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旭焕 张兴祥 张亚彬 赵义平 郝欣
【摘 要】大学生能否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已经成为“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信息技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保障。
本论文以我校为例,针对我校大学生、教师,通过问卷调查梳理我校就业创业教育的现状,得出目前我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信息素养的视角下,针对我校的办学特色和不同学科特点,探索提高我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素养 就业创业 相关性
目前大学生就业率低、就业难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其自身就业能力偏低是其中不可小觑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对社会生活或市场需求的认识能力与其对信息、知识的感知、利用和转化息息相关的,即与个体的信息素养水平相关。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自身信息素养低下,导致在就业创业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走了很多弯路,甚至失败。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
国内学者王吉庆在《信息素养论》中将信息素养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方面,侧重强调信息技术的使用。随着信息犯罪和信息使用不当等情况越来越多,人们对信息素养的内涵又增加了信息道德方面的内容。
二、信息素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度分析
1.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探索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就业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个人基本信息、信息素养与就业能力相关性、信息素养与创业能力相关性三个方面,通过手机、网络发放及回收问卷。本次调研问卷共收到问卷226份。其中191份来自大学生,35份来自教师。问卷回收后,我们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就业之间的相关度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4%的教师认为网络信息对我们科研、学习、生活、工作越来越重要,而只有77%的学生同意这一观点。认为求职信息会直接影响求职成功的教师和学生比例均为97%。在问卷调查中,34%的学生不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32%的学生无法分辨就业信息的真伪,而教师有过找工作的经历,基本上能分辨就业信息的真伪并且能够找到适合的就业信息。调查数据显示,仅仅有17%的教师和10%的学生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因为个人原因经常发生违约是正常的,这充分反映大学生对信息道德已经比较重视。
3.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创业之间的相关度分析
我们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通过网络新闻资讯、学校相关宣传、亲戚朋友之间来获取创业信息的教师比例分别占94%、43%和83%,学生比例分别占87%、52%和69%。我校向往創业的教师和学生分别占14%和25%,29%教师和58%的学生正在等待时机,对创业没兴趣和不敢承担创业风险的教师和学生分别占57%和17%。说明在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下学生的创业热情还是较高的。调查对象认为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因素主要是缺乏资金、信息支持、社会与学校氛围和信心与勇气。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有97%以上的教师、96%以上学生认为信息知识会直接影响创业成功。从整个创业过程来看,95%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信息能力是保证创业活动顺利开展重要的元技能,贯穿于大学生创业活动中。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和实际工作发现,信息素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相对容易,而且在将来的工作中表现也相对突出。而信息素养差一些的学生就业往往比较困难,他们不知道收集和利用有效的就业信息,即使找到了工作岗位,但保职能力不强,容易“被跳槽”。
三、关于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的建议
第一,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中增加信息素养部分,训练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收集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获取职业政策信息、行业、产业信息的能力,做出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恰当的职业选择。
第二,加强引导,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自我培养。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现有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专业领域内跟踪新技能的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积极上进的精神面貌。
第三,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信息伦理观。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引领方面的阵地和堡垒作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推动正确信息伦理的有效形成。
总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关系到人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对有就业创业愿景的大学生而言,信息素养更是关系到就业创业顺利与否、成败与否的关键能力。因而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必须足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强化信息技能,全面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谢娟. 大学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与量表开发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2012
[3] 高杨文. 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J]. 当代教育论坛,2009,(8):73-75
[4] 董朝宗.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自我培养[J]. 教育探索,2010,(10):141-143
[5] 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6] 李军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 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