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全市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在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中进行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实践突破和改革成效。
“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个性化”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序实施,课程的基础性育人作用得到巩固。课余训练工作在体教融合中不断强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各类校园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学校体育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学校体育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
一、加强科学规划设计,推进形成学校育人新格局
1.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精神,编制《上海市学校体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对“十三五”期间上海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目标、路径及保障措施等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召开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名义印发《上海市体教结合促进计划(2016-2020年)》,明确到2020年全市体教结合工作目标及未来5年的主要任务。
2.根據《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精神,研究制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7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在推进校园足球发展中与上海市体育局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成立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市校园足球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整体推进校园足球发展。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转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开展全市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暨体教结合工作督导的实施意见》,将体教结合工作督导纳入2015-2020年对区政府综合督政项目中,并于2015年9月启动学生体质健康暨体教结合督政试点工作;依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成立上海市学校体育评估中心,开展学校体育发展水平评估和体育项目绩效评价,实施学校体育年度报告制度。通过第三方评估,建立“管、办、评”分离的学校体育治理体系,助推全市校园体育科学发展。
二、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构建体育课程的德育目标体系,并广泛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体育个性化”学校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市10所高校、12所高中、23所初中、22所小学开展试点,在徐汇、闵行、宝山开展全区整体试点;完成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修订和教材编写;完成市级体育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实施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推广射艺、武术、龙舟等中华体育传统项目;开展校园体育“一校多品”创建活动,加强区本、校本课程建设。
三、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完善竞赛与活动体系
1.举办选拔提高类的体育竞赛活动。每4年举办1届上海市学生运动会,其他年份举办上海市大中小学生单项锦标赛,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全国学生运动会、各组别全国学生单项锦标赛。在2017年第13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上,共夺得金牌53枚、银牌42枚、铜牌38枚,奖牌总数133枚,12人次打破学生运动会赛会纪录,各项成绩名列全国前茅;每年举办上海市学生智力运动会。
2.举办面向人人的体育竞赛活动。以“面向全体、立足校园、扎根班级”的形式,每年举办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活动,形成了“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的校、区、市三级联动的校园群体活动格局;举办上海市中小学生业余公开赛(学生以个人名义自愿报名);举办上海市暑期学生阳光体育系列比赛,涵盖足球、篮球、排球、游泳、乒乓球及网球等6个项目;举办上海市中小学生暑期系列体育夏令营活动,分专业精英类、选拔提高类、普及体验类3大类若干体育运动项目;在有关高校举办“hi-run 跑入最美校园一高中生长跑比赛”和“uniren跑入最美校园”活动;举办“千校万班”三大球小达人比赛活动。
四、大力普及校园足球运动,培育健康校园足球文化
坚持把“育人为先”理念贯穿于校园足球改革的各个环节,挖掘校园足球综合育人价值,把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足球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积极传播辐射校园足球文化。加强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制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7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沪教委体〔2016〕12号),成立本市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率先成立校园足球联盟。对校园足球项目进行“一条龙”式的设点布局,构建大中小学“1-2-4-8”的整体布局体系。在总量上按照1所高校、2所高中、4所初中和8所小学的布局比例,做到每区有1所高中的布局。改革体育课教学方式,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校园足球课程体系。把足球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项目,编制校园足球课程教学大纲,实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每周1节足球课,其他学校每周1次足球活动。创新足球活动组织方式,构建“四横”“四纵”的立体化比赛体系,每年全市举办市级比赛近2 000场。加强优秀苗子培养,在全市16个区设立U11、U13、U15、U17 4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校园足球训练营,全市参训总人数达到3 000人。坚持开放共享理念,在足球师资、场地设施、资金投入、课题研究、意外伤害保障等方面下功夫,构建全方位校园足球保障体系。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上海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校园足球的育人价值逐渐被学校、家长认同,校园足球联盟会员学校达到400余所,约占本市中小学校总数的1/3。校园足球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校园足球人口显著增加,注册学生运动员达到近35 000名。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崇明、杨浦、普陀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全市252所中小学校成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并在上海体育学院设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基地”。2015-2017年连续3年成功举办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
五、健全保障机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实现育人目标提供保障
1.完善学生体质监测制度,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设16个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建成市、区、校三级测试网络;率先在全国实施5%抽测核查工作并发布年度学生体质公告;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测试工作全覆盖,并建立市、区、校三级监测复核和公示机制;发布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成立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5年稳步提高,达标率稳定在95%左右,优良率稳定在35%左右。
2.研究制定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从体育运动意识与知识、体育运动技能、体育运动行为、体育运动效果等維度对学生的体育素养进行综合评价。2018年4月,发布乒乓球、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球、田径、体操、游泳和武术等11个项目的《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
3.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确定国际级、国家级、市级3个级别的56个体育项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二)深化学生实践与活动平台建设
1.推进学校体育场地综合开发和利用。有序推进学校体育场地“上天入地”综合开发、全天候智能操场、可移动操场、笼式足球场建设,在静安、徐汇、杨浦部分中小学试点开展全天候智能操场建设工作,为学生雨天及雾霾天锻炼提供了有力保障;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体育局共同投入,利用学校或社会场馆,试点建设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坚持学校体育场地在课外向青少年开放,推进公共体育场地向青少年免费优惠开放工作。
2.设立市级学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在全市范围内设立学校体育精英训练市级基地,以及市级学生足球、篮球、排球、乒兵球、羽毛球、网球等6个项目的训练基地。通过建立常设性的市级学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构建市级学生体育团队的选拔、管理、训练新机制,形成市、区、校三级学校课余训练体系,开创校园体育人才培养新路径。
3.推进以三大球和田径为引领的校园联盟建设。先后成立上海市校园足球、排球、篮球、田径联盟;推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区和学校办二线运动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建成91支区和学校二线运动队,国家级、市级、区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到700余所;推进把国家级、市级运动队办到高校的新机制,分别在上海体育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合作共建国家壁球队、市花剑队、市冰壶队。
(三)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有关高校分别成立上海市大、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基地和国际交流中心,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多批次对全市各级体育教师进行业务能力培训和海外短训,开展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人人达标”活动;开展教师和学生裁判员培训工作,实施注册裁判员制度,构建校园体育赛事裁判体系;探索学校兼职体育教师管理办法,引进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校园执教运动队;2015-2017年连续3年开展“最佳体育活力园丁”评选,评出“年度最佳体育贡献校长”“年度最佳体育活力园丁”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构建学校健康服务体系
健全完善学生体育运动伤害及医疗保障服务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保障基金”,健全完善校园体育运动伤害预防和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