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 彭海林
【摘要】现在是大众审美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是鉴赏家,也可能是艺术家,审美已经日常化。美育在本科院校当中是十分薄弱的一个环节,而美育又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文章基于现阶段的审美文化,结合相关的政策背景,以及本科院校建设状况,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本科院校美育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审美文化;本科院校;美育;建设途径
2015年提出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8年是《意见》要求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在2018年要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美育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育人功能,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和心灵教育,是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关键领域。但就本科院校尤其是非艺术类院校来说,审美教育地位相当尴尬。因此,本文试图结合意见来探讨审美文化视野下的本科院校美育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改进美育教学,并形成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由此,全国各地学校美育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从教育部简报中可以看到学校美育工作效果显著,大部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美术课程总量达到标准要求(总课时9%),部分地区达到11% ,一些地区的中小学还开设了各种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其他如师资队伍、美育场地设施、评价机制等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
但是从教育部的简报可以看见一种非常尴尬的情况,即这些进展都是在中小学,而非高等教育阶段。实际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本科院校尤其非艺术类本科院校在美育方面的改革桎梏非常多,问题也不少。比如非艺术类本科院校缺少相关的艺术教育课程,这个问题在2018年两会中也有提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万捷在其提案中指出应在非美术专业大学本科开设“大学美术”。实际上不仅是非艺术类院校,在一些高等艺术院校中也存在问题,比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就在两会中指出“高等艺术院校设立美术实践类博士”危害大,实际这类博士最大的危害在于阻碍美术这门艺术的发展,折射出如今美术教育重技而不重法,很难培养出美术创作名家。
艺术教育是培养审美素质的关键阵地,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学校美育走的就是艺术教育的路子。但是笔者认为这条路是走偏了的,因为艺术教育应当划分为专业艺术教育以及普及艺术教育。在实践当中往往出现按专业艺术教育的模式来实施普及艺术教育,将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而从《意见》的角度看,美育是以美育人,任何美的事物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下文从现代文化形态之一的审美文化视角来探索本科院校美育的建设途径。
《意见》指出,要通过审美认知、审美体验、审美表现以及审美创造四个能力的培养来实现以美育美,以美启智,以美寓德,以美健体,促进全面素质的发展,最终引导发展专业素质。得益于网络等新媒介的发展,现代文化形态的主导变为审美文化,艺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审美日趋日常化。因此,探究本科院校美育建设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审美文化,下文逐项探讨。
(一)明确审美素质的内涵
从中国现代美学的角度出发,审美是一种实践活动形态,与人生实践紧密联系,人的生存与发展实践需要审美,相比古人,现代人更加需要审美,美学以审美活动为对象,通过审美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构建人类审美的价值体系。
文化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审美文化是当代社会独特的文化风景,是现代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高级的现代文化形式之一,涉及整个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得益于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文化兴起,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代如同现在一样,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可以说是在审美,这预示着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就必须要准确认识《意见》中给出的美育目标的核心——审美和人文素质。
《意见》中要求的美育核心目标在于审美和人文素质,实际仔细分析《意见》给出的美育目标会发现,美育的核心目标是在审美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在于发展审美素质,可以直接拉动人文素质的提高,并最终辐射全面发展和专业素质发展。
审美素质是审美主体美的事物的一种基本品质和能力的总和,总共包含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表现以及审美创造,是主体对自然、社会、艺术、科技等领域的美的事物的感知、理解、体验、评价、表现以及创造。
值得注意的是,审美素质不能单纯地等同于艺术素质,审美素质中包含艺术素质,美的事物不仅仅是艺术,美的事物实际无处不在,而且学生也能参与无处不在的审美活动,并创造出符合学生个性审美价值的美的事物。
(二)构建“大美育课程体系”
現在的美育改革讲究“大美育”,本科院校美育建设,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构建“大美育课程体系”。其中艺术教育这个主要阵地肯定还需要加强,艺术鉴赏是提升学生审美与人文素质必不可少的媒介与手段,没有艺术教育的美育,显然不是完整的美育。那么《意见》所要求的必须开齐、开足美术音乐课程,配备足够的教学资源,改进方法,拓展艺术课程,当然这不是大美育,只有艺术课程在审美文化视角下显然可以看到美育的目标是不明确的,如果仅从艺术教育的状况来说,现阶段甚至不能将其作为美育课程来对待,因为绝大部分艺术课程都重技,很难起到以美育人的效果。所以结合本节第一部分从审美文化延伸的审美素质内容上看,“大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笔者认为应以综合美育课为核心,涵盖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体育课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学科以及各种美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自然、社会、艺术、科技等领域的美的事物囊括进去,用以培养审美和人文素质。这就是赵伶俐所创建的“大美育五圈课程体系”,但无论如何,本科院校美育建设中应当牢记美育课程的目标是强化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改进美育教学,建立美育资源共享平台,提高本科院校美育建设质量
改进美育教学,加强美育的跨界渗透与融合,并通过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美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学校和社会的美育资源,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强化美育教研工作,提高本科院校美育建设质量。一方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慕课、翻转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将学生的时间利用起来走“互联网+”的路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当然,这些教育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强化美育网络资源的建设,实现美育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加大投入,改善校园文化环境,比如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来营造一个文厚景怡的休闲空间,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休憩时吸收文化的润泽。这方面南京地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设计值得借鉴,校园的园林景观以人为本,以师生为轴心,注重满足师生需要。并以生态自然为先,打造自然之美,同时挖掘校园以及当地人文,进行主题设计,将学生品格、素养、励志等文化展布于园林景观之中,用景说情,而且突出个性,教学区突出素质培养的景观文化,生活区突出休闲需求,运动场用体育文化小品点缀,渲染明朗向上的氛围。此外,需要在师资队伍上下大力气,从补充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待遇,强化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解决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积极性不高、培训渠道不通畅等突出问题。只有师资力量强大,不管是美育教学改革,还是美育教研等提高美育的途径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注重学校美育实践
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注重学校美育实践,通过培育艺术爱好,拓展美育资源,强化实践活动监管等创新手段,以及丰富的美育活动培养审美和人文素质。重视各种级别的美育活动,紧贴当地历史人文的特色,挖掘特色,开办不一样的有个性特色的美育活动。这方面中小幼做出了非常有效的探索,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志愿者活动、户外拓展等活动。实际从学校的角度来组织学生参与美育活动的桎梏是比较多的,但是学生社团就不一样了,一般学生社团里边的学生基本都志趣相投,在学生社团中开展美育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五)建立健全美育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美育管理机制,从组织领导、美育制度建设、美育投入、美育评价制度、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方面来保障本科学校美育健康发展。建立审美和人文素质评测制度并出台方案,实施学校美育教育工作自评制度以及美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由校领导组建领导小组,研究并制定全过程美育管理机制。加大在美育教育科研上的投入,调动师资力量,探索美育实施路径,聚焦学校美育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美育。
综上所述,本科院校美育建设从现在的状况来看大体上是不及中小幼三个层面的,尤其是非艺术类本科院校。结合相关国家政策,本科院校美育建设必须要加强。本文以國家政策为基准,研究了审美文化视野下本科院校美育的建设途径,可能存在不足,但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并希望同广大业内人士探讨,为本科院校美育建设做出贡献。
[1]刘悦笛.走向生活美学的“生活美育”观——21世纪如何建设中国的新美育[J].美育学刊,2012(06):24-30.
[2]卢政.大学美育课程建设浅谈[J].美与时代(下),2011(09):112-115.
[3]王等等,张月霞.我国学校美育研究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J].美育学刊,2016(06):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