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平
一、背景
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以及体育锻炼一直是我国十分重视的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就下发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文件,当时已经提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概念。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状况飞速发展,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学生体质也发生改变。“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概念被重新提出。
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7年,中央相继推出了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7年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现状,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的存在,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把“终身体育习惯”这一思想传递给社会大众。
与此同时,各个学校积极贯彻文件精神,对课程和教学进行改革调整。相比于上世纪,现在注重的是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运动和锻炼,尝试将课程内容从体育教学向体育健身改变。
二、现状及举措
近几年,普通高中开始实现体育专项化,学生相对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但在中职校并未开展。这种情况下,中职校的体育课无法使所有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学生缺乏兴趣,不主动进行锻炼,甚至找借口逃避课程安排的现象经常发生,从而让有效的锻炼时间大打折扣。当下,优化体育锻炼的开展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体育课相较于社团或者其他活动,是每个学校都可以执行的课程安排,是学生一天中锻炼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使学生学习、掌握不同运动技能的基础课程。体育课属于公共基础课,有正规的教学计划。由于规定的课时教学安排,教师在授课时不分专业进行统一教学。在课上,教师要认真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保证学生的运动负荷和强度,规范教学行为,从而也要不断建立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
(二)社团活动替代“两操两活动”,按兴趣开展社团活动
中职校存在着许多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其身体素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我校为例,烹饪、影视动画、美术等专业的学生体质相较于航空、休闲体育等专业学生的体质偏弱。体育课的课程安排相对于其他活动形式比较正统,虽然让学生学习各项技能但不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从而会出现有些学生找各种理由不愿意认真上课,逃避上课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会因为不喜欢某项运动而对相应的体育课程缺乏兴趣从而使锻炼效果大打折扣。
随着现代生活条件变化,学生的营养充分甚至过剩,做操只能让学生起到热身的效果;而课间活动中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真正在运动,而是坐下聊天或者玩手机。针对这种问题,现在的课程改革也出现了“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按阶段增加了体育课程的多样性。社团的授课方式相对体育课会更加注重兴趣与灵活教学,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的活动兴趣,还会较之两操没有目的性的大课间自由活动更加有效地提高锻炼一小时的有效时间。
1.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自主选择,选择该专项社团的学生在主动性上普遍要比基础体育课高,学生在兴趣浓厚的基础上也会对相应的活动锻炼教学安排更加配合和渴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更加专业地安排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加入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理论知识对于任何一项运动都是关键的必要存在。在社团中的学生喜爱这项运动,自然对技术的理论知识学习较为感兴趣,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此运动更加全面地了解,对后面运动的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也可为后面的练习锻炼打好基础。
2.进行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社团中可以充分开展分层教学,其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对该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基本不了解,技能较弱,单纯有兴趣的基础性;对理论知识有很少了解,有一定技能的加强型;以及对理论知识相对有较专业的了解,技能有熟练掌握的拔高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再进一步安排相应的练习计划,使不同的学生在社团活动时间里都得到充分有效的练习,从而锻炼的目的和时间利用上也能更加有效,保质保量。
3.增强科学研究
在社团开始阶段,可以对学生状况进行摸底,对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记录,也可以结合技能和体质综合考评进行分层教学,而不单单是技能。这样在社团活动教学中,可以不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科学研究,确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与指标。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环境下,单纯的课间活动和做操已经不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而在基础体育课程下,配合开展不同运动社团,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灵活掌控安排锻炼内容,可以更加保质保量,在学生开心自愿的情况下参与锻炼,从而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体质。体育课程不同于文化基础课,学生可以尽量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达到有效锻炼的最终目的——改善体质,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