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宝 沈宗根
[摘要]本科职业教育是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文章从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特征出发,结合本科职业教育内涵和人才培养定位,重点探讨本科职业教育视角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本科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载体,在探索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转型发展为契机,推进本科职业教育;以校地互动为路径,探索本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现代职教体系为纲领,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本科职业教育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张元宝(1983- ),男,安徽六安人,常熟理工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沈宗根(1962- ),男,江苏苏州人,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3-0057-06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指出,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重点开展本科职业教育。可见,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本科职业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本科职业教育既关系到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又关系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现代职教体系重点是构建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网络系统,形成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是应用型高校,两者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形成了同频共振,又同时聚焦于本科职业教育。那么,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究竟如何?本文从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属性出发,结合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征,重点探讨本科职业教育视角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应用型人才分类
人才类型的出现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按照职业属性的差异,一般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类。学术型人才主要是指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即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一类人才。相比较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将已发现的规律和原理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并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一类人才。根据应用型人才职业分工的差异,又可具体划分为工程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
由58页表可见,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工作职能、培养方式、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这不是绝对的,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他们的工作边际并非彼此绝缘,而是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只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正如黄成亮所言,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用”,本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就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言,他们主要面对的是行业和职业群,而不是具体岗位,强调对知识的应用,而不是技术的熟练程度和操作性。如当前一些高校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在生产实践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对“上”要能全面解读设计、规划或决策,需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对“下”则要拥有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能力,指导、组织和管理生产实践。
二、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一)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
深化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以及现代职教体系的目的在于推动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侧改革。本科职业教育作为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从教育类型上看,它属于职业教育,包含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将高等教育分为第五、第六两个层级。其中,第五层级是高等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包括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第六层级是高等教育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其中,第五层级又可以分为A和B两种类型。A强调理论基础教育,主要对应学术型人才所实施的普通高等教育;B强调实用型、技术型、职业专门化的高等教育。本科职业教育属于第五层级B类职业技术教育,即侧重于应用方面的专业教育和实际技能教育。从教育层次上看,属于高等教育第五层级的本科层次学历教育,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业要求,毕业后可以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可见,本科职业教育既不是学术本科的“缩减版”,也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加强版”。本科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与本科层次学术型人才同级不同类,与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同类不同级。由此可见,本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应该是应用型人才中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职业教育的特征
1.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一。专业教育强调知识本位,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职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即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从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来看,技术应用型人才既强调专业知识的广度和实用性,又强调对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说明本科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是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统一,倡导“注重学理、亲近业界”,面向职业群和行业培养专门性人才;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学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本科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同属我国高等教育本科层次范畴,按照招生管理规定,本科职业教育当前主要有三类招生方式,即高考統一招生、“专升本”招生、现代职教体系的“立交桥”招生(如中职“3+4”模式和高职“3+2”模式)。其中,主要以第一类招生方式为主。在教育类型上,学生符合招生规则,完成相应的学制教育和学业要求,毕业可获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证书,说明本科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本科职业教育强调以职业兴趣为主线,既需要通过专业教育实现学生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培养,又需要通过通识教育实现学生人文、职业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可见,本科职业教育具有学历教育和素质教育双重属性,是学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统一。
3.知能结构与职业标准的统一。正如前文所述,本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与本科层次学术型人才同级不同类,与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同类不同级。在人才培养上,本科职业教育提倡“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根据行业、产业群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标准制定毕业要求;其次,以此为依据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然后反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最后,以此制订培养方案。通过本科职业教育“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相应的职业标准具有高度统一性。
三、本科职业教育视角下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契机,推进本科职业教育
国家鼓励和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重点开展本科职业教育,同时也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原则上不升格、不与本科院校合并。从国家层面的规定可以看出,地方本科院校将成为本科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承担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从实施条件来看,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具备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条件和经验,由地方本科院校承担本科职业教育节约了教育资源。而从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来看,实施本科职业教育可以有效解决院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办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同质化、学科专业无特色、科学研究的社会服务水平低下等,转而成为职业教育的龙头,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发展瓶颈,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侧改革,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优化了人才结构。
应用型高校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作为开展本科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主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走應用型办学之路。黄达人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原本具有行业背景的院校,一直坚守应用型办学;第二类是原本不具备行业背景的院校,主动探索应用型办学之路;第三类是2013年应用技术(学院)大学联盟成立之后,积极响应转型发展的院校。对于这三类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陈光磊认为第一类高校的转型是一种回归,即回归到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行业产业中去;第二类高校的转型应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探索应用型办学之路;第三类高校的转型应以应用技术(学院)大学联盟改革试点和政策驱动为契机,从根本上改变观望态度,积极响应转型发展。随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不断推进,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转型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此,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坚持主动“转型”、积极“定型”,才能最终实现“强型”。
