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堃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循环练习的教学方法, 进而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吃苦耐劳的品质。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提高力量耐力对于提高学生参与持续时间较长、力量要求较高,并能发挥一定力量的运动来说,有较大的帮助。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在体能模块中力量耐力学习主要有以下作用:1.发展學生力量与耐力兼顾的双重能力;2.在进行需要较长时间发力的运动时,可以预防运动损伤;3.提高学生在其他耐力性项目运动表现。本课主要采用徒手练习的循环练习方法,内容以身体激活、力量耐力练习为主,从而提高全身的力量耐力能力。为提高学生学练的积极性,避免受伤,提高练习效果,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上下肢激活动作练习,能使学生快速提高运动表现,避免伤病;2.上下肢交替练习,降低练习强度,避免运动损伤;3.2名学生1组协助练习,能够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升学生合作练习的能动性及团队意识;4.采用循环练习方法,促使不同肌群的力量耐力得到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男生,人数为28人,学生处于力量耐力发展的敏感期,学生需要力量与耐力的训练,通过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参与其他运动项目时的表现。
针对学生身体特点,采用组间间隔较长及循环练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力量耐力的水平,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力量耐力练习的规范动作。教学难点:练习过程中发力的速度及爆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