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洁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小学数学也被高度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索,这些都是需要教师重视的。学好数学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将科学的方法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论述,同时制定的一些可行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策略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当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计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数学领域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
一、创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数学知识不能完全掌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一些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设置一些有悬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所掌握和了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我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并教授学生相应的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有目的有技巧的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才能有效的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果。
二、营造探索氛围,激励自主探索
要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开放的探索氛围,促进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多让学生去做,比如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在引导学生探索时,教师要注意树立学生的信心,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数学。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始终以学生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找一找身边圆形的物体,然后用圆形物体画一个圆,并剪下来,教师拿着这个圆,提问:“你已经知道了圆的哪些知识?”学生有的说:“我知道生活中哪里有圆,如车轮、碗口、钟表等。”有的说:“圆有大小。”教师进一步引导:“圆中还有哪些知识?你能不能用手上的材料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从中你能发现什么?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学生独立探究,生动地探索新知,这样可以使学生有自由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激励学生自主探索。
三、挖掘认知潜能,推动自主探索
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包括已掌握的知识,也包括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认知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模糊的认识明朗化,具体的对象概括化,成为学习新知中可利用的认知条件,这不仅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3]。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了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例如:327→372,732→723,273→237,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新数和原数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产生了“愤”“悱”的强烈情绪,这样学生们主动深入探究,并从相互联系中概括出“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学生动脑思考后概括出的知识结构不仅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深化,而且还从中挖掘了学生认知潜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推动学生自主探索。
四、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他们提供充分自主探索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真正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首先让学生拿出10cm、8cm、7cm长的三根小棒,在桌子上摆出三角形,学生非常轻松自如地摆出了三角形,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拿出10cm、4cm、5cm长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结果学生怎么摆也摆不出来。然后教师提出疑问:“同样都是三条边,为什么后三根小棒摆不出三角形呢?”请同学们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总结的。
在小學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正确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而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讲,不管是学生自身还是教师的教育环节,都应该加大力度,进行有效的改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J].学知报,2015(11):125-126.
[2]李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6(05):138-139.
[3]曾淑敏.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6(24):55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