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8-05-14 17:29邓敬雷
党政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人类

邓敬雷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张“推动国际新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阐释在国际关系中要弘扬合作共赢的精神,明确指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他强调:“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大潮流。随着商品、资金、信息、人才的高度流动,无论近邻还是远交,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科学。任何重大理论创新都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现实条件和具体实践发展起来的。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以及人类现当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了共同体思想,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把作为无产阶级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确立为

“自由人联合体”。在这种共同体中,个人是“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是自由而全面发展并因此具有丰富个性的“自由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完全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求在考察世界历史时,必须立足于物质生产及其交往活动,也要求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拥有强劲的历史行动力,以经济的发展带动政治和文化齐头并进,从而历史性地改造和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拓了世界市场,推动了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发展,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的真正解放,而仅仅只是为人类的真正解放创造了前提条件。走向真正的人类解放,必须坚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类共同价值对全球资本市场的规范引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人的类生命的绽放,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人的类本质的必然显现。

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每个国家、人类每个领域、地球每个角落,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创新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网络全球化立体展开、全面推进。人类社会发展不是直线运动,也没有单一、纯粹的形态,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所说“世界历史”中的全球性时刻,催生着一个崭新世界出现,倒逼着全球治理升级,呼唤着人类国家观念转变。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汲取了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明主要特征是崇德尚义、重礼尊乐,强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追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成为中国人对外交往的基本规则,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源远流长,无内无外、天下一家是其核心原则,协和万邦、世界大同是其终极目标。这种“天下观”与和而不同、和为贵等“和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國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

《礼记》“天下大同”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集中体现,古有北宋儒学家张载“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有费孝通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宇宙的本真状态是生命秩序的和谐,天道即人道。至诚者方能尽其本性,由仁民爱民而爱万物滋养万物,民胞物与,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协和万邦”语出《尚书·尧典》,原文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首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继而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进而把各国团结起来,让天下万国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世界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和为贵,与人为善,是中国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风雨而从未中断,并且保持旺盛活力,关键是因为“和”

的智慧和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用“和”文化去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努力建设一个“和

平、和合、和谐”的大同世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对

“大学之道”的概括,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练与总结,具有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丰富内涵,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和睦和平具有巨大意义。历代志士仁人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

其一,从哲学价值观上来看,相比近代西方倡导的自由民主思想,中华文明中的“和合”思想基础上所生长出来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更为丰富和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文明的伦理有着内在一致性,都是强调整体思维和天下情怀,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其二,从认识论上来看,不同于西方文明中的“主客体分离”的

“二元论”,中国文化尊崇物我相与、阴阳平衡、众生平等理念,看待世界强调将主体融于客体,将自己融入世界,用非对象性的思维去领悟这个世界,讲究阴阳和谐、融合共生,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之中。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认识完全一致。中国崛起不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中国发展也不能离开其他国家的发展,国家与国家和谐相处,共同存在于一个有机体之中。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积极谋求合作共赢。这是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其三,在方法论上,中国文化倡导中庸之道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相吻合。“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是一种在矛盾中维系和谐、寻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中庸也反对无原则的调和,更反对同流合污,强调“道不同,不相为谋”“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议和新观点,比如“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以及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等。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集人类现当代文明之大成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与日本哲学家池田大作进行“展望二十一世纪”对话时,这样反省西方政治传统:“自从罗马帝国解体以来,西方的政治并没有致力于重建统一,而是破坏性地企图阻止统一。”他指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人类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走过了七十多年的曲折历程,社会文明形态发生了巨大飞跃,人类在信息科学、资源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重大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为变革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强大动力。这是人类社会从根本上超越工业革命形成的国际关系模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伟大开端。

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演讲中,习近平指出,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包容了西方现代性又超越之,回答了中国与世界相处的基本价值原则,为全球治理烙上鲜明的中国风格,提供了可行性的中国方案。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为解决这三大赤字,习近平演讲中回溯到两千年的丝路文明,号召不忘初心,不让浮云遮目,坚定信念——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习近平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强调“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引起极大的国际反响。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核心理念。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愿景,应对共同的危机、共同的挑战,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仅要在物质层面,还要在制度、精神层面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新身份,才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人類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多方面含义:政治上,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安全上,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推动国际社会均衡、协调发展。文化上,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思想的升华,最初着眼于周边,后来多用于发展中国家,最高境界是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拟空间,如网络空间;从传统领域拓展到全球公域——如把深海、极地、外空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毛泽东的“环球同此凉热”到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不断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理念和主张。比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携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等。

在继承和发展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关于国际秩序的理念和主张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提出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攸关中国前途命运的中国梦与攸关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的世界梦紧密连接在一起,让世界各国共享中国经验,让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鼓励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让命运掌握在各国人民手上,这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对事关人类最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是人类创造新型文明的重要阶梯。

(作者单位:广东开放大学思政部)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人类
爱的共同体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人类第一杀手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谁变成了人类?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