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视域下南怀仁《坤舆全图》研究

2018-05-14 15:06马秀娟张岚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西学东渐

马秀娟 张岚

摘要: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南怀仁是继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之后,又一著名的西学传播者。其所绘制的《坤舆全图》技术先进,印刷精美,中西合璧。该图突出了中国中央大国地位,蕴含着丰富的天主教思想和海洋思想。南怀仁绘制《坤舆全图》的目的是为了取悦于中国人尤其是康熙皇帝,达到传教的目的;但客观上促进了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地理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向西方的传播。《坤舆全图》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又进一步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过程中承前启后,影响深远。

关键词:南怀仁;《坤舆全图》;《坤舆图说》;西学东渐;中央大国

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18)06007807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8.06.011

明末清初,欧洲天主教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传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西学东渐。南怀仁就是这一时期天主教耶稣会著名传教士,其所绘制的《坤舆全图》技术先进,内容丰富,特点突出,堪称明末清初中文版世界地图集大成者[1],为解释该图南怀仁又编撰了世界地理专著《坤舆图说》。《坤舆全图》融合了明末清初东西方对世界的认识,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又进一步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目前崔广社、邹振环、汪前进等学者对其版本、内容、价值等进行了论述,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视角着手,对《坤舆全图》的源流、特点、思想、影响等做进一步的探讨,以期传布《坤舆全图》,便于学人利用。

一、南怀仁及其《坤舆全图》

南怀仁(1623—1688年),比利时人,字敦伯,明末清初欧洲天主教著名的传教士。其博学多才,既是科学家、汉学家、外交家,也是工程师;有耶稣会中国副省区会长、钦天监监正、工部右侍郎等35种以上的头衔。其著述颇丰,有著述40余种,有《教要序论》《仪象志》《康熙永年历法》《验气说》以及《测验纪略》等汉文著译20多种[2]391392。南怀仁长期担任康熙皇帝的老师,颇受信任,去世后,得到谥号“勤敏”,康熙皇帝还亲自为其撰写碑文。南怀仁是明清之际唯一一位在中国做官且死后得到谥号的外国人。

1674年,南怀仁所绘《坤舆全图》有两种版本,一是绘本,一是印本。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藏有南怀仁《坤舆全图》的绘本,彩绘绢面,两条挂屏式装帧,各高1.99米、宽1.55米。该图设计精美,色彩绚丽,线条精细,释文典雅。王省吾认为此绢本是南怀仁进呈康熙皇帝御览之用[3]。

从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坤舆全图》的印本有两种装帧形式,一是8条挂屏式装帧形式,分别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河北大学图书馆;一种是全幅单张的装帧形式[4]。目前学术界进行研究的主要是8条挂屏式装帧的《坤舆全图》,其他装帧形式极为少见。

河北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坤舆全图》属于雕版印刷,另行设色的彩色初印本,清晰完整,品相极佳,本文以此图为研究蓝本。这幅地图每屏高度1.71米,宽度0.51米,面积约7平方米,中间6屏组成东西半球,其余的两屏作为附图,附于主图两侧。东西两半球上下有6块椭圆形的精美图饰,内镶嵌说明文字。该图采用当时西方先进的经纬理法和实测技术进行绘制,每五度绘一条经线,每十度绘一条纬线,绘制并释文五大洲、四大洋之山脉、河流以及国家和地区等。图中绘有红、黄、蓝、绿、青、黑等多种颜色,亚细亚州、利未亚洲用浅黄色;欧洲用红色;海里的动物一般黑白相间;陆地动物色彩斑斓,如亚墨利加洲白露国所产之鸡绘有红、蓝、绿、白四种颜色,非常漂亮。国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舆全图》为墨色。为解释该图南怀仁又于同年编撰了《坤舆图说》。《坤舆图说》分为卷上和卷下,共二卷。上卷主要介绍地球的地理和地质,包括《坤舆全图》的主图、附图内容。主图内容包括天地彼此相应、地球之度数、地球五带、五大洲之分界、地球之经纬度、时差、经纬度。附图包括地体之圆、地圆、大地两极、潮汐、河流、风、云雨、居民等。下卷介绍五大洲国家和地区之风土人情以及丰富的海洋知识。所以上卷是论地理地质,为研究宇宙学不可少之常识;下卷乃亚细亚州、欧逻巴州、利未亚州、亚墨利加州(分南北)、墨瓦腊泥加中各国之风土人情名胜等等,是关于人文地理;最后殿以四海总说、海状、海族、海产、海舶等。《坤舆全图》与《坤舆图说》是17世纪西方先进天文地理知识传入中国之媒介。

