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丽娟 管红梅 曲丽华
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寒冷,冰封期长达数月之久,做好鱼类越冬管理工作关系全年渔业生产成败。本文对越冬管理工作要点加以总结,以期对北方地区渔业生产提供帮助。
一、越冬前准备工作
1.选好越冬池塘
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背风向阳、保水性好、注排方便、底质平坦的池塘作为越冬池,面积以3~10亩为宜。越冬前对池塘进行清淤、消毒,修整池堤,提高水位,保证结冰后有效水位保持在1.5~2m左右。
2.越冬鱼类饲养管理
在越冬前,改变饲料的营养物质与维生素类物质的比例,原则上是降低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提高饲料中维生素类物质的含量以,提高越冬鱼类抗寒抗病的能力。
3.越冬前鱼类病害防治
9月初始,对越冬鱼类进行鱼病检查,主要是检查鳃、肝、胰脏和肠道等器官。根据鱼病检查的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鱼病防治。用药要内服外撒相结合,严禁鱼类带病进入越冬池。
4.越冬池水质调节
越冬前,要对越冬池进行清淤,底部淤泥厚度要小于20cm。达到底质平坦、保水力强的标准。越冬水源为井水的,可提前注水充分暴气。可用AM菌对越冬池塘水质进行调节,其细胞内大多含有细菌叶绿素a,少数含有细菌叶绿素b,其能够利用还原性的低分子的有机物,特别是丙酮酸、琥珀酸等有机酸作为供氢体,同时也可同化有机酸作为碳源以进行异养性生长,能够利用光能进行生长繁殖,并能吸收分解水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具有很高的水质净化能力。
5.越冬鱼类的密度
鱼类越冬密度主要根据越冬池冰下有效水深、有无补水条件、越冬池底质情况(淤泥、杂草多少)等来确定。在采取生物增氧措施和有机械增氧措施保证的前提下,越冬密度一般为:有补水条件的越冬池,按冰下有效水体,可放鱼0.4~0.5kg/m3;无补水条件的越冬池,按冰下有效水体,可放鱼0.25kg/m3。
二、越冬期管理工作
1.及时清除乌冰和积雪
池塘水面形成乌冰或冰面有积雪,会影响阳光照射,水中缺少光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减少了溶氧来源。当水中贮备氧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上最低需要的量时,鱼类便窒息死亡。因此,要及时破除乌冰,清除冰上积雪,使越冬水体保持最好的透光度。
2.按时检测水体溶氧
测氧有助于了解冰下水体溶氧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一般,11~12月,可一周测一次,1~3月份应3~5天测一次。如越冬密度较高,则要加强测氧,1~2天即应测氧一次。目前,多采用化学试剂测氧法,这种方法比较经济,但操作起来相对复杂,也可购买操作相对方便的测氧仪器测氧。
3.适时做好冰下增氧
越冬池水体溶氧下降到3mg/L以下时,鱼类出现浮头,则应马上采取增氧措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增氧。一是物理增氧。可采用机械增氧、注水补氧及微孔增氧三种方法:机械增氧是使用各种类水泵在越冬池中进行原池水循环,把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这种增氧会降低水温,而且会对鱼造成应激反应,加大鱼体内能量消耗,降低越冬鱼类成活率,需慎重使用;注水补氧是把含氧量高的水注入越冬池,增加原池中溶解氧含量,注入的水要求含氧量高、水质好、无污染;微孔增氧是采用鼓风机将空气送入输气管道,输气管道将空气送入微孔曝气管,由于其孔径小,可产生大量微细化气泡从管壁冒出分散到水中,而且上升速度缓慢,气泡在水中移动行程长,与水体接触充分,气液相间氧分子交换充分,而且还增加了水流的旋转和上下流动,水流的上下流动将上层富含氧气的水带入底层,同时水流的旋转流动将微孔管周围富含氧气的水向外扩散,实现养殖池水的均匀增氧,具有溶氧效率高、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提高放养密度、增加养殖产量、降低能耗、使用安全、操作方便和增强水体自我净化功能等优点。二是化学增氧。把化学增氧药物放入越冬池水中,快速溶解,快速增加溶氧,短时间内使溶解氧含量迅速增高,起到急救的作用,为其他增氧方法的使用赢得时间。化学增氧剂适用于任何水体,无副作用。三是生物增氧。由于池塘溶解氧的绝大部分來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生物增氧是越冬池增氧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首先,要及时清理冰面,提高冰体透光度,增强冰下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充足氧气;其次,要注意追肥,尤其是对一些长期不能补水或虽能补水但水源中营养盐含量极少的池塘,封冰后应立即进行追肥;最后,是要控制控制浮游动物生物量,减少浮游植物消耗,增加浮游植物产氧量。
三、溶冰期管理
春季开化后,要及时调整水位,当水温升至6℃以上时,要及时投喂,尽快恢复鱼类体质,适时进行拉网锻练,以提高苗种及商品鱼的外运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