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杰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是机构运行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任务。为进一步全面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资产清查工作作为每年的重点工作在各单位开展实施。从清查结果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较为突出。对此,笔者结合工作情况,深入分析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资产清查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是机构运行的重要保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贯彻落实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求的有效举措;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和国有资产监管职能的客观要求;是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成本,推进厉行节约的具体体现。
一、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实相符是财务工作最基本要求,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然存在着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某些特殊原因购建的固定资产未入账。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收到上级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无偿赠予的资产未入账,导致清查中出现有实物资产而无账目的情况。二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价值和使用年限认定不准确,导致一些资产应该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而未纳入。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仅对单价满足固定资产入账标准的资产计人固定资产账户进行管理,而对于一些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如办公座椅)却未按规定在固定资产账户进行反映。三是信息沟通不足,财务部门往往是负责管理单位资产的价值,使用部门负责管理资产实物。两个部门沟通不畅,一些已经损毁、报废的资产未及时在财务账上处理,造成账实不符。四是固定资产分类不严格,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只是在总量上保持财务数据与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上记载一致。但在明细分类方面,各分项数据较为混乱,每项资产在两个系统中并不能一一对应。
(2)闲置资产大量存在。闲置资产是指单位购建却未使用的资产,闲置的房地产、电子设备、办公座椅等在行政事业单位里最为常见。主要是以下因素造成:一是行政事业单位之间进行合并或撤销产生的资产闲置。这是最主要原因。为适应机构改革政策的需求,对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撤并,造成被撤销单位办公楼、办公设备等产生闲置。二是预算与资产的动态信息掌握不准确,致使重复购买而产生闲置资产。三是未充分规划好资产的配置使用而产生的闲置。
(3)资产处置随意性大。资产处置不合理在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许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往往要通过严格的审批程序,但是在处置资产时,经常出现由资产管理者自行决定的情况,对单位资产的处置没有公开,缺少合理的流程。
(4)资产卡片信息不完整。资产清查发现一些单位固定资产卡片登记信息不全面、不准确。特别是对于单位拥有的房产、车辆等数量少、价值量大的资产,在资产卡片上显示的具体信息(房屋坐落、产权号、车辆型号等)不完备,甚至有误致使卡片使用人或资产清查者无法直接提取到精准的信息,使卡片利用效率差。
二、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未按相关规定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导致资产管理者无章可循。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虽制定了相关规定但没有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小组,而是由职工兼职管理,这种管理形式很容易导致责权不明,兼职职工责任心淡薄,很难有效地管理好单位资产。而且,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管责任不清。预算管理、内审管理等相关监管部门的人员往往由兼职人员组成,独立性较差,部门之间在控制上无法相互牵制。
(2)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由于职责不明确,单位职工对自己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和维护意识淡薄,认为是单位的资产,管理自然与己无关,是单位负责人及财务人员的事情,这样会导致资产的管理工作落不到实处,进而使单位资产闲置,造成浪费。
(3)重配置、轻处置。资产处置不合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约束。其次是管理者更多关注固定资产的采购环节,因为资产在购入的时候能为单位带来的价值,且购入时需要支付资金,管理者更重视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合规,所以在资产购置时,能使管理者更加重视。而在处置资产时,该项资产已不能给单位带来任何经济效益,且处置时往往不需耗费单位资金,所以管理者往往会忽视资产处置这一环节。
(4)信息化建设滞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往往具有价值大、使用周期长、使用人多、管理难度大等特点,现在一些单位还在使用手工登记台账的形式来管理固定资产,没有跟上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使单位负责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难以实时掌握单位固定资产的动态信息,无法做到合理有效的资产配置。
(5)资产清查不主动。一些单位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认为国有资产是国家的,在管理和清查方面总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形式化和模糊化。上级不安排便不清查,或即使清查也是应付完成任务,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未能达到资产清查的真正目的。
三、改进资产管理的建议
(1)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机制。为保证制度的适用性,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制度。以加强固定资产取得、验收、使用、维护、处置和转移等环节的控制,建立、健全会计核算、账簿记录和固定资产转移的文件手续,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管理制度方面,用不同岗位相互牵制的原则设定资产管理人员,使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财务人员在资产购置、验收、使用、盘点、处置等环节,严格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做好自己岗位职责以内的工作,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使单位资源得到有效运用。在资产核算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要分别正确的记录固定资产的详细信息和入账价值,保证资产账面信息的准确;并且要制定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权力的有效运行。
(2)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单位资产的价值管理、实物管理和使用情况结合到一起,实现数据资源的实时共享,避免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除此,还应配备与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相适应的固定资产条码打印机和扫描枪,在分配管理固定资产时对应贴上資产条码标签,年底对账时仅需扫描条码就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对账、清查,保证账、物、卡相符,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同时,在资产清查时,大大节省工作时间,提高了资产清查工作效率与质量。
(3)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单位的资产都分散到每个职工手中,“谁使用,谁负责”的观念来管理单位资产将更显成效,将职工的个人绩效与单位资产管理相结合,以提高职工参与资产管理的积极性,并彻底改变“说起人人有份,做起无人问津”的局面。
(责任编辑: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