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需求 共享智慧

2018-05-14 17:13王艳云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培训者智慧英国

王艳云

我有幸随北京市朝阳区幼儿园骨干教师研修团赴英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习。期间,英国幼儿园教师在职教育让我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也带给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这些启发和思考,是在质疑、抗争、接纳、欣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开学典礼上,剑桥大学的负责人便明确表示:本次培训,大家的满意就是我们的目的,希望我们的培训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然而,从第一天培训起,我和其他团员就和主讲老师发生了认识上的冲突,进而对老师产生了强烈的质疑。

开始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棕色皮肤的女教师Katrina。Katrina自我介绍说,自己曾经当过很长时间的幼儿园老师,相信能把这次培训做好。然而,上课没多久,我们就发现,Katrina什么都不教给我们,一直让我们讨论、分享,还自我解释说:“培训即是智慧分享。凡是有工作经历的人,首先都是平等的,其次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培训是彼此之间的一种分享、交流、共同提高,并不是培训者就一定比被培训者优秀。教师培训,最好的办法就是一起讨论,分享大家的智慧,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让每位老师觉得自己有价值。”

Katrina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第一天上午2个多小时的培训,讨论、分享了两次,每次讨论都持续15分钟左右,5个小组再挨个分享,老师的点评、提升加起来也就40分钟。讨论的主题也是“在中国,你们怎样教孩子认识数字”“你们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的”这类问题。对于渴望了解英国幼儿教育的朝阳区学前骨干教师而言,这些主题显得过于零碎、不成体系,也不符合大家的工作需求,要知道,这些骨干教师大多数是从事保教管理、教科研和培训的老师,更希望了解英国幼儿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培训等问题。于是,大家都开始着急起来,私下里小声议论:“我们来英国,是想了解英国幼儿教育的,一天都在让我们说中国怎么做的,这不是白来了嘛!”甚至有老师说:“一直都在从我们这儿挖东西,了解我们,这太不公平了!”“下次再讨论,我们分享的时候都说短点儿,多留些时间让培训老师介绍英国的教育!”

基于上午的质疑与不满,下午的培训课上,老师们开始“反抗”:当Katrina让大家讨论、分享时,在分享完自己的“智慧”后,发言的老师会向Katrina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我们的想法分享完毕。我们也希望了解英国的幼儿教育,请问,你们是怎么培训老师的?你们怎样在游戏中给孩子以支持?”有的老师干脆说:“我们组的意见和前面几组的一致,不再赘述。”这时候,Katrina不紧不慢地重申了自己的理念:“课堂上,每位老师都是平等的,都有发言的机会,也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意见一致,也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关于英国幼儿教育,我会在后边向大家介绍。”无奈之下,每个组的老师只能先放下态度,继续讨论、分享。

课间,团长把团员们的岗位特点和培训需求向剑桥大学的负责人做了介绍。于是,从第一天起,每天课程结束时多了一个环节:每个小组用写纸条的方式提出培训建议和需求,由学习委员整理后,向校方和培训教师反馈。每次沟通,培训教师和校方都认真倾听,并且当场向我们说明,哪些内容明天就能调整,哪些需要再往后延,诚恳的态度令我们感动。

培训第二天,刚上课,我们就发现,Katrina老师的课已经做了调整:培训形式依旧是以讨论、分享为主,但培训的视角已经由如何带班转向如何做幼儿园管理和教师培训。一上课Katrina就宣布,今天上午要探讨的主题是:新教师迎合孩子需要时遇到的困难以及我们如何帮助新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接着,Katrina把讨论主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并且把我们分成三个小组,分别领取一个任务进行讨论:作为新教师,在迎合孩子需要时,会遇到什么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新教师会出现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给新教师什么建议。10分钟的讨论后,三个组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新教师往往不清楚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需要”“新教师不善于观察、理解孩子的需要,往往不顾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只想着自己的计划是否落实”“当幼儿真正有需要时,新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解决”……培训中,“要带领教师去观察幼儿的不同需要,帮助教师解读幼儿的需要”“要引导新教师根据孩子的需要,探索迎合孩子需要的具体方法”……

