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喜红
【摘 要】“闪光教育”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激励学生向目标不断积极进取,以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和谐发展。本文就如何寻找学生“闪光点” 促学生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学生发展 自信心 “闪光教育”
翻阅书籍,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孩子的自信心,除了自身的能力外,往往来自他人的鼓励和信任。”是呀,一个人能感到别人对他的接纳喜欢,他会充满快乐,充满自信。反之,他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孩子不也同样如此吗?领悟这个道理,我将努力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慷慨地把赞美施于他们,无论聪明或愚笨,无论乖巧或顽劣,让他们感受老师公平的爱。
一、“闪光教育”的内涵
“闪光教育”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激励学生向积极目标不断进取,以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和谐发展,坚信“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而不是单纯以分数论英雄。它用一种新的理念去唤醒学生的潜能,用一种人文关怀去点亮学生的心灵,用一种新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每个学生在校园内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闪光教育”的实践
1.发现劳动方面的闪光点,让学生扬起发展自我的风帆
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就待我们去发现。我们班级有位成绩后进生,我发现班中每次打闹的学生中都有王某,经过多次批评教育,收效甚微。后来我又发现在每次组织的班级劳动中王某同学都带头抢着干,于是想:这是王某的一个闪光点,让他担任劳动委员,不仅能发挥他的特长,也许能够改变一下他调皮违纪的毛病。于是,我利用一次班会,宣布了王某担任班干部,分管班级劳动。课余我又多次跟他谈话,这一招还真管用,每次我班有劳动任务,交待给他后,他带领同学们都能按要求完成。他逐渐克服了调皮、违纪的不良习惯,在学习上也乐于动脑了,课堂上还提出一些有见解性的问题。在以后的班级管理和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特点,时常使用此管理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发现体育方面的闪光点,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一位好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满腔热情献给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温暖学生,从各方面关心、体贴学生,尤其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对于体育优秀的学习后进生,我们这么说“你在体育上取得优异的成绩,靠的是什么?为什么在学习上就不能拼搏呢?你基础固然差点,但你投掷铅球是一下子就那么远的吗?同学们都很佩服你的体育成绩好,你能不能在学习上再加把劲,争取学习成绩和体育成绩一样棒呢?”这样教育学生效果自然不一样。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过程中,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善于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和闪光点,热情鼓励学生进步。
3.发现品德方面的闪光点,让学生增强自我教育的动力
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不足,而这些优缺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后进生因为某一方面的缺陷,使他们长期被批评,被看不起,久而久之缺乏自信心,缺乏与他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但他们的身上并不缺少闪光点,而缺少的是发现闪光点的眼睛。我班的女同学谢某,她是个孤僻的孩子,上课不举手发言,和同学不能和睦相处,学习成绩一直在下中等。一次班里美化教室时我发现她熟练地使用剪刀,几下就剪出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大公鸡。放学后我找她聊天,她告诉我她有很多爱好,特别擅长的是绘画和剪纸。我得知后及时地抓住她这一长处,安排她独立带领几名女同学担负起全班美化教室的任务。在这一活动中,她既展现出了自己的特长,又在全班同学中树立起了威信,任务也完成得十分出色。
4.借助学生长处,发挥其“闪光辐射效应”
学生的闪光点主要有三方面的辐射效应:第一,转化效应。学生在某方面有了进步和成绩,或者某方面有优点,我们都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从而促使其向更好的方向转化。第二,迁移效应,将学生在某些闪光点上所形成的积极心理情感迁移到其必须矫正的主要问题上,以利学生其他问题的解决。某些后进生也许文化成绩不是很好,但他们往往却是“文体天才”。第三,磁力效应。发现学生优点,给予恰当的表扬,不仅能激发受表扬者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会对其他学生产生极强的磁力和魅力。
经过实践,我们认识到,“闪光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以挖掘潜能为宗旨,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内外因的统一和知与行的统一。“闪光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方式和途径上实现创新,产生强烈的激励效益,扩大与延伸学生的长处和优势。
“闪光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无论是其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还是工作成效的评估,都是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我们努力探索,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風,将我们的“闪光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向东.助力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寻找闪光教育[J].教师,2016(21):25-26.
[2]张道致.学校德育中践行“闪光教育”模式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