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构高职生态圈

2018-05-14 16:22王唯茵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互联网思维

[摘要]生态体系建设是融入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促进高职教育发挥生态集聚和链路的作用,对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高职生态位重构、高职开放式教育资源重构、高职动态能力培养重构、高职教育评价体系重构,探索重构高职生态圈的有效路径,为高职生态圈研究和高职教育发展方向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高职生态圈 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王唯茵(1979- ),女,江苏江阴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苏 无锡 21415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构高职学习生态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SJD36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8-0066-04

一、高职生态圈简介

1.高职生态圈的内涵及意义。高职生态圈是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宏观生态范围及其要素的总称,包含以高职教育为中心的各种环境系统功能及其交互作用關系。通过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生态学理论能够有效地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具有融合时代特征的系统方案。高职生态圈重构能够加快高职教育领域改革创新,促进多层次、健康有序、相对稳定的生态位、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评价体系的成型。不断推进现代高职教育生态体系的建立和高职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高职教育乃至整个产业生态融合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

2.高职生态圈的发展现状。“教育生态学”于1976年由美国教育家克雷明提出,主旨是研究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国学者丁钢指出,高职教育的生态发展应立足生态位、生态链和生态化三个视角。生态位视角下,高职教育应通过错位拓展、适度拓展和虚拟拓展,强化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促进高职教育生态圈的持续发展,拓宽高职教育的生态空间。生态链视角下,高职教育应加强结构性优化、竞争性合作,推进内涵式发展,促进生态链的完整性,增强生态链的开放性,实现生态链的持续性。生态化视角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加强人文教育、课程交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发展型素质、复合型能力和创新型潜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顾东岳、王建军基于生态系统结构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效不显著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企业积极配合、全社会共建高职校企合作生态圈的建议。钱海军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分析区域内高职教育的生态结构,提出优化调整生态位、增强生态承载力、构建多元生态评价机制的建议,以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潘珩、李娟分析高职院校学习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网络学习模式和评价模式,建立跨校联盟等互联网学习生态圈下动态发展及平衡模式。本文通过现状研究,探索高职生态圈存在的问题,找出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构高职生态圈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高职生态圈存在的问题

1.生态位重叠。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组织模式、教育模式、服务社会能力等相关要素和生态圈中主要生态指标存在严重重叠的问题。逐年扩招造成我国高职院校规模和体量不断增加,相应生态位面临资源受限、有效资源减少和整体资源紧张的局面,高职教育生态位内同位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加之位于高等教育生态位上游和下游院校的资源扩张,加剧了同性竞争和高职教育生态位的重叠程度,不合理的生态位重叠必然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未来我国高职教育并入市场主导的轨道上,由于各高职院校所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与区域产业结构、本身优势及特色资源存在差异性,所以在精准定位办学和个体差异的作用下,局部的生态位重叠不会对整个生态位体系带来结构性冲突,反而有利于不同生态位学校生成不同层次的生态效益。如何通过精准定位、特色细分找准生态圈的位置,实现高职生态的层次分离和特色区隔是重构高职生态圈的关键。

2.生态承载力不足。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建校时间不长,或者是由中专院校升级而来,导致高职院校本身技术师资力量不足,基础设施、教学实验设备、教学实训空间等教学硬件和软件资源都极为缺乏,造成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足。近年来,高职院校数量的成倍增加与招生规模的不断加大,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各高职院校长时间秉承各自独立的办学传统和学科地位优势,造成院校间资源的有效互补性不够,教育资源共享意识薄弱,缺乏技能培育资源共享的经验。整个社会在教育投入、教育资源配置上对高职教育倾斜不够,在就业政策上缺乏对高职院校的激励政策,导致高校生态风险较为严重。如何增强教育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引导高职生态转型是重构高职生态圈的重点。

3.生态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不够。各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职业结构和职业要素的不断变化。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远远落后于经济快速发展,与行业产业需求存在较大距离。高职教育生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错位,造成专业结构失调、学用错位、就业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发挥生态系资源聚合优势,紧跟产业、市场、国际和区域人才需求方向,形成完整的人才职业规划、培养、输出链路和动态培养机制,驱动生态联动闭环是重构高职生态圈的难点。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构高职生态圈的路径

1.重构高职生态位。高职院校生态位的有效定位不仅关乎高职院校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对整个产业生态和教育生态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资源与发展规模尚未完全匹配和同步,呈现出被动、负面压榨竞争式和重叠式的高职教育生态位。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形成的价值链条中有基础设施提供商、数据提供商、分析技术提供商、教育技术应用提供商等,他们紧密协作、数据共享,形成了教育大数据生态链,共同为高职生态位重构提供了有效精准的数据依据。重构高职生态位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将被动位移变为主动规划。根据产业、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导向,采用大数据分析并进行精准预测,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生涯规划、就业一体化,实现生态位的层次分离。

第二,体现特色。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区域产业结构的区隔优势和教育特色,进行院校内部自主创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自己的生态个性。

