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
在孩子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画的特点、理解他们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孩子的激发创意思维。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绘画能力从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等四个方面进行。
歌德曾说“大自然创造了花卉,把它们编成花环的是艺术”。孩子绘画可以促使儿童智能成长,陶冶儿童的情感,使他们具有美的灵魂,成为更完善的人。而低年级儿童是最容易对事物产生新鲜感的人群,他们接受能力及记忆力超群,超强的模仿性使得他们很容易被误导…,因此,老師的教孩子正确绘画的方法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孩子是美丽,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天真烂漫的笑脸,多么希望他们的天赋不被磨灭,他们的审美多元而有个性,他们的思想能够阳光而自由,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有责任让孩子在艺术的殿堂里自由翱翔。
第一、绘画观察力。孩子在刚刚进入美术的世界就必须培养其敏锐的感官,用眼睛、用心灵去观察。在绘画中比例和构图都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决不允许在观察时用计量工具在实物上量,表现时又用尺在纸上量。否则,我们将形成一个错误的习惯,使孩子养成一种依赖性。所以启蒙老师的思维方式、传授方法对孩子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去阻止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及习惯,培养他们独立观察的习惯。
第二、绘画想象力。想像是思维的高级特殊形式,联想是想像的初级阶段。联想是指人们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迁移思维,运用到教学中去就能使孩子概念明确,帮助创造。色彩知识中,红色使人联想到喜字、春联,让人感觉到喜庆,又可联想到火焰、鲜血,让人感觉到危险。绿色使人联想到冰雪、海洋,让人感觉到凉爽、冷静。如果我们没有启发孩子联想,直接告诉他们红色等于暖色,蓝色等于冷色,那么孩子大脑中的概念则是非常模糊的,经过联想后产生的概念既明确又深刻,而且便于记忆。对孩子来讲,想像的成分大多是再造想像,虽说想像丰富,但是零乱无章,不能要求过高。用联想方式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是更切合实际的。
第三、绘画创造力。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有一些常见的错误思维,比如画得象,画得准才算好,片面的认为干净、整洁、规则便是美。这些条条框框根本不属于美术普遍性规律的范畴,严重的束缚了孩子的表现力。就算涉及到一些规律,我们也不能吧孩子置于森严的理性和严密的逻辑管理状态下。否则,生命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力便无法向外澎湃。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孩子头脑中树立一个永久的概念,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创造不等于绝对规则与准确,其准确性是相对的,只是生动比准确更有价值,特别是在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下。因此,在美术活动课中,我尽可能多安排一些写生课,生动第一,准确第二,另一方面,在孩子们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如实物、课件、范画及影像资料)启发孩子创意灵感,创意就在老师与孩子的不断交流中被激发。组织他们参观展览、大自然、名胜古迹,使他们增加头脑中表象储备,为思维准确定向与创造表现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第四、绘画表现力。绘画技巧在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往往过多的注重造型本身的技能,如构图、比例、形状、明暗、色彩、透视等,过多的强调了绘画、工艺等形式的步骤及其表现效果,而忽略了比技能更为重要的智力因素,如想像、感知、记忆、思维等。殊不知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因素直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间接作用的结果。智力是人获取知识及能力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所以有些人一谈素质便强求能力,而不问开发智力,那是很荒谬的,另外有些热力捧智力因素,又把最基本的智力因素束之高阁,也是很片面的。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固然重要,但我们如果不顾学生主体的智能,一味地追求表面效果,就会或多或少的扼杀孩子的天性和个性、想象力及创造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每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决定了他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而存在。美术教育需要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艺术为载体塑造孩子们的美德、品鉴和社交这三大素养。所以要求我们美术教师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接受能力、行为能力设置辅导纲目、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编写教材、教法,调整教态。在此基础上必然能使孩子们体验到学习儿童画中的愉悦和情趣,使之勤于学、善于学、乐于学,最终塑造美好心灵,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我们能够用陪伴、引导、尊重、启发的方式,帮助孩子更好地完善自我,将艺术素养渗透孩子的一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