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敏杜温的文学创作特点

2018-05-14 16:38刘丽虹
知识文库 2018年1期
关键词:缅甸文学诗歌

刘丽虹

敏杜温,作为缅甸现当代文学作家,他独特的文学创作在缅甸文坛上独领风骚。他不拘一格,冲破了旧传统文学形式的束缚,朴实简明的文学风格在他的诗歌和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对缅甸下一代作家有着深刻的影响。

敏杜温,被誉为“实验文学三杰”,是实验文学运动中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也是实验文学的开拓者,是缅甸文学界受到普遍尊敬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也是著名的诗人。他出生于1909年,2004年離世,在他的文学生涯中,共使用了34个笔名,在约70本杂志中发表过诗歌、文章、故事、小说和论文等,单独出版了约50本作品。此外,敏杜温有些诗歌、文章和短篇小说曾被译成俄文、日文、德文和中文等。他的诗歌为世界各国读者所瞩目。早在1936年,他的20首诗及其代表作小说《昂大伯骗人》就曾以《敏杜温诗文集》为名,合集出版过英、缅文对照本。

一、敏杜温及缅甸近现代文学

敏杜温,原名吴温,出生于缅甸汉达瓦底县的滚千贡镇。幼时在寺庙中就读,11岁时因父亲的工作变动而转入镇上的国民学校。从小敏杜温就受到文学的熏陶,12岁那年,向高年级班学生吴阿咖丹学习诗歌写作技巧,两年后因喜爱吴阿伽丹的作品《来迪四段》而写了一篇纪念诗歌。1929年考入仰光大学,一年后就作为学士班优秀生毕业了。1961年起任仰光大学缅文系教授、系主任,直至退休。退休后,70年代曾赴日本任客座教授,在日本协助编写出版了《缅日辞典》。在写作内容方面,敏杜温的作品倡导于反映时代的生活,成为时代的镜子,内容无所谓大小,只要有感受就可以写,强调写实。

二、敏杜温的诗歌创作特点

自20世纪20-30年代之交缅甸新诗在缅甸大地萌生后,它就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演变过程中,新诗以融汇前者的艺术资源为特征,在扬弃和重建中开拓新的发展道路。敏杜温为代表的“实验”诗派对缅甸现当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敏杜温的儿子吴廷觉用笔名“dha la ban”曾发表过一篇《敏杜温被遗忘的一首诗》中评论道:在60年代时,简短的诗歌并未受到人民的关注,但是我却被这种简短的体裁所吸引,简短并易于理解,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在敏杜温过世后,吴廷觉为了纪念和重新阅读父亲的诗集,特意收集了父亲的诗集进行重新学习阅读。包括“敏杜温”、“拾蒲桃籽”、“写给貌奎们”、“敏杜温诗歌集”、“俳句诗歌”等。为了让年轻人更了解和亲近大自然,敏杜温的诗歌里提到了30多种鸟类,包括鸟的名称,居住的生活习性、食物、颜色和叫声等。除了提到这些鸟类的缅甸名称,也以脚注的形式将外国的名称也标注在内,扩宽了缅甸青年人的知识面。他曾在作品《花与枝干》中写过一篇《研究诗歌技巧的笔记》中提到:每天在读报纸时会读到很多新闻,比如布施、抢劫、结婚等不同的新闻,在创作诗歌时,我会将新闻中的一点或者两点要素放入其中。正如生活中我们做饭一样,有酸甜苦辣咸涩六种味道,我们会根据自己喜欢的口味往菜里面添加佐料。在诗歌创作时,有9中“味道”,它们是喜爱、欢乐、同情、虐待、冒险、害怕、憎恨、惊讶、满足九种情感。我会将这9种“味道”选择性地添加到我的诗歌中。在1997年《缅甸研究周刊》第一册中,U Saw Tun评论道:敏杜温应该可以说是缅甸最伟大的诗人。在过去70年中他已经出版了超过100首诗歌,涵盖了年轻人之间的情谊、村庄和学生的困难、缅甸民族主义等多个主题。这些诗集显示了敏杜温是缅甸文化的热情推动者,也是一位精明细腻的社会评论员,他的政治思想在比喻诗中得到传达。

(一)爱国诗歌

实验诗歌产生的时代正是英国殖民者加紧对缅甸进行政治统治、经济掠夺和文化扩张的时期,也正是缅甸人民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反帝民族独立运动浪潮高涨的时期。因此,在传统诗歌的滋养和教训、外国诗歌的影响下,缅甸诗歌带着浓郁的爱国主义色彩。