第三,实现生态位的层次分离和相应层次的个体生态。精准定位职业教育层次和教育特色,使不同类型、层次和特色的高职院校能够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促进整个社会职业人才生态系统的循环运行和有序发展。在生态位精准定位的基础上,秉承合理定位、错位竞争、特色建设的宗旨,凝练各高职院校独有的特色,发挥各高职院校的优势,促进各高职院校将其所特有的资源与能力紧密结合,提升各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四,明确高职生态系统的办学定位、资源优势、功能角色和相对地位。结合主观条件与客观环境,对生态位进行精准定位,对办学理念、办学资源、专业学科等关键生态位因子进行选择与培育,充分发挥高职生态圈的系统效应。通过系统重构将人、财、物等资源进行整合和有效配置,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基础设施及师资配置,构建资源共享体系,增强高职教育资源的生态承载力和系统动力,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服务面向定位。

第五,与地方产业经济和当地市场需求精准对接。高职院校立足地方、面向区域,依托行业办学、发挥行业优势,在所处区域内对办学和服务进行精准定位,根据办学定位合理选择人才培养的生态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确立市场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注重用知识和技能满足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进而打造能够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特色教育,实现与其他院校的特色分离和应用衔接,培养具备过硬专业技能、实践应用能力及职业素养的高等教育领域专业技能人才。

2.重构高职开放式教育资源。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高等性与职业性。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相应的多元化开放式教育资源匹配。

第一,实行“生态化合作”资源重组和重构。构建开放式教育资源生态圈,首要问题是建立高职院校开放式教育资源的多方共有、共用、共建、共享机制,统一协调管理,实现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主体的有机统一、资源共享过程的关联网络和科学管理,从而形成教育资源的多方共享模式。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跨校联盟的管理机构,配备强有力的领导团队负责协调工作,制定各校课程之间的共享流动关系规则等。

第二,重构开放式教育资源生态系统。在高职开放式教育资源生态系统中搭建相关的数据共享、流通平台和多媒体通信平台,并实现系统集成。院校之间通过共享权限识别、共享过程控制,实现开放式教育资源管理的系统化和价值共享。只有打破高校围墙实现跨校联盟,共建共享各校网络课程,冲破大学间的藩蓠和高等教育传统体制的束缚,才能推动信息时代高职教育全方位深层次变革。根据各参与方的教育资源环境、分布状况、科技条件因素,构建高职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建立教育资源库,把各高职院校分散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对其进行存储、分类和统一管理。

第三,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效节约成本,提升教学资源的精准度和教育价值,确保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最大化运用;设置多用户界面、多重导航以及在线论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在线互动。同时,及时调整资源结构,增强资源实用性,并对资源重构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提高资源重构的规范性。

3.重构高职动态能力培养。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生态圈,必须以大数据分析为前提,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通过更为简便、可行的运行思路来确立高职学习生态模型。从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职人才作为我国应用技能型人才的突出代表,培养过程应更注重应用性、区域性和职业针对性,以满足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高职生态圈,在融入“应用”“区域”“职业”等元素后,必须将能力培养与互助学习作为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更应建立适应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区域化的动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

第一,高职院校产业化即紧跟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市场化即依托企业、职业培训、技术机构不断精进和适应新技术的更迭;国际化即教师队伍及专业人才的引进和配置;区域化即落地企业区域为经济发展服务。未来高职人才培养须构建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多方合作的能力培养平台,将参与平台建设的要素有机结合,发挥各方的能力培养优势。

第二,建立多方合作、互助共赢的人才培养平台管理机制。明确平台各参与方的责任和权利,有效实现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素质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高职院校为主导,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要求为标准,规划高职院校动态能力培养的实施体系和评价标准。将不同的行业产业需求对应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将对不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分解为各个独立又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模块,将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生涯规划定位在相应的模块中。

第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划分、职业规划选择必修模块,这样的自主选择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平台合作方的优质资源与能力模块进行匹配,各参与方承担不同能力模块的教学。

第四,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课堂内外结合为培养方式的动态能力培养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确定各个专业所需动态能力,根据就业岗位对能力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开发课程体系;行业协会发挥资源优势及社会活动组织能力,建立动态能力培养平台技能模块考核认证体系,举办各种技能大赛及培训交流活动。

4.重构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第一,建立以高职生态定位、生态竞争和人才复合培养为导向的多元生态评价体系。通过动态的评价机制加大生态型评价指标的权重。将高职学历教育、职业培训、领导力培训、科研合作、区域经济人才配套服务等人才培养的能力值作为评价体系的构成条件。第二,借助生态系和生态圈的功能,完成全链路人才培养。由政府、社会行业组织、高职院校、相关企业四方共同作为高职教育多元评价主体。第三,评价过程由原先的对静态指标的评价转为对动态过程的评价。在评价中通过大数据预测,适度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预期给予权重,对原先具有决定性的指标,如学院规模、建筑物等这些硬件元素降低评价权重比例,重点关注能够反映高职院校生态竞争力和生态定位发展的评价指标。通过具有生態定位和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可控综合评价体系,指导各高职院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背景及自身专业特色、办学特色,走示范性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道路。

[参考文献]

[1]丁钢.论高职教育的生态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5).

[2]钱海军.珠澳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0).

[3]邵政.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5(6).

[4]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3).

[5]周传林.生态位视野下高职教育错位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

[6]梁伟东.高职教育制度生态环境的缺陷及优化创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12).

[7]张有根.生态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

[8]吴南中.高职专业评价引导的实践理性、运行逻辑与保障[J].教育与职业,2016(16).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互联网思维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