二、《坤舆全图》绘制的背景

(一)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采取“适应”策略来传教

天主教产生于公元初年,创始人为耶稣基督。中世纪,天主教在西欧各国占有绝对统治地位。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国家观念的增强和内部“新君主制”观念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教会的大胆揭露和批评,尤其是天主教会的肆意敲诈导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并迅速席卷整个欧洲[5],致使罗马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为了改变困局,天主教组织耶稣会,要求其会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天主教无限忠诚。耶稣会派遣大批传教士到美洲和亚洲传教,于是明末清初大批耶稣会传教士如沙勿略、范礼安、罗明坚、艾儒略和利玛窦等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进行传教。而此时中国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明朝的海禁政策,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传教士们在中国的传教非常困难。虽然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所发展,但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整个世界经济秩序仍旧以中国为中心;与美洲不同,这些传教士不能采取武力传教方式[6]。因此,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采取“适应”中国政策。

耶稣会士在传教活动中发现中国人尤其士大夫阶层崇尚知识,于是积极向他们传播西方科技知识[7],以科学为媒介来传播宗教。“耶稣会士传播西学的途径很多,包括译著、携带图书与仪器、制造仪器与火器”等[8]。其中舆地著作的译著和传播是其中重要的途径,如: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北舆地图》《南舆地图》《西方问答》,龙华民的《地震解》,汤若望的《坤舆全图》,高一志的《寰宇始末》,利类思的《进呈鹰论》《狮子说》[2]224229等在中国广泛传播。其中《坤舆万国全图》和《职方外纪》对中国影响较大。谢方认为《职方外纪》不但“对中国人来说是一部陌生的世界地理,而且对西方来说也是一部有着17世纪最新资料的世界地理。在对中国传统地理观念方面,利玛窦的世界地图是首次冲击,《职方外紀》是更为有力的第二次冲击”[9]。于是,经过明末清初诸多传教士的酝酿、谋划以及实践,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的传教路线,便一环扣一环,一层深似一层的传承下来和基本形成[10]。南怀仁是西方传教士“适应”策略的继承和发扬者。

(二)康熙皇帝对西学浓厚的兴趣

康熙皇帝具有学习西学的思想。他不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也非常重视西学。康熙皇帝向南怀仁学习数学、天文地理以及音乐等知识,他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康熙皇帝的几何算草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为深入了解西方,他还积极阅读西方地理专著,“康熙七年(1668年)十一月,耶稣会传教士利类思、安文思、南怀仁承康熙皇帝问西洋风土国俗之书,而编撰了《御览西方要纪》《御览西方要纪》与艾儒略之《西方答问》内容相同,且更简括”[11]228。康熙皇帝不但自己向传教士学习西学,还聘请传教士教授皇子们学习西学。

康熙皇帝求真务实,相信西学中的科学。如中国从元至明末一直采用郭守敬的《授时历》,已出现不少差错,但西洋历法在实测节气及月亮、火星、木星的运行方面比较准确,于是出现了清初历法之争。康熙皇帝坚持实际,以西洋历法取代中国传统历法[12]。为军事需要康熙皇帝命令南怀仁设计适合山地作战的大炮。1673年,清朝发生了三藩之乱,由于叛军实力雄厚,而且盘踞在山水纵横易守难攻之地,急需轻便的火炮。康熙皇帝命令南怀仁监造适合山地作战的大炮,这种大炮在平定战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南怀仁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1682年晋升工部右侍郎。南怀仁有三种火炮的设计被选入清代国家典籍《钦定大清会典》之中[13]。