听完大家的阐述,Katrina在PPT上写下了如下语句:“当新教师面对早上哭着来园的幼儿时;当新教师面对幼儿之间的打闹时;当新教师面对情绪低落的幼儿时”,接着,她给出了应对每一种情况的具体方法、新教师面对这些情况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培训者应该给新教师的提示。听了Katrina摆出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我不由得暗暗佩服:与我们列举的问题和答案相比,Katrina总结的这些项目和措施太具体了,一名没有经验的新教师,在工作中需要的不正是这些具体情况和应对方法吗?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蹲下来和孩子讲话,这些我们常教给新教师的方法,还是太空、太大、太笼统,不能解决老师的具体问题。赞叹之余再追问:Katrina老师为什么能把问题提得这么具体?我想应该源于换位思考——站在受训者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是培训者能够把培训做出效果的必要条件。

从第二天起,我们的培训课堂变得和谐而愉快,如何安排幼儿园课程、如何进行新教师培训、如何引导教师观察与解读幼儿等培训内容,更加贴近骨干教师的需求,而且大家也认可了这种以讨论、分享为主的“智慧分享式”培训。私下里交流心得,很多老师都说:“多亏英国老师用的是讨论、分享的方式,不然,对于因时差问题一直头脑发晕的我们而言,如果一直让我们静坐倾听,还不得一个个都睡着”“Katrina老师说得没错,只要是有工作经验的人,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集中大家的智慧,就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回去做培训,我们也要尊重老师的已有经验,多让老师们‘智慧分享”。

除了组织被培训者分享智慧,英国的培训教师也把自己作为一名经验分享者,注重身体力行,向受训者直接展示教学技能。5天培训中,经历了3位培训教师,每位培训教师都根据自己的培训专题,给我们以直接示范。最后一天的培训中,有一位老师带我们讨论的是如何让孩子们喜欢游戏、如何通过游戏让孩子们获得发展。她用一张图片带我们玩了7种游戏,涉及语言、健康、社会、科学、艺术5个领域的教育内容。玩的过程中,培训教师扮演幼儿园教师,我们则扮演幼儿,老师带幼儿做游戏,体验每一种玩法,还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境,示范其他教育理念和方法。例如,当“孩子”和老师说话时,老师立刻跪下来倾听,让自己的视线和孩子保持一致;当“孩子”因为抢答而违反游戏规则时,老师对其进行惩罚,停玩一次;当“孩子”面对问题不认真思考,依靠场外“观众”的提示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对其进行懲罚,淘汰出局。20分钟的活动,不仅示范了如何设计和组织游戏,而且示范了如何表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如何在活动中渗透规则教育。至此,我们已经完全适应了英国的培训方式,并且领会了“培训即是智慧分享”这句话的含义和魅力。

在后边的入园考察中我们还了解到,英国非常重视幼儿园教师教育,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入职前,不仅要学习相关理论和基础知识,而且要完成规定时间的见习和实习,从到幼儿园观察到承担部分工作,再到独立承担工作,前后持续数周,以保证能胜任幼儿园教师工作。英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令,支持教师在职进修。在职进修以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内容选择性强,注重实践。培训形式则以校本为主(注:英国幼儿班一般都附设在小学)。当教师有进修需求时,便与大学培训部联系,明确提出课程需求,双方共同商议,确定详细的培训方案。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培训更贴近学校的实际,更有针对性,更能取得预期效果。

两周的学习,我们对英国培训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质疑、抗争,到接纳、欣赏的过程。期间,有失望、有无奈,甚至还曾有一点点气愤,但最后,我们为培训内容的实用、培训形式的多样而折服,也为组织方诚恳的态度所感动。

“培训就是要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培训即是智慧分享”,这些语句本身就充满了智慧与哲理,值得培训人细细品味、反复掂量。

猜你喜欢
培训者智慧英国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从教师到培训者
教师培训者:从专业性到实践性
教师培训要有“场”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