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与经费统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5-14 15:12田新民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8年15期
关键词:统筹经费管理资产管理

田新民

摘 要:资产是各单位完成工作任务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战斗力生成的基本要素。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资产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和深化资产管理改革,资产管理效益也逐步提高。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资产管理仍有不够完善的地方,特别是资产与经费统筹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足,影响和制约着资产和经费整体使用效益的提高,本文基于笔者工作实际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资产管理;经费管理;统筹

一、资产与经费统筹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重钱轻物”观念依然存在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是领导者还是管理者,还不同程度存在“钱”重于物的错误观念,导致钱变物的过程存在失管失控现象。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力,对于经费的物化监管不到位,重购轻管,重用轻管,往往在资产购置前比较重视,刚开始使用时比较重视,资产一旦购回后,特别是使用久了,重视程度和监管不够,责任不清,配置优化不够,使资产的使用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致使购置的资产闲置,甚至损毁,造成经费变相流失和浪费。

2.“资预结合”观念不牢,管理制度落实不够好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资产管理的重要制度和内容,是推动预算调控由增量资产向存量资产延伸,资产管理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的重大改革,是节约经费,提高经费保障效益的有效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本位主义、传统“重钱轻物”等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制度不够完善、监管不力等原因,致使这一好制度在有的单位和部门落实不够好,有的单位存量资产情况掌握不准、底数不清,有的单位“资预结合”只简单停留在报表和数字上,实际结合工作不够深入、扎实和细致,存在应付和敷衍的现象,没有真正地把资产和经费统筹起来管理,出现资产和经费流失浪费问题。

3.资产清查不及时不彻底,资产与经费统筹使用效率不高

由于经费物化后监管不到位,资产清理不及时,容易造成资产管理漏洞,致使资产使用状况、报废损毁等情况不清,财务和资产管理人员往往只在年度末,对资产账与会计账的账面数进行核对,只要核对后数字相符,就认为完成了清理任务,对资产的现实状况和使用情况并不清楚。这样长期以往,一旦资产对不上了,追查起来由于时间较久、人员变更较多等因素影响,会造成情况不明,责任不清,难以真正追查责任;有的由于清理不及时不彻底,造成资产长期闲置,没有及时盘活利用,把尚有使用功能的资产闲置起来当成了“废品”,甚至由于资产底数不清、状况不明导致重复购置,造成经费的重复投入和使用,资产与经费统筹使用效率不高,没有充分发挥资产与经费的最大保障效益。

4.缺乏科学完备的资产编配标准,资产编配随意性大

标准化、规范化,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在资产管理方面定性多、定量少,没有科学完备的统一标准,主观人为因素仍占主导地位,资产编配时忽视单位和部门人员编制和履行职能任务等关键因素,编配的资产定额标准和使用年限没有科学准确权威的规定,导致资产购置、调剂和处置缺乏基本依据,造成资产不能进行合理的流动,该及时报废处置并取得资产残值收入的取得不了,相反由于長期闲置,使其真正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品”。而且,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资产编配标准,使部分单位和人员盲目追求办公用品的高端和超前的观念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有的比较贵重的办公用品,好多功能还没充分开发利用,就被认为是过时了而弃之不用,使资产管理与预算结合难以真正落实,导致资产重复购置、资产“高配低效”和资产利用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

二、加强资产与经费统筹管理的对策

资产与经费的统筹管理,是关系能否将有限的经费花出最大经济效益的重要关键环节。只有既能管住钱又能管好物,钱物并重,全程监管用力,才能达到资源配置优化的目的。为了有效做好资产与经费统筹管理工作,使有限的资产和经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应注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和改进。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资产与经费统筹管理深入人心

要把宣传教育作为加强资产与经费统筹管理的思想“发动机”,切实把加强资产管理的重要地位放在经济改革的大局中来认识,把资产管理摆到与经费管理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与经费统筹管理的重大意义,积极营造深入推行资产管理与经费统筹管理的浓厚氛围,让大家深切感受到改进资产与经费统筹管理带来的显著成效,充分认清资产与经费统筹管理不善造成的浪费和危害,从而促进各单位各部门主动完成从“重钱轻物”向“钱物并重”的思想转变,切实把加强资产与经费统筹管理上升到履行使命任务的政治责任高度来认识,加快促进从“重购轻管”向“全程监管”,从“被动执行”向“主动作为”转变,积极宣传资产和经费统筹管理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激发各单位和广大人员管好、用好资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各单位各部门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知道应该怎么做,使每个人既会算“经费账”,又会算“资产账”和“效益账”,使资产与经费统筹管理的思想深入人心。

