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杰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契合了当今国际秩序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深刻的渊源,而且体现了东方智慧和天下情怀,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和合思想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他指出,“和”指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汇合、融合、联合等。
首先,和合思想体现了包容精神。《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和合思想正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论语-学而》讲:“礼之用,和为贵”,以和为贵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是协调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和文化关系的重要思想基础。
其次,和合思想蕴含了和平理念。中国自古崇尚和平,老子认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即使是以战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兵家也反对战争,如孙武子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孙膑主张不得已才用兵。董仲舒则认为“天下和平,则灾害不生”。和平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沃土。
再次,和合思想充满了辩证思维。“和”并不是毫无原则的调和,而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因此“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合”的精要即“和而不同”。《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了晏婴关于“和”与“同”相“异”的论述,“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国语·郑语》也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人类命运共同体闪耀着和合思想的光芒。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亲、诚、惠、容”的方针。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六十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强调:“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当然,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既不是零和博弈,也不是无原则的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坚定地表态,“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会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
“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关于大同社会的描述,最早见于儒家典籍《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归宿,反映了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抱负。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大同思想的传承和超越。一方面,二者有密切的联系。大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相似的价值追求,都以天下为公、和协万邦、世界大同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里仁者爱人、天下大同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大同思想有所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文明,有更开阔的全球视野,面对“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人类社会的突出难题,“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各国和各国人民都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在尊重和承认世界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前提下,不断推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世界文明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整体利益,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西周以来,“天人合一”和“大一统”观念就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成为责任思想的源头。《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以天下为己任”的品格,《孟子》“兼善天下”的精神,《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周易-文言》“与天地合其德”的思想,都体现了深厚的责任意识。之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民胞物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历经世代积淀,扩展成为一种普适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博爱。
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升华了中国传统责任思想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兼善天下的道德情怀,从对本国人民幸福的关切,发展为对人類命运的关怀、对整体世界未来发展的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中国政府就无时无刻不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如“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推进、亚投行的创办运行等国际合作,博鳌亚洲论坛、亚信峰会、APEC会议、G20峰会、日内瓦“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外交举措,对“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阐释推动,以及对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积极参与等,中国正在为全球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决议;2018年1月,达沃斯论坛的主题设定为“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这些都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践探索中日益丰富,逐渐成为全球共识。未来的中国必将秉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更加坚定、稳健地活跃于世界舞台,在纷繁复杂的全球化大潮中为实现“天下太平”而勇担时代使命、履行大国责任。
(作者系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