在1938年敏杜温发表过的一首有名的诗歌《胜利花》这首诗歌语词凝练,精粹,高度委婉地抒发了敏杜温的爱国之情。“胜利花”是他心里的信念,相信自己的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会迎来胜利的朝霞。他的诗歌明朗清新、热情奔放。

(二)乡土诗歌

敏杜温的充满乡土气息的《拾蒲桃籽》、《守戒》、《长鼓声》、《守田的棚屋》、《田野》等诗歌抒发由亲身经历而发出的真情实感。如《长鼓声》中写道:“咚!咚!咚!山岗村那边,杜瑞梅、吴耶千家中 想起了布施的长鼓声……”在缅甸佛教文化中,布施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通过布施来捐献功德。对于虔诚的佛教徒来说,这是上等的荣誉和令人愉悦的时期。“咚咚咚”的敲锣声,让人不禁联想起布施的场景:清晨,一条长长的布施队伍从村子的寺庙那头走来,领头人左手拿着啰,右手拿着小铁锤,伴随着小沙弥和僧侣们的诵经声,有节奏地敲打着啰。《长鼓声》言简意赅,一笔传神,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它精选生活材料,抓住了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生活现象,用及其概括的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吟咏的是使人激动的生活景象。

(三)儿童诗歌

敏杜温喜欢为孩子们写作,他的儿歌深受缅甸青少年们的喜爱。他着眼于未来,注重对儿童少年品德的培育,对他们情深意切是令人起敬的。敏杜温的学生貌钦敏在《第九个太阳》中提到老师具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善于思辨的精神,学生们对他的课非常感兴趣。他曾经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思想和语言哪一个先出现?”班上没有人能够作答。敏杜温解答道:“有了思想后,才能用语言来进行评论,这样说来思想应该先出现;但是如果没有语言,怎么进行思考呢?这个问题就如鸡蛋和鸡,先有哪个一样。”敏杜温充分意识到要使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发展兴盛,教育第二代,对儿童少年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他总是能在他的教学和诗歌中提到很多让青少年们感兴趣的事物和道理。在敏杜温的儿歌中,既有游戏儿歌也有教诲儿歌。比如他的《守戒》,内容浅显,篇幅简短,语言活泼,呈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有利于提高小孩的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样的简明活泼的写作手法在敏杜温的儿歌集中比比皆是。

三、敏杜温的小说创作特点

敏杜温的作品着重于反映现实生活,敢于创新和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正如鲁迅认为他写小说的目的便是“为人生”。鲁迅的作品的立足点始终不离客观现实生活的这个轴心,表现出直面人生的精神。敏杜温这一点与鲁迅有着非常相似之处。在人物塑造方面,力求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这些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不是超时空的、理想化的,而是存在于特定时代社会的具体环境之中的。其人物性格具有非常具体、确定的社会内容。同时,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特别是将情感融汇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刻画之中。

比如在敏杜温的小说《扎耳朵眼仪式》,缅甸农村小镇的行贿送礼习俗和人们阿谀奉承的形象也在小说中得到很好的表现。敏杜温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他的内心情感在小说字里行里之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极其厌恶之情。

四、结论

从敏杜温的诗歌和小说来看,他的作品简练清新朴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体现现实主义的同时带着浓郁的爱国主义色彩,语言轻松活泼,备受广大读者喜爱。他独特的文学创作特点对战后及独立以来的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战后缅甸文学发展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貌廷的剧本《烈士的母亲》和吴登佩敏的《旭日冉冉》,从他们的作品当中都可以看到类似于敏杜温写实的风格和笔调。再譬如作家德贡达耶,他的笔调被称为是“实验文学的再实验”。这些新生力量的年轻作家都是在沿用敏杜温独特的写作手法上进行的再次创新。而且,战后的诗歌形式与敏杜温的诗歌极其相似,只是在他的基础上丰富了内容和思想。诸如达贡达亚、内达意、八莫纽内、当内瑞等缅甸一些青年诗人的作品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因此可见,敏杜温的独特文风和写作手法影响了缅甸一代作家,直至今日仍是人们推崇的学者之一。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

猜你喜欢
缅甸文学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缅甸琥珀中首次发现虾类化石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缅甸希望20年内赶上新加坡
文学小说
文学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