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芸
“精神实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用于阐释某一思想、理论的“精髓”,表达的是贯穿于某一理论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价值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逻辑严密、结构科学、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深刻把握这一思想,最根本的是把握其精神实质。
1.坚定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充满着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以及“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
“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是事业和人生的灯塔,决定我们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我们的言论和行动。党员干部一旦丧失理想信念,就会把握不住自己,就会迷失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要任务就是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和高尚人格的强大力量。”
2.鲜明的人民立场
首先,以人民至上为价值追求。十九大报告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所谓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一矛盾,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一步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如一根红线贯穿十九大报告始终。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其中第二个“坚持”就阐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次,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十九大报告强调,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最要紧的是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此外,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情感。无论是在基层、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习近平同志最牵挂的是人民群众。每次到地方视察工作,他总是走家串户、深入群众,展现出亲民爱民、与群众水乳交融的真挚情怀。
3.强烈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坦言,“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在过去的五年中,他强调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要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始终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有不负13亿多人民的使命担当和毅然决然;强调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创造中华民族新辉煌,努力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使命担当是人民的期待,是改革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全党同志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抗在肩上。”使命担当是大国的责任。习近平认为政党和政治家应该具有远见卓识和历史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就是要“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使命担当是历史的传承。共产党人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历史的责任感,“历史接力棒”传到了我们共产党人手里,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接好,更要传好。
五年来,全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精神,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4.突出的问题导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维度展开,贯穿其中的就是强烈的问题意识。“八个明确”本质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个坚持”本质上属于方法论问题,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于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着眼于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日益广泛的需求和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提出我国发展从高速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思路;着眼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提出“四个伟大”的重大论断;着眼于应对我们党面对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尤其是要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战略部署。
5.科学的思维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有十分丰富的科学思想,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法。一是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强调通过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脉搏、掌握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二是战略思维,就是要善于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善于从全球视野中谋划事业发展,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正确的战略选择。三是系统思维,就是要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中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等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导干部必须具有系统思维,“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 “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改革开放必须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只有各方面改革举措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才能形成强大动力。四是历史思维,即树立历史眼光,善于从历史中获取智慧,善于从历史视野中观察现实,把握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五是创新思维,就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力求寻找新思路,打开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思维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打破思维定势,以新思维、新方法解决问题,打开新局面。六是底线思维。所谓底线思维是说:凡事从坏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处变不惊、应对自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發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强调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这里所强调的忧患意识,就是底线思维的集中体现。
(作者单位:中共徐汇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 方 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