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演化与展望

2018-05-14 14:10陈静慧
党政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安全观总体和平

陈静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安全观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发生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国领导集体提出的国家安全观紧紧围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为国家安全建设指明方向。回顾历任领导集体在不同时代做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安全观,对今天总体安全观的丰富和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家安全观

1970年代后期,美苏关系改善,整个国际安全环境趋向缓和,但局部战争仍然存在;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战后的日本和欧洲等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竞争从以军事竞争为主转向经济、科技、军事等综合竞争。在其他国家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由于文化大革命处于低迷状态,政治、经济、思想处于一片混乱之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做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中国国家安全观迎来了新一轮的反思和变化。

1.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1982年,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一国两制”首先考虑的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1980年代后期,经过对国际形势的分析,邓小平认为世界无大战,但霸权主义仍威胁世界和平。“当今世界的不安宁来源于霸权主义的争夺,是危害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的根源。”1986年,邓小平在讲话中表示:“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正确的外交路线和对外政策,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面对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给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邓小平严正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始终要放到第一位,这一点我们比过去更清楚了”。

2.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保障国家安全。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一再强调要加快经济发展。邓小平认为中国落后的经济是危险的,他一再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实力得不到加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取到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在1992的南方讲话中,邓小平也指出,“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者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会有问题了”。

3.稳定压倒一切。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图谋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走实行开放政策,同时也要求刹住自由化的风,这是相互关联的问题”,“自由化思潮一发展,我们的事业就会被冲乱。总之,一个目标,就是要有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苏东剧变和89政治风波,使得邓小平更加重视防范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1989年在会见李政道时,邓小平指出,“西方世界确实希望中国动乱,不但希望中国动乱,也希望苏联、东欧都有乱。美国,还有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我们要警惕”。

二、党的十四大确定的国家安全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世界局势动荡。苏联解体,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结束;全球局部战争频发,区域冲突增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对世界和平安全构成威胁;非传统安全问题增多,恐怖主义势力抬头,“9·11”事件引发全球对恐怖主义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世界走向多极化。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等多领域实现进一步的交流合作,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经贸领域的合作加强,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世界各国呼吁对话和合作。面对一系列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江泽民做出了正确的形势判断:“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正确判断时代主题的情况下,江泽民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助为核心的新国家安全观。

1.坚持互利求合作的发展安全观。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体现在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国策,扩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和广度,积极融入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抓住发展机遇。在发展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努力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各国紧密合作。在发展的同时,江泽民提醒,“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注意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防范和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袭”。

2.坚持互信求安全的合作安全观。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各国安全紧密相连,中国的安全发展需要保持与世界各国合作。中国继续坚持睦邻友好政策,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与东盟合作关系;创立

“上海合作组织”,构建中亚地區稳定伙伴关系。积极改善大国关系,中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俄罗斯发展平等互信、面向21世纪的伙伴关系,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日建立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积极加入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内的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300多个国际公约、多边条约。中国主张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通过合作谋求安全,为国与国之间解决矛盾分歧,促进安全和稳定开创了新的范例。

3.树立综合安全观念。随着安全问题的日益复杂化,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中国领导人逐步树立起综合安全的观念,经济、文化、生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国家安全关注的重要内容。江泽民指出,“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安全,而应该是包括经济、科技、政治、军事在内的综合安全”。

三、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国家安全观

21世纪以来,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与此同时,“生存安全与发展安全、传统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国内安全问题与国际安全问题交织互动,影响中国安全的不稳定因素还很多”。

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情况下,胡锦涛进一步深化对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认识,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在坚持互助、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国家安全观的基础上,胡锦涛提出内建和谐社会、外建和谐世界的安全理念。

1.捍卫国家核心利益。2011年中国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正式对外宣布了自己的核心利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核心利益的公布,为完善中国国家安全观奠定了基础。中国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胡锦涛多次指出,“武力不能缔造永久和平,强权不能确保长治久安,只有增进互信、平等协商、广泛合作,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才能实现普遍而持久的安全” 。