(二)以校地互动为路径,探索本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校地互动是指高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基于发展需要,利用各自掌握的资源优势,通过合作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以推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合作主体的共生共赢和科学发展。从高校角度来看,校地互动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办学模式,是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院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与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通过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形成办学特色为目的。对于本科职业教育而言,选择什么样的办学模式是由其内在教育规律决定的。首先,本科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载体是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地方性特色决定了本科职业教育应该走校地互动办学之路;其次,开展本科职业教育旨在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协同地方行业企业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是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为此,地方本科学院开展本科职业教育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词:一是“互利共赢”。协同共生理论告诉我们,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和一体化共生组织模式是构建良性共生系统的必要条件,而良好的共生环境和完善的共生机制是系统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对于校地互动中的多元主体而言,保证共生系统运行的动力之源就在于合作中的互惠共赢。二是“优势互补”。合作系统中的地方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也要进行跨组织的战略协同,它们各自拥有异质优势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只有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最终实现1+1>2的集聚效应。三是“主体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人才输出端,也是检验校地互动成效的最终拷问者,需要主动承担、重视并坚持在校地互动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四是“市场性”。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市场行为,校地互动离不开市场,同样需要遵守市场经济规律。
实践证明,校地互动办学模式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常熟理工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始终坚持校地互动办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同类高校效仿的典范。2004年升本以来,学校紧扣应用型发展定位和应用型品牌大学发展目标,确立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一所扎根于苏南县级市的地方本科院校,学校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提出“注重学理、亲近业界”人才培养理念。“学理”即知识结构、能力体系和创新意识。“注重学理”即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业界”即企业界,也指企业中各行当或某个行当,既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形成专业应用能力的主阵地,更是学生未来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梦想的重要平台。“亲近业界”即及时了解“业界”人才需求,培养出“业界”满意的人才。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专门制定了校地互动发展战略,明确将校地互动作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校地互动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集群的结构特征不断调整专业布局,通过增设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实现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和校地互动不断深入;二是校地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坚持应用型和地方性相结合,在培养过程上坚持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在管理和评价上坚持开放性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坚持产教融合与工学交替相结合;三是校地互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把校地互动的理念和关键元素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坚持开门办学,注重邀请行业企业界人士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真正把“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四是校地互动共建实践平台,通过优化整合自身资源和吸引社会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共建实践平台,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尝试,学校现已基本形成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特色学科对接区域优势的专业布局,以行业学院为载体,业界全程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苏南地区汽车、光伏、服装等支柱产业为重点的实践平台,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深受业界欢迎,部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三)以现代职教体系为纲领,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一般分为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科学教育主要对应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包含从普通高中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的完整教育链,层次衔接,环环相扣,结构合理。而作为当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职业教育仅有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本科以上职业教育几乎是空白,人才培养断层严重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学历层次提升,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就是为了弥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结构性缺陷,按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现代职教体系应涵盖中职教育、专科教育、本科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普通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来看,本科职业教育的开展打通了两种教育类型之间的壁垒,实现了职业教育的上下衔接和左右贯通。具体表现为:学生在高考自愿选择上既可以选择普通本科、硕士、博士的学术型人才发展路线,也可以选择本科职业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应用型人才发展路线。这也说明本科职业教育是人才结构由传统“h”型向“H”型转变的关键连接点,打破了职业教育的天花板,终结了职业教育的断头路,进而从体制和机制上使人才的多样性发展成为可能。
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首先在于完善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对于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同样如此。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使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有法可依阶段。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法”已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既要解决教育层次的衔接问题,又要解决教育类型的融合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作为依据和保障。其次,应建立普通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立交桥,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2012年,国家实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江苏省作为试点省份之一,在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衔接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种模式:一是中职与高职专科“3+2”或“3+3”分段培养,学生经过中职3年学习,通过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2年或3年,获得专科教育文凭;二是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学生经过中职3年学习,通过资格考试或选拔的方式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获得本科教育文凭;三是高职专科与本科“3+2”或“5+2”分段培养,学生经过高职专科3年学习(5年制高职学习5年),经过资格考试或选拔的方式进入本科院校学习2年,获得本科教育文凭;四是高职高专与本科联合培养4年制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五是中职学校与开放大学“3+2”或“3+3”分段培养,学生经过中职3年学习,以注册的方式进入江苏开放大学学习2年(获得专科教育文凭),或学习3年(获得本科教育文凭)。经过5年的实践与探索,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的衔接培养项目已从2012年的71个增加到2017年的548个,基本上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一体化学制框架。这种直通车和立交桥的衔接模式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进而实现了人才结构的整体优化,同时也为其他省份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四)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整体制度设计,充分突出了产教融合在统筹推进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和人才开发中的关键作用。《意见》指出,面向产业区域发展需求,对接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对于人才供给的迫切需求,健全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解决产业发展需求与教育人才供给不匹配的问题。此外,《意见》还明确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专属领域延伸到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整个教育体系,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供需更好的对接和资源更好的配置,推进人才“供给—需求”单向链条转向“供给—需求—供给”的闭环反馈,促进人才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对于高校来说,实施产教融合促进了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了学科和专业,促进了产學研合作,加速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了实践教学改革,强化了内涵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实现了“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的辩证统一。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注重资源输入导向,即学习是为未来职业做准备,强调“学以致用”,是一种从书本到考试的灌输式培养,学习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而产教融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强调能力本位和能力产出导向,通过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不断转换学生的角色,“做中学”使学习更具针对性和主动性。
产教融合作为当下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一方面促进了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和推广应用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实现了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贯通。在这方面有国外成功经验可为佐证,如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通过引企入校,将学校、培训中心、企业合一,在学校内部建立设备完善的“教学工厂”,即按照工厂模式办学校、按照学校模式办工厂,使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实现了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为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地方本科院校应以转型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常熟理工学院的“行业学院”建设可谓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成功探索。通过将各种培养方式统一到“行业学院”建设中,并利用这种具有集成性质的新模式推进教育与产业结合,“行业学院”贯通了“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实现了学校育人与社会用人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维俭,王传金.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3).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3]曾茂林.创新高职本科路径 破解高等教育结构问题[J].高教探索,2015(4).
[4]沙鑫美.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分析与培养特征[J].教育与职业,2017(22).
[5]朱士中.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N].光明日报,2018-01-13.
[6]陈光磊,张婕.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转型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3).
[7]朱林生,顾永安,高新华,等.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基于校地互动的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8]朱士中.校地互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6(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