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函 米晶
近年来,我园一直秉承“共情润心,双格发展”教育理念,从教师的真问题出发,深入研究共情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工作。随着对共情概念、共情策略理解的逐渐深入,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在工作、生活中,管理者要始终保持一颗敏感的心,觉察教师的心理需求,结合幼儿园现有资源,采取多种方式,给予教师及时地支持和关爱。用最初的心,陪伴教师走最远的路。
“丁老师,我郁闷”
清晨7:20分,我走到了S老师所在的班级。她拉着我急切地说:“丁老师,我昨天带孩子们玩儿沙盘的时候,用了共情策略,管住了自己的嘴,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玩得可高兴了。可是我自己却好像憋着一口气,特别难受。为这个,我昨晚上都失眠了。”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们一起翻看着孩子们昨天摆的沙盘照片,S老师给我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团体沙盘游戏分享环节,当看到3只凶猛的怪兽围着公主时,我心里一惊,第一个念头是:“这个公主害怕吗?”我一直引导着幼儿体会公主的感受“公主害怕嗎”,可是孩子们的回答却是“不知道”“我没有想过她”。听了孩子的话,我挺伤心的,为什么孩子们没能站在公主角度去想一想公主会怎么样?我该怎么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入感受到公主的不舒服呢?
S老师越说越激动,但此时已经有小朋友和家长来园进班了,我们的谈话只能暂时中断。
下午幼儿离园后,我请S老师到一个安静的屋子,又看了一遍昨天的沙盘照片。我问:“当你看到公主在面对猛兽包围的情形时,想到了什么?”
“我就觉得孩子们怎么那么不共情公主呢,可我又不知道需不需要引导,怎么引导。我心里憋了一口气,堵得慌。昨天晚上,我儿子写完作业让我看,我就和他说:‘妈妈好累,让妈妈休息一会。我们家最近事也特别多,他爸爸刚做了手术……孩子刚上小学……还有,我们家新买的房子要装修……”
“嗯,最近你真的太忙了,孩子、老公、房子都需要关照。如果是我也一定会压力很大。你在共情策略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所以才能够最先提出实施过程中的困惑,这种研究态度和精神特别好。这个案例值得让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如果我们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我问到。
她爽快地答应了。
看得出来,这个事件给S老师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甚至让她身体出现了“闷”“失眠”等不适症状,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S老师觉得公主会害怕,孩子们却没有这种感觉?让她彻夜未眠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隐约感觉到,这其中有个人情绪因素在产生影响。下班后的深度沟通也进一步验证了我的猜测。
教师自我情绪的投射
表面上看,S老师只是在担心沙盘游戏中公主的安危,并为孩子们没有顾及公主的感受而耿耿于怀。但通过与她的沟通,我们可以看到S老师近期面临较大的家庭压力,来自家庭的紧张焦虑,或许还有家人忙碌中的忽视,都成为她情绪投射的源泉。
师生关系的再认识
S老师在实施共情策略的时候控制住了自己的语言,没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干扰幼儿。说明S老师对共情理念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她并没有从心底里真正接纳幼儿与自己想法的不同,潜意识里仍把自己的想法作为衡量幼儿想法对错的标准。可见,教师在将教育理念应用于实践时,仍有再提升的空间。
共情实施不当
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罗杰斯认为共情是陪伴者能够正确地了解对方的内在世界,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对方,并且能察觉到对方丰富的个人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这个‘好像的特质。S老师的表现告诉我,老师在共情时特别容易把自己的情感过多投射出去,从共情提倡的“我理解你,但我不是你”变成了“我理解你,我成了你”。
S老师在实施共情时出现偏差以及遇到的困惑,会不会也是大多数老师的问题呢?我访谈了几位老师后发现,很多老师也存在同样的困惑。看来,这个案例有一定的典型性。如果以此为主题开展教研活动,不同视角的分享不仅可以帮助S老师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让其他教师进一步理解“共情”概念中 “我理解你,但我不是你”的含义,解决因自我情绪投射过多而影响共情策略使用的问题。于是,“公主害怕吗”的教研活动正式生成了。
大家了解了案例背景以后,我请大家观看了案例图片,并提问:“如果您是这里的公主,您害怕吗?”现场有的老师说害怕,有的老师说不害怕。此时,S老师困惑地看了看我,没有说话。
小组活动时间,老师们针对公主的感受及如何进一步共情支持幼儿展开了讨论。不同小组的老师根据案例中幼儿的真实对话,分别从老虎、狮子、河马、公主、小羊、螃蟹的角度讨论了“猛兽围观”可能存在的不同发展方向。原来老虎、狮子、河马也有可能是保护公主的;原来公主手里高举的灯可以给予公主更多的魔力;原来猛兽并没有攻击公主的想法,只是黑夜里的光明将大家召集到了一起,然后大家就各自离开了;原来“吃瓜群众”小羊、螃蟹围观时的话也可以给到公主共情和求助的力量……原来,事情可以有很多的可能,不同的人看到想到的情境不同,感受也会大不相同。讨论进行到这里,我看到S老师的眼神里的困惑消失了,更多的时候,她静静地倾听每个人的发言。
小组活动结束后,各组讨论出了本组的共情指导策略。因为要用情景剧的形式把讨论结果呈现出来,所以大家分配了不同的角色,扮演教师或幼儿。几位老师马上提议请S老师扮演引导教师,因为这样最能够客观真实地复盘出案例。但是,S老师想了想,轻轻地说:“我想,我还没有准备好。让我扮演小朋友吧。”于是,大家重新选出一位引导教师……
活动分享环节,老师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S老师说:“今天的现场教研,我收获挺多的。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共情策略,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公主的害怕,其实不是孩子的害怕,而是我自己的害怕。我在以后陪孩子们玩沙盘的时候,要更好地区分自己的感受和孩子们的感受,努力做到‘我理解你,而我又不是你这种共情的状态。”
促进教师成长,需关注教师心理需求
教研活动目标一般是指向教师专业成长及幼儿发展,而这两点目标的实现给教师带来的“自我获得感”往往有所延迟。本次教研活动不仅指向教师长远的专业成长,更要满足教师当下的心理需求。教师通过本次教研活动,首先提高了共情策略的运用能力,其次,能够切实提高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教师获得了内在的心理满足,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输送到幼儿园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形成良性循环。
多元视角可以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认识
教研时,不同版本的公主故事引发了S老师的自我反思。她开始认识到“公主会害怕”其实更多与自己的内在情绪相关,这为教师正视、调整自己的情绪奠定了基础。可见,不同视角的交流能够帮助我们跳出自我,看见他人,重新认识自己。管理者可以给教师更多自我思考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支持她们在大胆表达、彼此倾听中进行自我探究和自我成长。
共情的基础是倾听
“我理解你”首先需要“我听见你”。共情中的倾听应该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进入他人的参照框架。S老师由于没有放下自己的框架,将自我情绪投射了进去,影响了倾听的质量,也影响了对儿童意图的觉察。后续我们应将共情研究引向对儿童的倾听,在满足教师心理需求的同时收获更多的专业成长。
总体来说,谈话活动及教研活动对S老师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意识到关注教师心理需求有很多需要努力的方向。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教师的心理关爱工作,促进教师的自我改变、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
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我们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及时关注到教师的心理需求。教师拥有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激发工作热情,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