2.严格落实“资预结合”制度,实现资产和经费的合理配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单位已经积累了大量资产。如何利用好这笔资产财富,成了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而“资预结合”制度,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只有严格落实好“资预结合”,才能有效解决好存量资产利用率不高的矛盾问题。在各单位年度预算制定时,要把“钱”和“物”捆绑,统筹研究论证,而后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在审查经费预算时,也要把资产预算作为重要内容,压减不符合资产编配标准和要求的项目内容。促使各业务部门在编制分项预算时,必须优先考虑存量资产,再安排经费需求。在购置资产时,要明确购置的目的和会达到的使用效益,对论证不充分的项目要进行补充完善,审查资产项目质量档次、构建价格是否合理。财务部门要严格把住购置资产经费的借款和报销关,防止经费开支无预算无计划。在事业部门提供资产购置计划时,要查看其存量资产报告,能盘活利用存量资产的,就要核减购置计划。在审核报销经费时,无预算、无计划的一律不予报销,防止资产重复购置。对于一些不经常使用的“大项”资产,要搞好统筹协调,能调剂使用的调剂使用,能借用的借用,能租用的租用,防止购置的资产利用率低下,造成资产功能浪费。对确需经费保障的资产购置计划,要纳入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

3.制定科学完备的资产编配标准,使资产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

资产标准,是确定资产购建、调剂、转让和安排经费预算的基本依据。标准制定的科学与否,是资产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完备的资产编配标准体系。要准确把握资产标准的基本特征。根据资产标准所要发挥的功能作用,科学合理的资产标准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相对统一,即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相同类型的单位资产标准要基本一致;二是量质互补,就是说,资产标准除了规定资产种类、数量、使用年限等“量”的标准外,还要对资产购建的价值或性能等“质”的标准作限定,防止资产变相超配和功能上的浪费;三是较强权威性,资产标准制定后,应以正式文件下发严格执行;四是适时调整,即资产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单位调整改革或事业任务等因素的变化,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增强可操作性。

资产编配的标准化,是钱物结合的基础和起点,资产编配标准是保证合理配置资源的基本依据。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编配标准,对资产配置的品种、最高限价、最高限量、最低使用年限做出数量或金额的限定,依据各部门的工作性质、所需资产性能要求、单位人员编制和经费数量等情况,综合分析,科学确定,这是严格管控行政开支的基本依据,也是确定经费投向投量,合理安排经费预算的基础。为避免盲目追求设备高档次、互相攀比等现象的发生,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编配标准,解决单位或部门应该购置什么资产,购置什么档次的资产,购置多少资产等问题。无论是业务部门编报需求还是财务部门审核把关,都要有一把统一标准的尺子,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主观随意性。在制定编配标准时,也要结合实际,不能搞“一刀切”。在标准的制定上,按单位分类建立单位标准;按单位领导、部门领导和普通人员建立人员标准。在最高限价和最低使用年限的确定上,要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同类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结合实际需要来确定。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编配标准,可以堵住资产超标的“无底洞”,杜绝不该花的“冤枉钱”。资产编配标准一旦建立,就要严格执行,加强监管和问责,对于超标准购置资产,坚决不予经费保障,使资产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转变,发挥经费资产最大保障效益。

4.定期开展资产清查,防止账实不符

资产清查是资产管理的基础,也是加强资产与经费统筹管理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存在的资产重购轻管和存量资产不清,统筹利用不够等问题,要定期组织对资产进行清查,完善资产管理责任制。清查工作要按照统一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由财务和资产管理部门提供账目,资产使用部门具体进行盘点核对,登记确认,确保分工科学,扎实有序推进。对对资产的账物、账实要认真进行核对,对存量资产的数量、规格型号、价值、分类、性能等情况进行详细的登统计。对有账无实物的,要及时查明原因,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核销出账;对于有实物无账的,要查清来源,及时入账,确保账物、账实相符。对清查出的需要处置的资产按资产处置程序规定进行及时处置,该调剂的调剂,该转让的转让,该报废的报废。对于达到报废年限但仍然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堪用品”,可以开发其可用功能。对于废旧资产,能维修后继续使用的要继续维修使用,(转4页)(接6页)必须报废的,要按审批权限和程序报废,及时收回残值并做出相应账目调整。通过挖潜利用废旧,充分发挥资产的“余热”,达到物尽其用,节省经费的目的。通过对资产的清查和处置,可以有效地防止资产账面“虚增”或流失浪费。同时,要加强对资产调剂、转让、置换和报废过程的监管,强化资产动态运行过程管理。

5.建立完善资产审计交接制度,防止资产流失

在资产的日常管理中为避免资产流失,应建立完善资产审计交接制度。当各单位负责资产管理的负责人及资产登记保管的具体人员出现岗位调整变动,不再负责资产管理工作时,要履行严格的交接手续,将其在单位负责管理的全部资产列入移交范围,并登记造册,通过认真清查资产,核对账目,确保账物、账实相符,没有任何问题后,再由监交人员全过程监督交接,单位领导、监交人、移交人和接交人要同时在移交清册上签字,审计人员负责审计核实确认,并在移交清册上签名盖章后生效,确保人走账清,人走物在,防止因人员调整造成资产和经费的流失和浪费。

(责任编辑:兰卡)

猜你喜欢
统筹经费管理资产管理
科学发展观指导中专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城乡居民大病医保统筹探究
论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
浅析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绩效角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方法探讨
浅议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