)、相关企业行业(企)和地方党史机构(研),他们既是场域的行动者,又是场域的实施平台,共同构成该场域的学习共同体。采用“四阶段”及“师生共同实践、合作学习”的培养方式,以高职院校为主导,“校政企研”合作开发共建共享型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一批室、馆、场、廊、区及教学研究中心等,并将网络平台、学生组织(如社团)等作为基地活动与实践的组成部分,搭建起高职院校师生与政府、企业及研究机构的对话平台,将教师、学生、行政领导、企业家、科研专家和社会其他人士引入场域内。高校、政府、企业以及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这种模式,是地方教育資源整合并服务于思政课教学的一种组织方案,也是高职院校开门办学、服务社会的一种具体形式。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的运行模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所形成的关系空间,各参与者、关联主体由于各自利益诉求的差异会形成一定的竞争或制约关系。理顺和平衡好场域内的各方关系,使之共同服务于同一个目标,并有价值获得感,需要建立一定的运行模式。将教育场域内的各参与者或关联主体组成新的关系网络,其切入点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资源之间等形成学习与成长共同体,即一种共建共享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合作机制和竞争机制两类。
1.构建多方合作机制,协调内部关系。以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平等对待各场域内各参与者。第一,如前文所述,在高职院校中引入地方参与者如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建立起“校政企研”合作关系,应着眼于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这需要兼顾与平衡各自的发展诉求,即以协议或文书等形式为依据,以具体项目为依托,建立起职权明晰的合作模式,以规范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建立起具体的专属性载体平台,如引入网络技术,建立具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助学平台;引入政企研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场馆、基地、廊栏等,开展比赛活动、实践教学项目等。第三,建立各参与者的协作互动机制,通过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实现师生的教学相长,促进校政企研各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提升。
2.构建良性竞争机制,促进各方共同成长。以竞争机制调动场域内各参与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提升学习效能,这也是构建场域的源点所在。一方面,针对资源总量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建立兼顾各类参与者的组织模式,以此形成一种资源机会竞争的现状。例如,建立分层进阶模式,使有些内容面向全体,有些内容面向部分优秀群体,或者规定不同参与者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或参与形式等,这有利于营造良性的竞争氛围。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活态,要建立教学内容的动态竞争模式。例如,可以建立与时政热点的联动模式,即实践教学内容要紧扣时代脉搏,引入时政热点,特别是要不断补充国家和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热点、难点,并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调动各参与者的积极性。
三、高职教育场域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范例分析
高職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体系运用实践教学,兼顾政治性、职业性、地方性、时效性,进行以地方资源为基础的思政实践教学,在大一年级重点开展,在大二年级全面铺开,真正使思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实现思政课“固本铸魂”的育人效果。
(一)文化感染场域: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红色文化牵头创立素质教育平台
红色文化以其所蕴含的魅力、厚重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历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作用,有助于下一代在接受红色文化感染的同时,培养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操,明白所要担负的历史责任。通过素质拓展(新生实践教学的第一课——“学革命先辈勇往直前”)、展板书画(红军路)、讲故事(我心目中的领袖)、朗诵赏析(红色诗词朗诵)、情景短剧(红色经典短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创立思政课实践教学新平台,真正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课堂教学,将红色文化建设成素质教育的新课堂、新平台,把“红色文化感染场域”中涉及的资源建设、学习与教学模式、支持服务、办学管理机制等要素重新进行梳理整合,探索出一条思政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二)道德熏陶场域: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德育基地牵头建设系列培训场馆
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以一方水土,育一方新民”为理念,在县、区、市教育局争取项目基金,在高职院校内建设大学生德育长廊,并将德育长廊建设成为地方一级德育示范基地,充分挖掘本地区本土的自然地理符号与历史人文情愫,赋之以灵性,糅合为文化,升华为德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怀和历史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长廊既是学生的实训基地,又是思政课的实训课程,通过开设生存应急技能实训课程、素质拓展课程、法制教育课程、廉洁修身课程、军政教育课程等,组织教师社会调研编写实践教程、聘请政府专家授课、学生参与文明社会调查、微信图文视频宣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熏陶、体验、感悟与超越。
(三)使命激发场域: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改革创新牵头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理想信念教育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以地方双创孵化基地(企业)为平台,以“两创”精神为引领,将当下热点的“两创”工作、精准扶贫工作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很好地融合起来,开展社会实践、参观交流、项目参与、企业创业、视频访谈、学生拟撰写“两会”代表提案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爱生活、会学习、善创造”的良好品行。此外,由于思政课面对的是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所以备课不光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再者,使命激发场域重在与企业联合、与地方融合,实践教学资源能更加突出高职学生特点,因此该场域应立足于实践性与成果性,在企业真实的项目和基层社会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业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用改革创新之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
(四)政治认同场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地方党史牵头培育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与地方党史办,以及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联合,请他们提供教学素材及智力支援,把爱国主义教育引进教材、课堂(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基地、场馆,充分利用学校已建成的地方民族展示馆、体验中心、博物馆等基地场馆,结合学校教师的研究专长挑选并培养“爱国爱家乡讲解专家”,这些“爱国爱家乡讲解专家”可以根据他们对地方党史及文化的研究整合教学内容,设计讲解专题,并在特定的基地场馆及学校不同班级循环授课,实施“轮流式专题”教学创新模式,使学生在同一学期可以领略不同教师的授课风采。与此同时,通过开展采访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名人故居、美丽家乡演示文稿展演比赛、地方党史进德育长廊、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或书画诗词展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主动性,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注释]
①(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134.
②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79.
③王敏.场域视角下的旅游高等教育[D/OL].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107[2017-08-2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1214&filename=1012307711.nh&v=MDk0MTg3TlZGMjZITEM0R2RiTnJwRWJQ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xLZlp1WnFGaURnVTc=.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Z].2015-07-30.
[2]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05〕9号)[Z].2005-03-02.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10-15.
[4]闫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24).
[5]刘文娟.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