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峰
先秦时期,黑龙江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主要生活着东胡、秽貊、肃慎等三大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民族。
肃慎一名,由于中原古书记载不同,又有“息慎”“稷慎”等异写,很可能是本族自称。“肃慎”的含义,目前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在通古斯语中是人的意思,而更多的学者认为其意为东方之鹰即海东青。
肃慎族是黑龙江地区东部的古代民族,大体分布于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松花江以东地区是该族的主要生活区域。黑龙江省的考古研究证实,肃慎分布区当以牡丹江中游为其南界,西可至松花江中游,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实际上,肃慎是居住在这一广大地区的、后来被称为通古斯──满语族为主体的各个部族的总称,即肃慎语族。
肃慎族的社会经济情况,古文献留给我们的资料是极为有限的。目前仅仅知道从传说中的虞舜时代至西周康王时,他们向中原王朝贡献“楛矢石砮”和名为“麋”的野兽。“楛矢石砮”显然是他们的狩猎工具和武器,“麋”则是他们的猎获物或驯养的动物。因此从文献上推断肃慎族在周朝及以前的社会是以狩猎经济为主的。新开流文化是肃慎先世遗存,而分布在三江流域的由新开流文化演变而来的饶河小南山遗址、抚远海青遗址则可能是商周时期的肃慎遗存。
最有代表性的是宁安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该遗址距今约三千年,即公元前十世纪,相当于西周。从莺歌岭遗址出土的各种石器、骨器、陶器及住房遗址看,这里的氏族部落从事原始农业、畜牧业及渔猎业。他们的农业已进入到锄耕阶段,并有了简单的手工纺织。肃慎人已经穿上了用各种兽皮和原始麻布缝制的衣服。尽管如此,渔猎业在其经济生活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
先秦时期的肃慎族已处于原始社会后期,过着定居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他们已经从事了原始的农业生产,猪已经从野兽成为家畜,猪饲养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渔猎经济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大的比重。尽管肃慎族各部落发展并不平衡,文化也各有差异,但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使用“楛矢石砮”,“楛矢石砮”几乎成为肃慎族的特有徽记。
据我国古文献记载,早在传说中的舜禹时代,肃慎族就和中原王朝建立了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交往和联系。当夏禹、商汤“受天命”建立王朝时,肃慎均来表示臣服。《国语·鲁语下》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今河南淮阳县一带)。一天,一只被楛矢石砮射中的大鸟掉在陈惠公院子里,身上的箭有一尺多长。陈惠公不知道这鸟和箭的来处,就派人带着中箭的鸟去问孔子。熟谙历史的孔子说出了这鸟和箭的来历。原来这鸟是从很远的东北地方飞来,身上中的箭是肃慎国的楛矢石砮。周武王灭商统一天下后,通告边远的夷蛮各部前来朝贡,以示臣服。北方肃慎国便以楛矢石砮作为贡品,前来朝贡。武王在楛矢石砮上刻字为“肃慎氏之贡矢”,分赐给下属异姓诸侯。当时分赐给陈的就是“肃慎氏之贡矢”。孔子还推断这“肃慎氏之贡矢”可能在陈国的太庙。陈惠公派人去查询,果然找到了用金盒装着的周武王所赐的刻有“肃慎氏之贡矢”的楛矢石砮。由此可见,“楛矢石砮”成为肃慎族向中原王朝纳贡的最主要的贡品,也是中原汉族人民认识和了解肃慎族的最主要标志。
秽貊又称秽、貊及秽貉,属东北夷,泛指古代分布于东北地区,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一个庞大的族系。从先秦到隋唐,黑龙江地区的秽貊族系主要经历了秽貊、索离、夫余、豆莫娄等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最后为东胡、肃慎等族系融合。秽貊族系虽然最终在历史上消失了,但其所创造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及社会教育对其后裔及其它民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秽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一个较大的民族,原居住在今辽宁省境内,后迁徒到松嫩平原,曾占有凫臾族地区,建立过政权,被中原王朝策封为秽王国,曾经有“秽王之印”传世。貊和貉是两种动物的名字,貊族和貉族则是以这两种动物作为图腾的东北古代民族。