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益萍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开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育人学科,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基础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使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 有效性 提高策略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有助于小学生人格的发展,同时对于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生动、活泼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中,小学生可以愉快地成长,同时也能够加强对于社会的认识。但是,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效率不明显的现象,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仅局限于书本,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真正的影响。因此,寻找科学的途径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都比较陈旧,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而且只注重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和培养。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无法有效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占据着主体地位,运用枯燥的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从而不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限制了教学效率的提高,限制了学生的良好发展。
二、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第一,要依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完整地把握与落实目标,并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特别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防止把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知识课。
第二,要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实际,在确定目标时,要把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材中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
第三,教学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出层次性。基础性目标是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和达成的,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发展性的分层目标,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四,目标的落实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前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准备,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他们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组织;而课堂教学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阵地。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一点,即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扮演的不是一个威严的教育者,而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要知学生所想,想学生所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蔼可亲,让他们愿意与教师交流、愿意参与到思品课的学习中,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爱好设置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指出,课程教学的基础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在日常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生活中发现对学生生活富有积极作用的教学内容,同时从中获取学生相关的信息。只有在足够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如此,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课堂中,并且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
例如:在教学《換个角度想一想》一课时,教师利用谈话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一起做游戏,共同完成一项工作,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吗?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当时的心情和情况。再对学生提问:假如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结果会怎样?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讨论中明白从他人的心情、感受和想法出发,尝试多角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应尊重同学的选择,了解别人的心情和感受,学会相互包容和理解,欣赏他人,做一个快乐的儿童。
五、用多模式、多角度的教学方式
何为多模式、多角度的教学方式?以下列举了两条:第一是,充满激情讲道理的模式。这种模式比较传统和常见,很适合品德和社会教学。这种模式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讲授过程充满激情,通过语言描述直观的展示观点和表达感情。这种模式消耗时间短,还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第二是,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有着有趣、生动活泼的特点,通过创设场景和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的一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品格的形成,同时对学生高尚情操以及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师需要肩负起责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完成道德、品德塑造,为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欧永红.关于怎样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2016(35):207
[2]王振伟,时春丽.浅析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05):39
[3]杨勇.探讨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19):16
[4]陆林霞.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