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维娜
针对《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适切性出发,团队对课堂观察合理分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从方法是否有教学味、通过方法学习学会学习等方面分别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经过现场观察、视频回看和认真思考,笔者认为,教师正确的引导与评价、合理的方法运用、有效的练习手段是让学生在练习拍球时保持高涨的积极性,并掌握正确动作的关键。
一、关注整体,有效调度,让课堂有氛圍
笔者所观察的《篮球:多种形式拍球的练习方法3》的教学展示,教师从体能和运用维度出发,围绕“学习1个单一动作、完成1个组合动作,进行1个游戏或比赛”的教学策略,在拍球的基础上,将拍球、绕球、抛球、滚球等各种玩球方法进行有机融合,同时结合多种对抗游戏,整堂课练习密度高,学生参与度也较高,但通过对样本的观察,被观察者大部分时间都是自顾自练习,虽然与同伴有行为上的互动,却没有语言上的对话和情感上的交流。在落实过程中要关注到整体,做到有效调度,让练习氛围活起来。
案例:在前20分钟的练习中,教师要求学生积极互动,边练习边喊数。其间,教师虽然有提示“喊出声音来!”甚至以喊数响亮的学生为榜样,请做示范,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执教教师未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练的内在积极性。
改进建议:根据学生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强,乐于受到教师关注、与教师互动的学情特点,可巧妙利用课前互动的几分钟,将小奖章或小红花作为“诱饵”,鼓励学生多开口,多与教师互动。如,热身部分的“注意距离1-2-1”,教师可说“注意距离”,让学生回复“1-2-1”;再如,开始进行“原地拍球+传接球”时,就鼓励学生喊“1-2-3-传”的口令,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应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同时将这一奖励行为贯穿到底。与教师互动的学生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响亮,整体的氛围就会被带动起来,学生在身体参与练习的同时,也能激发内在的参与情感。
二、明确指令,清晰提示,让课堂有效果
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与教学目标始终保持一致,要明确教学要求,对学生的提示要清晰并落实到底。
案例:在练习方法2“行进间拍球+抛接球”的练习中,教师多次提示学生“原地拍球的同学注意边拍球边抬起头看前面的同学”“行进间运球的同学要把每个方向的变化做出来,绕过每个标志点”等,但通过观察发现,被观察者只顾自己拍球,没有抬起头看,方向变化不明显,有时还出现直接跑过标志点的现象。
改进建议:在学生进行练习时,教师的语言提示往往容易被学生忽略。此时教师可将要求具体化,用可描述的量化指标要求学生。如,在要求原地拍球的学生边运球边抬头看前方时,可以这样描述:“原地拍球的同学一边拍球一边看前方同学,看看他们运球几次,失误了几次?等下告诉老师。”再如,在落实“行进间运球的同学要把每个方向的变化做出来,绕过每个标志点”这一要求时,可采取得分制,将“方向变化明显”“绕过标志点”作为得分点,让原地运球的学生根据标准打分。
三、强化竞赛,激发意识,让课堂有激情
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有对抗环节相较于无对抗环节,学生练习兴趣更浓厚,篮球项目特征更得以彰显。
案例:在练习方法1、2、3的练习中(无对抗或弱对抗),学生在教师指引下有序地进行练习;在练习方法4“对抗比赛”练习中,学生积极地参与练习。两者相较,后者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笔者观察的被观察者,篮球技术较为熟练,拍球与抛接球动作间衔接连贯,动作娴熟,但却缺乏篮球意识,不会主动积极对抗。
改进建议:将练习方法趣味化、竞赛化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如,在练习方法1“原地拍球+抛接球”中可以通过规定时间内比多的形式进行练习。练习方法2“行进间拍球+抛接球”中则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比比哪组最先完成规定动作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练习方法4“对抗比赛”中可通过规定时间内比比谁拦截的篮球较多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比多比快或加入对抗的元素等形式,让课堂更富激情。
四、稳固技术,贯彻始终,让课堂有质量
通过笔者观察发现,执教教师对于基本篮球技术一带而过,过于强调运用和体能发展。而基本的篮球(动作)技术是运用和体能发展的根本保障。
案例: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因为篮球基础的差异,有许多学生在行进间拍球时往往出现双手拍球的动作,教师在前期进行了提示,但在之后出现较多个双手运球的动作时,没有及时地再次纠正。同时,虽然本课主教材是多种形式拍球的运用方法,但在课堂中也有抛接球技术。抛接球时的击地传球的落点较远,经常会出现砸到同伴身上或接不住球的现象,影响学生整个组合练习的连贯性。
改进建议:笔者认为运动技能的掌握虽然不是最终的教育教学目的,但学生必须通过运动技能这个载体达到育人的教育目的。在出现双手运球的错误动作时,教师就应暂停练习,并进行集体提示;对于一开始双手运球而后纠正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对于抛、接球的方法也给予必要的示范指导。告诉学生击地反弹球时球的落点大致位置,抛球时大概的高度和力度,让学生对于这些基本的篮球技术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