南怀仁绘制《坤舆全图》,编撰《坤舆图说》使康熙皇帝足不出户观天下,知世界。

三、《坤舆全图》的特点

(一)明末清初中文版世界地图之集大成者

南怀仁绘制的《坤舆全图》及其编纂的《坤舆图说》吸收了早期耶稣会士传播舆地知识之精华,并发展创新。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较早向中国人介绍了16世纪的世界地理学说,包括地心说、地圆说、五大洲、四大洋、五带,各大洲的国家和地区、山脉以及海陆动物等。之后,艾儒编撰了世界地理学专著《职方外纪》。《职方外纪》借鉴了《坤舆万国全图》诸多内容,如《坤舆万国全图》输入的动物知识是《职方外纪》的先导[14]。

《坤舆全图》吸取了《坤舆万国全图》突出中国为中央大国地位的特点。《坤舆万国全图》为椭圆形世界地图,以亚洲为中心,突出中国,将通过利比亚州西北福岛的子午线作为本初子午线。《坤舆全图》为圆形世界地图,以中国为中心,将通过北京的子午线作为本初子午线。《坤舆图说》以中国为中央将世界海域命名分为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东海包括小西洋到大东洋(太平洋)之间的海域,西海包括小西洋(印度洋)到太平洋之间的海域,墨瓦腊泥加州海域为南海,北极附近的海域为北海。《坤舆全图》将中国东海、黄海以及南海等海域标注为大清海。南怀仁在《坤舆全图》上清晰地标出了台湾,因为收复台湾是康熙朝重要的政治军事事件,也是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所在。所以《坤舆全图》进一步突出了中国中央大国的地位。

《坤舆全图》吸取了《坤舆万国全图》在设计上由主图、附图组成,技术上采用实测技术和经纬理法进行绘制之特点,并沿用了该图诸多地理名称;但《坤舆全图》又进行了多项创新。《坤舆万国全图》地理名称标注详细,但释文相对较少。《坤舆全图》将世界地图绘制为圆形地图,地理名称标注简略,但释文数量增多而且更加详细,使整幅地图信息量增大,便于阅读和理解。

《坤舆全图》借鉴了明朝来华耶稣会传教士的地理译著以及舆图内容,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坤舆图说》者,乃论全地相联贯合之大端也。如地形、地震、山岳、海潮、海动、江河、人物、风俗、各方生产,皆同学西士利玛窦、艾儒略、高一志、熊三拔。诸子通晓天地经纬理者,昔经详论,其书如《空承格致》《职方外纪》《表度说》等,已行世久矣。今撮其简略,多加后贤之新论,以发明先贤所未发大地之真理。”[15]1。如《坤舆全图》将新的地理发现如墨瓦腊泥加州的新阿兰地亚,几内亚、加尔本大利亚(在昆士兰与北领地之间)[4],以及南亚墨利加州东海岸的一些山峰和河流等地绘入该图。“时差”一词较早见于《坤舆图说》,南怀仁认为两地经度相差三十度则时间相差两小时,因各地经度不同则地方时间不同,“用经线以定两处,相离几何辰也。盖日轮一日作一周,则每辰行三十度,两处相离三十度,并谓差一辰。假如山西太原府列在于三百五十五经度,而则意兰岛列于三百二十五经度,彼此相去三十度,则相差一辰。故凡太原为午,则意兰为巳,其余仿此焉”[15]4。

《坤舆图说》借鉴《职方外纪》先总说后分说的体例,先介绍亚细亚州(亚洲)、欧逻巴州(欧洲)、利未亚州(非洲)、亚墨利加州(南、北美洲)和墨瓦腊尼亚州(大洋洲)、四海总说等。之后,对每部分内容又分别介绍。但《职方外纪》没有目录,而《坤舆图说》目录清晰,总目下面设有分目录。如亚细亚州分印第亚、鞑

而靼、百尔西亚等8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与地区又列出详细的目录,如印第亚又列异种之象能识人言(5篇)、兽角能解毒(5篇)和猫有肉翅能飞(6篇)。其章目有序,逻辑清晰,便于阅读。而且《坤舆图说》图文并茂,增加了动物图、海舶图、七奇图,这些图绘制精美,解释详细。所以《坤舆图说》相对以前耶稣会士的汉文地理学著作内容更加丰富、更有视觉冲击力、阅读更为方便,便于传播。

