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迁移与拓展

2018-05-14 12:45黄璐婷
考试与评价 2018年5期
关键词:古诗文古诗诗歌

黄璐婷

【摘 要】古诗与普通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而古诗教学相对于普通课文的教学更多了一份对意境的揣摩,多了一种音律节奏上的享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度也大大提高,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在一首简单的律诗中进行迁移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教参的课程安排是一首古诗一节课,但是对于预习充分的学生来说,似乎太过松散和单薄,学习两首又显得太过紧凑。在这样的情形下,课堂拓展延伸无疑是最合适的方法。本文从迁移与拓展的作用出发谈谈在什么情况下安排延伸拓展、又该如何拓展?

【关键词】古诗教学 迁移 拓展

一、古诗文教学为什么拓展

古诗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其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要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的思维随着诗歌的朗读声发散开去,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迁移和拓展了。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安排延伸拓展、又该如何拓展?

1.了解文化背景,丰富学生知识

“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发”。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观。因此,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以背景故事的讲解带出相关古诗的学习,这些诗有些是新课标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课上,它们作为本课教学的背景导入和情感铺垫,也被学生理解并牢记,一举两得。

2.激发学生情感,培养诵读兴趣

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我们由此认识到一个孩子的精神生命的根只有生长在传统文化的沃土里,才能培育出真正的民族气质,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后劲。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境遇的悬殊,学生容易对古诗文产生“隔膜”——他们不能倾听小溪流水的淙淙声,不能倾听白日里融雪的水滴声和云雀婉转的歌唱;学生仅仅在背诵描述这些神奇事物的枯燥无味的干瘪句子。所见即所得,但是学生根本连见都没见过,如何得?这就需要教师的再创造,还原诗歌中的场景,用电教手段也好,情景模拟也罢,真实的再现,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短短几行字中所包含的韵味。而背诵古诗文是否劳累,关键是看孩子的感觉,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古典诗文的情感,背诵就像唱歌一样,很愉快的。

3.填补诗歌留白,发挥学生想象

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像去填充。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这也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读者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知识生成和拓展的空白,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创造潜能。我们可以利用文本所留出的“空白”,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

4.品诗歌韵,感意境美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拓展体验,细细品味。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草》在这个方面可称经典之范例。诗中“荣”“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于老师从一年有四个季节这一赏识入手,让学生先用简笔画画出每个季节小草的样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季节小草的特点,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为春夏与秋冬两个时段,请学生各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每个时段小草的特点,最后连起来说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和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自然而然准确地理解了“荣”与“枯”及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

二、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拓展

1.“现”

“现”不单只古诗情景再现,还包括再现了作者的经历、思想和情感。小学教材中要学习的古诗,除了纯粹写景的题材之外,还有一部分需要对作者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像《早发白帝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篇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史实和作者人生经历了解的基础上,这有助于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

2.“移”

移是从一处情移向另一处情,进行同类比较。面对同一自然景观、同样的边疆战事,诗人们有不同的感慨;面对离别,诗人也各有情怀。围绕同一题材而抒写的诗作,在诗的海洋中比比皆是。倘若能适度延伸,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如由《春雨》而延伸到“沾衣欲湿杏花雨”等诗篇。教师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的同时,增加相应的问题和课外阅读文章,让学生多读多练,通过课内外题型的训练比较,加深印象,拓展思维。

通过课内外大量比较阅读的训练,使学生从课内稳固的“根”到课外的繁硕的“叶”都在茁壮的成长着。此外如果是一般的课文,教师还可选编一些与课文相类似或相联系的诗文,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3.“实”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些课文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5]在《牧童》这篇古诗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许多的生活实际结合了进来。让学生在读完“草铺横野六七里,”这一句后,从一个“铺”字入手进行迁移拓展。接着她问,“这个铺字给你什么感觉。”学生反映非常的快,立馬就想到了草的多、密、广。然后继续问学生,“如果你在这片原野上,你会做什么呢?”一到这,学生的思绪就和野马一样驰骋在广阔的疆野上。“玩。”“翻跟头。”“欣赏风景。”等等。就是要学生体会这种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心情。

综上所述,古诗教学并不只是让学生会背这首诗,更重要的是体会诗歌中诗人的情感,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课堂上以诗学诗、以诗悟诗,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但是笔者以为,不是每堂课都必须拓展,教学拓展应该安排在突破重难点、深化主题和文本空白处。迁移,并不只是让学生从一个点跳到另一个点上,而是让学生发现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古诗教学中的迁移,拓展的并不只是学生的思维,还有学生善于发现的心。

参考文献

[1]李骏《古诗教学中的迁移、比较阅读》[J]《新课程学习》2010.2

[2]《古典诗词意象分类诠释》[EB/OL]2010.4

猜你喜欢
古诗文古诗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七月诗歌
劳劳亭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