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在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壮族人代代传承着骆越先民的“稻作”饮食文化,以稻米及其延伸而成的米食作为主食(如五色糯米饭、猪笼贡、香馍、粽子、生榨米粉等),以稻米生态体系中的鸡、鸭、鹅,猪、牛、羊等家禽家畜(如白切鸡、柠檬鸭、香鹅掌、土猪肉、香牛肉等),以及山珍、河鲜、野菜野味作为副食(如旱藕、番薯、青竹鲤鱼、鲶鱼、雷公根、艾菜等)。因而有壮族谚语:“稻米养命。”又说:“吃饭不忘稻田,吃鱼不忘溪河。”
直到如今,这样的饮食传统仍然很好地保留在现代壮族人的生活里,人们以淳朴平易的吃食,延续着对历史的传承、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早先时候,壮族聚集地多湿气和瘴气,所以壮族人家的饮食口味习惯常常带有浓郁的地域特征,而且很多与防病养生有关。
在民间,流行着“壮不离酸”的说法,诚如《黄帝内经》所言:“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跄。”壮族人常通过食用酸笋、酸蕌头、酸姜、酸鸡皮果、酸鱼、酸肉、生榨米粉等腌食、酸食,又或是食用此类腌食、酸食搭配家禽家畜烹调而成的具有酸辣口感的菜肴,健脾开胃,帮助杀菌和消化,从而起到去痧解暑之养生功效。
生食养生方面,最著名的莫过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的“鱼脍”(壮族人叫鱼生),“鱼脍(鱼生),甘温无毒,温补,去冷气湿痹,除膀胱水,腹内伏梁气块,冷祛结癣疝气,喉中气结,心下酸水,开胃口,利大小肠,补腰脚,补阳道”。吃鱼生最出名的当属南宁武鸣区和横县,在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以及鱼生节时,宴席上一盘色香味俱全的鱼生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药膳养生,则是指壮族人家以本地区产的名贵滋补药与各种肉类、稻米、野菜烹制而成的具有各类身体滋补功能的“壮家菜”,最著名的当属“五色糯米饭”、“艾叶糍”、鸡屎藤糍/面等。
横县鱼生
南宁横县鱼生又俗称“两片”, 早在500年前,鱼生已是横县的“压席之筵”, 称之为“县菜”。它代表着横县的烹饪技术和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准,也是接待客人的最高规格。
横县鱼生之所以著名,与其做法工艺之独特、选料配料之精细有着密切的关系。所选鱼肉要结实强劲,有嚼头,鱼肉肌肤纹理,纤毫毕见,莹白如雪、玲珑可观。切片时要切得薄如蝉翼,才容易入味。另外,配料非常讲究,品种多样,有鱼腥草、鱼生草、紫苏叶、酸荞头、柠檬、大蒜、生姜、萝卜、香菜等20多种,这些配料经洗净、晾干后切成大小均匀、细如发丝。配料放置盘里五颜六色,用上等的花生油、生抽、胡椒粉等佐料搭配品尝。
宁明壮粽
宁明壮粽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子,是“壮族三月三”特制的传统食品。壮家粽子起源于宋代,叫“风莫”,它是一种特大的粽子。大年夜,姑娘们便把煮熟的“风莫”从铁锅里捞出来,以备正月食用。正月十五,出嫁姑娘都要回娘家吃“风莫”饭,父母打开“风莫”,分给全家人,儿女须将“风莫”吃完,以示孝敬父母,祈求父母高寿。
北海鸡屎藤面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面,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鸡屎藤面是选用刚采摘下来的新鲜的鸡屎藤叶子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屎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屎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当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除了面,還有鸡屎藤糍粑。
凭祥甘蔗虾
“甘蔗虾”是凭祥人引以为傲的独创菜肴,这种海鲜与田园风格的巧妙结合足以让你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好吃的东西做起来都比较复杂,这道菜也不例外。先要把新鲜的海虾去壳,制成虾胶,然后将之镶入当地盛产的清甜的甘蔗节里,再包裹以面包糠,油炸至金黄而成。
隆安布泉酸鱼酸肉
布泉酸鱼、酸肉是隆安布泉人民的传统佳酿,也是三月三不可错过的佳肴。酸鱼、酸肉用民间秘法制成,其风味独特,堪称一绝。
布泉酸鱼制作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诸如醋之类的酸料,但制作出来的酸味并不淡,其中奥妙没人知晓,酸鱼的酸味虽然浓烈,却不辣口,无论炎暑还是寒冬,这独特的酸味都能使人食欲倍增。
天等县夹石娘糍粑
夹石娘糍粑是天等县一道独特风味的食品。夹石娘是在大石山区石头夹缝里生长出的低矮植物,是一种中草药。它叶似羊耳,分雄雌两种。雄性的夹石娘叶背白色,味道很苦;雌性夹石娘叶背红色,虽然微苦但清新可口。夹石娘糍粑以雌性夹石娘作原料。
做夹石娘糍粑,先从山上捡来夹石娘,和着硝水煮熟,拧干后放进石臼里舂,然后取出来过筛,筛掉的是青叶,留下的是毛茸茸的纤维。把那纤维捏成团,连同糯米一起放入蒸笼去蒸。蒸熟后放进捣糍槽里,和匀捣糊,再用碾碎的芝麻粉或花生粉撒在上面,用手抓取,一一揉圆后用芭蕉叶包好即成。
夹石娘糍粑色泽褐黑,既有糯米的清香,又有夹石娘新鲜的气味,清苦带甜,细滑爽口,食后舌尖生香。
天等簸箕宴
源于旧时当地壮族人一起外出劳作,中途休息时就把各自自带的食物拿出来放在芭蕉叶上一起分享。簸箕宴象征的是分享和团圆,所以是邻里亲朋间聚会的首选。
用竹簸箕做盘,新鲜的芭蕉叶铺底,上面是诱人的各种美食———白斩鸡、烧鸽、炸河鱼、猪脚、春卷……配上五色糯米饭,还有当地的芋头红薯玉米,彩色丰富,营养搭配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