(二)凸显中西文化融合

《坤舆全图》采用17世纪比较先进的经纬理法以及实测技术进行绘制,在《坤舆全图》上绘有36种43只奇异的动物,是中国古代地图史上绘制动物最多的中国地图。中国古代地图很少绘制动物,而西方地图却有绘制动物的传统,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也绘有多种动物。南怀仁借鉴西方地圖以及《坤舆万国全图》等,在《坤舆全图》上绘制了大量动物,而且在绘制动物时采用西方写实的画法,使所画动物具有立体感,光影相结合。但《坤舆全图》也融入了很多中国文化因素。该图借鉴了中国图志的特点进行绘制,图文并茂,上图下文,或者左图右文,或者在图中合适的地方填写文字进行解说,信息含量非常大。其释文与中国古籍自上而下,从右到左的印刷阅读习惯相同。在整幅地图的构图上采用中国传统对称的形式,水纹、高山绘制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画法。《坤舆全图》以及《坤舆图说》都使用中国长度单位和时间概念,如“里”“丈”“尺”“寸”“午时”“正一刻”等。此外,《坤舆全图》与《坤舆图说》的内容也借鉴了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如四库馆臣认为《坤舆全图》与《坤舆图说》有些内容是南怀仁来中国后,根据中国古籍内容模仿变换而成,“疑其东来以后,得见中国古书,因依仿而变幻其说,不必皆有实迹。然核以诸书所记,贾舶之所传闻,亦有历历不诬者。盖虽有所粉饰,而不尽虚构。存广异闻,固亦无不可也”[16]1921。如:《坤舆图说》记载了铜人巨像“乐德海岛铜铸一人,高三十丈,安置于海口,其手指一人难以围抱。两足踏两石台,跨下高旷,能容大舶经过。右手持灯,夜间点照,引海舶认识港口丛泊”[17]13。四库馆臣认为该内容影附了东方朔《神异经》中“东南大荒之中有朴父焉,夫妇并高千里”“不饮不食,不畏寒暑”[16]19201921的内容。

容来自于《坤舆图说》:“南怀仁《坤舆图说》印第亚之南有则意南岛,离赤道北四度,人自幼以环系,渐垂至肩而止。海中多珍珠,江河生猫睛、昔泥红、金刚石等。”[18]

(二)影响清代舆图的绘制

版图是一个国家主权的凭证。清朝历代皇帝对舆图绘制都很重视,自康熙之后许多地图的绘制都受南怀仁《坤舆全图》的影响。清康雍乾时期的许多中国地图的绘制都有传教士的参加。如康熙朝的传教士白晋、雷孝思、杜德美、费隐等参与了《皇舆全览图》的绘制,乾隆朝的蒋友仁、傅作霖、高慎思等参与了《乾隆内府舆图》的绘制。中国许多地图以通过北京的经线作为本初子午线,在绘制技术上采取了经纬理法以及实测技术。如:

清康熙时《皇舆全览图》采用斜交经纬网,以通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北京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雍正十排皇舆全图》以通过北京的纵线为中线,中线以东的縱线依次为“东一”至“东三十”,中线以西的纵线依次为“西一”至“西二十九”[19]102。清乾隆时《乾隆内府舆图》以通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标为“东一西一”,由此向东西两侧分别编号,经线与纬线直线斜交,其纬度从南向北每隔5度为一排,全图共分为13排,因此又被称为《乾隆十三排皇舆全图》[19]103。清道光朝的《皇朝一统舆地全图》以通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每5度30分纬度为一排,全图共分八排;图中既有经纬网,又有计里画方的方格网,反映了清朝中期中西方绘图方法的交融与汇通。

除了官方地图,清朝个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也受南怀仁《坤舆全图》的影响。

清朝官员叶子佩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绘制的《万国大地全图》,以南怀仁的《坤舆全图》为底本,将通过“北京的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每5度30分纬度为一排”[20]。

