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琳琳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s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紧紧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讲述了亲邻间的爱、师爱、父爱和母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爱是人世间伟大而纯真的情感,教育他们把爱的种子撒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四年级属于第二学段。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课前让学生收集并了解地震的有关知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法阐述
本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却令人震撼。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于这样的课文,学生很容易体会父爱的伟大,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不容易真正站到父亲的角度去体会他的心情。因此,本课,我采用“五步阅读教学模式”既激情导入、初读感知、精读感悟、总结升华、布置作业这样的五个教学环节。采用品词析句、以读代讲及情景联想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本年级的实际,教学中重点抓住11、22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思、议、悟”,再通过对比读、创设情景读等方式,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1.让学生通过根据课题质疑,引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抓住重点段,让学生学习读、思、议、悟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三、精读感悟;四、总结升华;五、布置作业。
下面我具体地阐述一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地震的资料,然后教师播放地震的录像,使学生感受到地震的可怕。2.然后教师板书课题,接着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梳理出主要问题:“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3.通过指名接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回答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教师板书“父、子、了不起”)
(三)精读感悟
阅读教学是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为了更好实现三者情感的碰撞、沟通与交流。本环节我紧紧抓住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首先,抓住重点段,从三个方面感受父亲的了不起:1、品词析句,读中体会父亲的坚毅;2、创设情境,说中体会父亲的执著;3、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伟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我采用了对比读,创设情景读等方式,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能力的同时,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在体会儿子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重点抓住22自然段中儿子的话进行体会。紧紧抓住一个“让”字,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然后,对比出示 :父亲在废墟中挖了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还会想些什么,說些什么。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空白点进行想象,使学生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体会到: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最后在学生齐读文章的结尾后,教师提问: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好处,教师板书“父子情深”。
(四)总结升华
教师总结,其实爱很简单,可能是你口渴时端来的一杯水,可能是你委屈时一句安慰的话,也可能是你犯错时一次严厉的批评……
(五)布置作业
为了实现由文本的感悟走向学生的生活,以爱育爱,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本课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记录一周父母为你所做的一切,让我们在沐浴爱的同时也献出自己的一份爱!
教学说明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本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19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
了不起 父子情深
儿子:等
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本篇课文计划用2课时完成。一、二环节为第1课时,三、四、五环节为第2课时。
总之,整个教学中,我从细微处入手,紧紧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父子深情,让学生的情感和文中父子的情感产生共鸣;牢牢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的父子之爱点燃学生的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光彩。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伏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