他们以渔猎经济为主,从事的农业也非常原始。貊族和貉族先后进入秽族地区,因族类相近,语言相通,逐渐融为一体,形成秽貊族。秽貊族的方位,在东胡之东、肃慎之南。先秦时期,秽貊的分布区域是很广泛的,大致东到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流域,北至嫩江流域,西至松辽分水岭。考古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位于齐齐哈尔市的昂昂溪文化即是秽貊族先世的文化遗存。秽貊族最初以畜牧业兼渔猎业为主。小登科文化遗址以及牛尾巴岗文化遗址,可能是秽貊族的文化遗存。小登科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富裕县小登科,出土的陶器是黄褐色、火候低、手制,饰锥刺蓖点纹的三角形或动物图案,铜器有桂叶形和四棱带翼镞及镞苑,此外还有铜指环、耳环等。牛尾巴岗遗址位于黑龙江省林甸县牛尾巴岗,出土遗物有铜刀等。这两处文化遗存说明了这里的秽貊族在商代就已经进入了以畜牧业为主的青铜时代。周朝建立后,由于大量殷人的流入和箕子率部众进入东北并“教以礼仪、田蚕,又制八条之教”,原始农业及畜牧业逐渐成为秽貊族的主体产业。秽貊族不仅和殷人关系密切,而且和周朝也建立了联系,其地被视为周王朝的北方领土。
秽貊族的分支很多,其中生活在今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一带的一支被称为索离,古书记载也有索离、高离等。根据对夫余、高句丽族等秽貊族系的史料研究,北夷索离在历史上是夫余系统诸族王族的先世。考古研究成果证明,黑龙江省依安县乌裕尔河大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其出土遗物,有屬于昂昂溪文化类型的代表性器物,如压制石镞、石叶、雕刻器和磨制石锛等,还有大型石犁和玉斧、玉锛、玉环、陶片以及牛的牙齿,反映出当时属民主要从事农业,又存在一定的渔猎和畜牧经济。与此同时,分布在松嫩平原南部一带,时代相当于西周中叶到春秋之际的白金堡文化遗址,也是索离人的文化遗存,白金堡文化遗址位于黑龙江省肇源县诚西50公里处,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青铜器及住房遗址,证明了索离人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并进入了青铜时代,处于农、牧、渔猎并存的经济状态之中。白金堡文化也被命名为“索离文化”,这种文化的分布范围和地点,北至小兴安岭南麓,南至嫩江以南。
东胡一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山海经·海内西经》有“东胡在泽东”的记载。“胡”是古代中原地区对雄居塞外的诸民族的泛称。东胡以其在匈奴的东面而得名,是先秦时期戎族的总称,包括山戎和被山戎征服的屠何、令支、狐竹等。先秦时期,东胡的分布地域非常广阔。南接燕北,东连秽貊,西及匈奴。其南支活动在以今辽河上游的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为中心的区域。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昭乌达盟赤峰、喀喇泌、辽宁宁城、朝阳等地,发现了东胡南支的文化遗址和墓葬;其北支主要活动在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一带,其文化遗址和墓葬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的克鲁伦河、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呼伦湖及嫩江流域。黑龙江西部地区是东胡人活动的区域。
春秋时期,东胡处于氏族部落阶段。他们居住分散,各部落都有酋长,没有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东胡族以游牧经济为主,狩猎经济为辅,原始的农业也已经出现了。在呼伦贝尔等地的东胡文化遗址和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石镞、石锛、刮削器、玛瑙串珠、玉璧、玉及陶器等。战国时期,东胡势力逐渐强大,开始形成了统一的部落联盟。
早在商朝初年,东胡先人便向商朝贡,与中原地区建立了联系。西周初年,东胡向周朝朝贡。春秋时期,东胡南攻燕国,结果被齐桓公率领的齐军打败。战国时,东胡势力强盛,长于骑射,并且善战好斗,不断发动掠夺,对其南部的赵、燕等国构成强大的威胁。赵国实行了“胡服骑射”,曾击败过东胡。《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国将军秦开率军大破东胡,使“东胡却千余里”,退回大兴安岭南部的山林之中。东胡与中原地区的密切交往,无论是朝贡还是征战掠夺,都进一步增加了东胡人接触中原地区先进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机会,使东胡可以不断地接受和学习中原文化,促进了东胡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