2.促进人类共同安全。2009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讲话中提出,要用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既维护本国的安全,又尊重别国安全关切,促进人类共同安全。”共同安全观的提出是胡锦涛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世界各国紧密相连,政治经济合作频繁,各国安全不可分离,一国的安全稳定离不开世界和地区的和平和稳定。要用和平方式解决地区冲突,解决国际爭端,反对任何形式的武装暴力威胁,禁止和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通过合作构建一个共同安全的国际环境。

3.建设和谐世界。2004年,胡锦涛在《中俄联合声明》中提出“建立

一个和平发展的和谐的世界”的设想。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安全的维护者向安全的建设者迈进。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设与变革,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积极斡旋半岛、两伊核问题,为地区稳定提供建设性意见;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出资出兵比例逐年提高,为维护地区和平贡献力量;中国扩大对外援助规模,帮助落后国家摆脱贫困;中国在反恐、生态治理、缉毒、打击走私活动等方面积极行动,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四、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国家安全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仍然突出。世界局势总体和平,但是局部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之争复杂多变;逆全球化思潮开始盛行,保守化倾向加重,民族主义抬头;非传统安全威胁凸显,全球治理领域挑战增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国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国防能力、生态环境建设、国际影响力取得显著的成绩。习近平提出了三个前所未有:我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国家安全观理论和实践创新所形成的一种新型国家安全观。

1.重视总体安全,构建完整的安全体系。与传统国家安全观相比,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鲜明特点就是“总体性”。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考虑各种安全因素,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安全观。总体安全观具有以下三个特性。一是全面性,既有思想性又有战略性,既有对内的,又有对外的,既有传统的,又有非传统的。二是系统性,既关注当前,又着眼长远,以发展的眼光构建长期的安全理念。三是关联性,每一方面的安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互相影响的有机组合,每一方面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不能顾此失彼,孤立片面理解国家安全问题。

2.重视内部安全,内外安全相结合,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拓展了安全的内涵,以往的国家安全观一般注重国与国交往之间的安全,强调外部环境的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要重视内部安全,重视国内改革发展中出现威胁安全的因素。要实现“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总体安全观最鲜明的特色是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强调“重视国民安全”,强

调“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国家安全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安全观最显著的内容,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核心的部分,人民安全高于一切,保障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任务。

3.重视安全问题和发展问题,实现两者相统一的目标。总体安全观坚持的10个重视里明确“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国家安全战略必须充分关注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把国家安全目标和发展目标相统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中国进入新时代,要求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大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并举,把安全和发展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

五、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演化逻辑与未来展望

可以看出,中国领导集体的国家安全观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实践的成果。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领导人始终将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安全摆在国家安全利益的首要位置,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化对安全领域的认识,逐步完善安全理论。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安全观的发展,经历了由斗争求安全向发展求安全、合作求安全转变,国家安全领域由注重单一化向建构体系化转变,国家安全角色由参与者向建设者转变。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崛起的历史性大幕,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以渐进、和平、民主的方式融入国际社会,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是党十八大以来丰富和发展了的国家安全观。总体安全观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对我国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和挑战的系统回应,是系统、全面、可持续的国家安全理论成果。总体国家安全观既是一种全面系统、注重统筹的新型国家安全观,蕴含着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价值理念、工作思路和机制路径,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型国家安全思想体系,是国家安全理论的创新和升华,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总纲领。总体安全观立足当前、直面未来,它提升了国家安全理论的认识水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了中国特色的伟大安全工程,贯彻落实好总体国家安全观,使国家安全各领域、各要素、各层面相互协调,推进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将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安全和世界人民的安全息息相通,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责任编辑 方 卿)

猜你喜欢
安全观总体和平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巧用视频资料进行《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学
准确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
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原则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
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圆柱壳总体动态响应分析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总体国家安全观”解读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