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黑龙江省乡风文明建设

2018-05-14 09:37罗跃军关健英
奋斗 2018年18期
关键词:乡风乡贤龙江

罗跃军 关健英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可以说,这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目前,我省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落实黑龙江省构建健康和谐文明乡村文化生态的任务。

一、黑龙江省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始步入崭新阶段,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出台《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着重加强乡村中的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大力提升农村精神文明水平。不可否认,我省的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然而,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省,农业人口1600万,几乎占到全省总人口的一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均衡,造成乡风文明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陈规陋习严重,移风易俗任重道远。在我省农村,仍存在很多积年沿袭、根深蒂固的陋习,其中以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为最,“人情债”形成恶性循环。我省农村普遍存在攀比之风,年轻人结婚房车齐备,彩礼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有些地方存在薄养厚葬的风气,平时不尽孝,葬礼讲排场。这些陋习不仅让很多家庭不堪经济重负,而且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影响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严重阻碍着农村的整体发展。

二是传统美德流失,乡村熟人社会的德治功能弱化。传统的中国乡村是熟人社会,重视血缘和地缘,崇尚耕读传家、守望相助、孝老敬亲、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重视乡贤典范,重视舆论评价,重视道德调节,道德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加剧,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社会发生变迁,乡村道德层面也在悄然变化。在一些乡村,乡贤文化式微,淳朴乡风和美丽乡愁不再,乡村的德治功能渐趋弱化。

三是文化需求迫切,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和资金投入不足。我省农村文化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匮乏,文化休闲活动较为单调,看电视和听广播这种传统的休闲方式依然是主流;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推广不足,尤其是体育运动设施和学习阅览设施的缺乏,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对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健身锻炼的需求;文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其原因主要是经费投入及支持力量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

二、黑龙江省乡风文明建设滞后的原因

从经济发展上来说,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迟缓是造成乡村文明建设落后的直接原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虽然近年来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有长足的进步,但与南方发达省份的乡镇建设相比,农民最为关心的依然是收入问题和医疗问题等方面,大大阻碍了农民真正参加到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来。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尽管省委、省政府已经大力推动黑龙江省乡风文明建设,在基层还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和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与经济产业建设相比,基层政府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没有把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产业建设同步推进。毋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之路。只有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同步进行,才能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掣肘,相互抵消。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教育水平的落后是农村经济建设迟缓和乡风文明程度不高的深层原因。一方面,受到良好教育的农村子女通过高考、外出打工等方式融入城市生活中;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迁出,我省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缺乏,大大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可以说,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就不会有乡村经济的振兴和乡村文明的提高。

从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来看,一方面,我省一些乡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还不够,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乡风文明建设的土壤中,因而无法培育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地区仍然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文化场所管理不到位和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三、关于推动黑龙江省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风文明程度,就要充分发挥村“两委”在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水平中的领导作用,要在农村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和推动改革发展,要在农村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一方面,从硬环境来说,在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鼓励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到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中来,拓宽农村文化资源的获取途径,让更多更好的基础文化设施真正在农村落地生根,从而达到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之目的;另一方面,从软环境来说,要大力提升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和素质,既要注重农村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更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出文明的新农村。

三是设立村级“道德讲堂”并挂牌。乡村道德讲堂是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举措,形式灵活,名称不一。建议在现有道德讲堂、文化站、农民技校、德礼之家基础上,设立村级“道德讲堂”,提供固定场所并挂牌,规范管理、定期活动。通过采取专家宣讲、乡贤主讲、村民自讲的形式,使之成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体平台与思想阵地。

四是选树“龙江新乡贤”。乡贤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乡贤也是新时代乡村德治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治理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道德高地”。建议参照“龙江好人榜”和“感动龙江年度人物”等,推出一批既有传统乡贤底蕴,又具有现代意识,兼具协调力、影响力与凝聚力,展现新时代我省农民精神风貌的“龙江新乡贤”,发挥他们在乡村道德引领中的功能。

五是征集“龙江新乡规民约”。乡规民约是乡村自治的重要形式。乡规民约源自传统的乡村熟人社会,是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共同认可的乡村公共准则。随着时代发展,新时代乡规民约既要重视礼俗与伦理,又要具有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通过征集活动,展示具有新时代精神的乡规民约,实现规范村民行为、教化引领的功能。

六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国学专家基层行”“传统文化进乡村校园”“传统美德进农户”等公益形式,大力开展高校——乡村对接。编写《传统美德与乡风文明读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移风易俗,改变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

七是打造“龙江乡村特色传统文化创新区”。龙江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利用我省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流入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地域特征,延续历史文脉,凸显优秀传统,打造具有龙江乡村特色的传统文化创新示范区。

八是大力加强农村互联网工程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在线讲堂、在线科技普及等引导农民参与到网络文化活动中来,不受低俗的网络文化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我省冬季十分漫长,户外活动适宜人群偏少,因而需要大力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从而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提升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罗跃军系省重点培育智库、黑龙江省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关健英系黑龙江省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編辑/贾程秀男

猜你喜欢
乡风乡贤龙江
龙江少年爱冰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龙江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城口县左岚乡:提升乡风文明的“红与黑”
乡村振兴视阈下的乡风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农村乡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靠大多数,还是靠“乡贤”
图读龙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