(三)促进了东方文化向西的传播

《坤舆全图》成为南怀仁以后来华传教士绘制世界地图的蓝本。乾隆时传教士蒋友仁将南怀仁绘制的《坤舆全图》修改增绘呈献给乾隆皇帝。“蒋友仁的《坤舆全图》系增补南怀仁所绘的《坤舆全图》,将之名为《增补坤舆全图》,其实,蒋氏在该图记注文字中已明确说明该图是在南怀仁所绘《坤舆全图》的基础上,根据‘新辟西域诸图和‘西来所携手辑疆域梗概的内容增补而成,同时还吸收当时西人以及国人著作中的一些地理知识”[21]。

受西学影响绘制而成的中国地图,又促进了西方地图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向欧洲的传播。如来华耶稣会士将《皇舆全览图》的手稿和图籍带回欧洲后,不但影响了欧洲人对中国地理的认识,还催生了法国地图学家唐维尔《中国图集》等中国地理图集的产生,而且在广度、精度和深度上都超越了受明代《广舆图》影响的卫匡国《中国新图志》等地图中的中国知识,在中欧地图交流史、世界测绘史和世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19]92。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过程中,南怀仁是继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之后,又一著名的西学传播者,其所绘制《坤舆全图》绘制精美,技术先进,凸显中国,中西合璧,具有重要的文物、文献和艺术欣赏价值。为解释该图而编撰的《坤舆图说》是著名的世界地理专著。虽然南怀仁绘制《坤舆全图》,编撰《坤舆图说》主观上为了取悦于康熙皇帝,传播宗教;但客观上促进了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地理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向西方的传播。《坤舆全图》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又进一步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崔广社,荣国庆.南怀仁《坤舆全图》的文献价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04-108.

[2]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王省吾.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所藏彩绘本——南怀仁《坤舆全图》[M]//历史地理:第14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11-224.

[4]邹振环.南怀仁《坤舆全图》及其绘制的美洲和大洋洲动物图文[J].国家航海,2016(2):143-163.

[5]田洪远.浅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J].社科纵横,2014(2):151-153.

[6]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苏州大学,2002.

[7]赵殿红.清初耶稣会士在江南的传教活动[D].广州:暨南大学,2006.

[8]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C]//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3年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29.

[9]邹振环.《职方外纪》:世界图像与海外猎奇[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3-62.

[10]梅晓娟,周晓光.利玛窦传播西学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坤舆万国全图》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716-721.

[11]徐宗泽著,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12]严雄飞,雷玉明.西方传教士南怀仁在华活动述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9-82.

[13]舒理广,胡建中,周铮.南怀仁与中国清代铸造的大炮[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1):25-31.

[14]邹振环.殊方异兽与中西对话——《坤舆万国全图》中的海陆动物[J].海洋史研究,2015(1):292-333.

[15]南怀仁.坤舆图说·卷上[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16]纪昀.四库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7]南怀仁.坤舆图说·卷下[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18]魏源.海國图志·卷三十[M].清光绪二年魏光寿平庆泾固道署刻本.

[19]席会东.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3.

[20]杨守勇.以北京为本初子午线的世界地图[J].中国测绘,2001(6):46.

[21]邹振环.蒋友仁的《坤舆全图》与《地球图说》[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7(1):111-121.

【责任编辑卢春艳】

Abstract: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Ferdinand Verbiest was another famous communicator of western learning after the western missionaries, such as Matteo Ricci, Jules Aleniand,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etc. Ferdinand Verbiest drew the map of the “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 which and is advanced in technique, exquisite in print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he figure highlights the status of Chinas central power, which contains rich religious thoughts and ocean thoughts. Ferdinand Verbiest s “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 was intended to please the Chinese, especially emperor Kangxi,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eaching. However, it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spread of geographic knowledge in China and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est. “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but also promote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the influence was significant.

Key words: Ferdinand Verbiest; “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 the Work about “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central power

猜你喜欢
西学东渐
中国舞蹈史修撰和西学东渐
探析中国画被西化的原因
清末幼教机构研究
西学东渐文化交流下近代民间婚姻习俗的变迁
用交往与交流消除隔阂与误解
“西学东渐”一词始于清末而非民初
全国质量奖“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时期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刍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图书馆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