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堂
大家在一起工作称为共事。人具有社会属性,总是工作、生活在一个组织、一个团队之中,总是要与人共事;茫茫人海,大家能在一起合作共事,无论时间长短,都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一种难得的福分、一种内心深处永恒的记忆。“买卖好做,伙计难搭”。但要真正共好事,则需要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既要能干事,又要善共事。干事靠本事,共事靠人品。不能干事,就会有辱使命,就是失职;不善共事,往往就不能干成事,同样也会有辱使命。只有既能干事、又善共事,才能有所成就,有所作为。
善共事,必须要有客人之量。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阔。一个人的心胸、气量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空间;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战国时期的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老将廉颇心中不服,且自恃“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觉得“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屡次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则处处以国家大事为重,不与廉颇计较。后来,廉颇见蔺相如如此宽容大度,“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便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吏尚有如此客人之量,作为党员干部更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能装事,能容人,能吃气;既要能容人之短、又要能容人之长,既要能客人之过、又要能客人之功。
善共事,必须要有谦让之德。不拘小节真君子,不计得失大智慧。相互谦让是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合作共事的一个重要因素。古人有句话,叫做“善与而不争,堂中有太平”。“善与”,就是在非原则问题上善于作出必要的牺牲和让步;“不争”,即不争高低,不争权力,不争名利,不计个人得失,不闹个人意气。争,没有赢家,输的是理,伤的是情,害的是自己。争,有时候可以得逞一时,但不可能得逞一世;有时候你可以争来荣誉、争来地位、争来财富,但失去的却是你的人格,是别人对你的信任和尊重,暴露的是你自身的幼稚与软弱,是你灵魂深处的丑陋与龌龊。“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将军戎马一生,导演了一幕幕摧枯拉朽、气吞山河的战争史剧,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立下卓越战功。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毛泽东考虑到粟裕的資历、威望和战功,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但粟裕却主动请求坚决辞去元帅衔,于是被授予了共和国的大将军衔。早就视名利为身外之物的粟裕平静地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粟裕大将的“辞帅”之举,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境界和为党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善共事,必须要有坦诚之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诚、坦荡是做人之本,也是为官从政之本。坦坦荡荡、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大家与你相处就会感觉踏实,就会对你产生信任感、依赖感,你的人缘就会越来越好;否则,今天耍个小聪明、明天弄个小花招,欺上瞒下,左哄右骗,时间长了,别人就会对你敬而远之,更不会有人愿意与你合作共事,政治生态就会慢慢恶化。
善共事,必须要有友爱之情。纪律和规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线,但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排斥感情与友谊。相反,而是一贯地认为,“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是不容易的;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真诚的、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大家在一起共事,守纪律、讲规矩是必须的,但这与讲感情、讲友谊并不矛盾。共事一阵子,应该友爱一辈子。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一颗宽容的心、一颗友爱的心,相互理解尊重、相互信任支持、相互配合补台;要多一些体谅、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心;要允许别人有缺点,允许别人有过失,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让工作更加人性化、共事更具人情味,相互间就能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悦,就可以集中精力做事情、一心一意干事业。
本栏责任编辑/刘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