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非遗文化的整合推广研究

2018-05-14 17:57张岩王策
中国电化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互联网+互联网

张岩 王策

摘要:受经济全球信息化的影响,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并不乐观。相关行业后继无人,语言和文字逐渐被现代社会文明所蚕食。在现今这个互联网信息交互的时代,非遗文化的推广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最基本基石。所有文化将不再只是单方面的输入或是输出,更多的是生活、经济、科研一体化的融合发展。推广和发展非遗文化不能仅靠政府的政策支持,更多的是要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以高校产学研相关课程的建设作为非遗文化推广孵化器,同时以市场经济为辅助树立符合现代价值观的非遗文化形象,借助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建立良性的非遗文化生态圈,使非遗文化的传承具备现代文化的发展活性。

关键词:互联网;非遗文化;推广整合

互联网不仅是人们交换信息的工具,同时也衍生了各种新兴产业。“云”概念的诞生,让互联网的分享和传播精神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潮。人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同时对于精神需求和艺术需求也产生了新的思考。科技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商品的价值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展示意义也发生了改变。在数字技术作用下,人们被图像包裹,视觉不断受到刺激。商品价值不再仅指其使用价值,更多的是指它的社会价值(认同性、象征性)。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体现了现代文化下隐藏的精神需求,也是对自身本我的追寻探索。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伴随着文化融合,但它对非遗文化分类带来的影响,并非是文化更迭的速度加快。要知道全球化进程中的物质文化变化快,但非物质文化的变化却反而会减缓。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中重点保护和传承的对象,如何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推广非遗文化,成为今天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非遗文化整合推广现存的问题

(一)非遗文化旅游市场现存问题的分析

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主要在各个非物质文化地区实施相应的政策和拨款来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总体来说形式大于实际,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依然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尤其是传承的难度远大于推广。我国现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已经让非遗文化走到了人们的视线中来,但对此感兴趣的人并不多,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互联网的最大优势是为人们在任何地点提供无限的信息资源,这一特征产生了非遗时代的“文化物流”现象,即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非遗类型、文化符号甚至民俗从原生地流通到另一地区展示、销售或表演。大多数人对于非遗文化的理解,是旅游景点走马观花式的各种文艺表演,其背后的文化渊源知之甚少。然而,特别矛盾的是虽然旅游产业让非遗文化行业变得越来越浅显,但不得不承认,正因为旅游带来的市场经济效益,才让相当一部分非遗文化的消逝速度减缓,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还能够看见这些文化的延续。经济体制全面化之后,很多非遗文化传统行业也转向市场。新技术的应用和生活建设所需的变化让一部分非遗文化行业者纷纷转型,传统工艺和技术逐年流失,所含的文化内容也日渐单薄流于表面。

(二)非遗文化产业现存问题的分析

如今的非遗文化产业大多数时候处于一种有价无市的状态,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才快速流失。现在依然在坚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群,整体年龄偏大且很难寻找到继承人。非遗文化在其形式上并不以物质为最根本体现,大多数时候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以相应物质为基础的活态信息传播。比如各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价值观念的树立,民族信仰等等。与其说是产业链,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千百年来不断延续和演变的过程更为准确。正因为这样,在信息化时代来临之时,这些延续了千百年的生活模式被颠覆了,以往非遗文化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现在则变成了需要人们刻意为之的事情。从根本上来说,非遗文化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这也是我们今天要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困难重重的原因所在。

(三)互联网环境下现存非遗文化推广问题分析

非遗文化的保護和发展性研究,这不仅仅体现在国家和政府的政策上,也体现在了人们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上。一方面非遗文化的构成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体验者对其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非遗文化很多时候也是科技飞速发展之前那一时期的产物。互联网的普及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便捷,非遗文化行业也在不断尝试新的科技材料和营销形式。这种新旧交替中,意味着相当多的传统材料和工艺被新技术所替代。比如对非遗地方性知识的曲解与忽视,使非遗失去了原有的地方性整体意义与价值,容易误导地方民众对非遗的深入理解与认知。过多的技术融入,使非遗的活态性与创造性很难凸显出来,忽视了传承人与拥有者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的主体地位与重要性,从而使非遗的保护工作面临着文化发展的困境。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这些行业在新技术注入之后产生的高效率。

虽然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互联网开始关注非遗文化,但总的来说投入到相关行业的人并不多。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群对建设文化品牌的意识淡薄,从而限制了非遗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推广。大多数的非遗文化行业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才能够生存下去,相关部门虽然已经开始着手推广和整合非遗文化,但大多数都是面子工程,所见成效十分有限。

非遗文化传承不能只靠保护,在保护的同时应通过美学文化研究使之与市场接轨,从而具有实用性、文化传播性、甚至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来创造经济价值,从而做到自己“养活”自己,形成“促进地方经济一非遗文化传播一推动非遗行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如图1所示)。

二、非遗文化互联网推广研究

(一)互联网的文化信息交互方式分析

互联网的应用最初时期在硬件上要依靠计算机和网线来实施信息的获取和传播,而计算机从它本身的重量、体积和设置来讲,便携性较差。只能在所有硬件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互联网的信息交换。而PAD和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3G和4G信号的全覆盖也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连接到互联网上。之前只能通过网站进行传播的信息,现如今可以通过手机订阅号、具有转发和互动功能的APP等方式进行更为快速便捷的信息交流。手机体积小重量轻,适合与随身携带,让人们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只要有网络信号覆盖的地方,就可以随意的进行互联网信息交换。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互联网+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