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思维下的高校多元化筹资模式研究

2018-05-14 15:12张丽晨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8年7期
关键词:筹资多元化高校

张丽晨

摘 要:充足的资金投入是高校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多元化的筹资模式是高校寻求良性发展资金的客观要求。积极拓宽高校筹资渠道,构建低成本、稳定、科学的多元化筹资模式组合,积极创收,确保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校;多元化;筹资

一、高校筹资需求的大背景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都促使高校扩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3513万人,到2015年人数突破408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从凤毛麟角的精英教育向普惠的大众教育转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也逐年增强,2011年全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8586亿元,到2014年全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26420亿元。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包括学杂费、科研经费、各种培训收入及财政专项经费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但部分高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基础设施薄弱、校舍老旧、教学设备待更新量大,诸多欠佳的硬件条件制约着高校的发展,因此对基建和固定资产贷款量的需求增长快速。伴随高校扩招扩建而引发的高校资金支出大大增加,拓宽筹资渠道,探索多元化筹资模式势在必行。

二、高校中常见的筹资模式

(1)中央或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这类经费包括维持高校日常运作的教育事业经费、高校承担各类研究的科研经费、校园基本建设经费和其他财政专项经费等中央或地方各级财政按预算划拨给各高校的教育经费拨款,是公办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2016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0110亿元,比上年增长6.22%。

(2)学杂费收入。这一项收入包括学费和住宿费,是公办高校仅次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的第二种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随着高校扩招和收费标准提高,这类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从2007年高等学校学杂费收入1277亿元到2011年升至1862亿元,平均年递增10%左右。

(3)科研(社会)服务收入。科研(社会)服务收入是指高校利用自身的人才和设备优势,承接各级政府管理部门或是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为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提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服务获得的科研经费收入,包括科研经费收入、成果转让收入和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效益。

(4)合作办学分成收入。这类收入是指高校通过与具有行业优势的国内外企业或机构进行合作而获得的学费分成收入,这种合作办学主要通过设立培养某些特殊技能人才的专业或独立学院。

(5)培训收入。培训收入是指高校利用自身优势承办相关职业培训所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竞拍取得政府培训项目(如多层次多专业教师的国培项目)。

(6)金融机构贷款。这类筹资模式主要指高校通过从各种金融机构获得有偿使用资金,来满足教学、基建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这种银校合作模式在高校扩招,特别是进行大规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因其资金成本相对较低,银行对高校放贷意向较强。因此,向金融机构贷款已成为各地高校普遍采用的融资模式。

(7)其他来源收入。其一,捐赠收入。是指来自社会各界或个人对高校的捐款或赞助收入。如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杰出校友的联络工作,我们通过媒体也常看到某某校友为母校捐款的新闻报道,这部分来自校友的捐赠数额越来越多。此外,高等教育也日益成为一些社会名人的公益行为目标。其二,政府优惠补助补贴收入。是指高校获得政府给予的减免税费、贴息等使学校减少支出而产生的收益。其三,利息收入。主要指各项来源的收入在学校资金账户中存续期间所获得的利息收入。

三、经济学思维方式下的成本理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海恩教授在其《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中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一个经济学的成本理念: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我们只能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个人选择需要权衡,公共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制定也要权衡。这里所讲到的成本不仅包括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还包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而机会成本普遍存在于行为、决策和选择中,是决策过程中权衡的落脚点。个人在生活上的决策如果出现失误,只影响其个人的得失,还有机会补救。但一个单位的决策如果不恰当,就不仅影响到个人,更可能对整个单位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经济学思维方式下的成本理念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决策的后果,更关键的是要避免制定出事与愿违的公共政策。

四、成本思维下的高校多元化筹资模式探索

1.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拨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八章保障经费投入中提出:“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虽然各高校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多元化,但来自财政的经费无疑是成本最低且最重要的途径,尤其对于一些实力偏弱的地方高校来说,甚至是最主要的经费来源。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拨款采用的是“综合定额+专项资金”的拨款方式,除了相对固定的定额预算经费以外,各高校要积极争取专项经费,这也促进了各高校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打造优势学科和重点专业,不断提升办学品质。

2.适当调整学杂费标准,加大助学贷款支持力度

“完善非義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适当调整学费标准的政策层面支持。本着“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高校应准确核算出生均教育成本,作为调整学费标准的依据。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助学贷款支持力度,提供多种勤工助学机会,保证贫困学子能顺利完成学业。

3.促进产学研转换,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高校的人才成本是典型的沉没成本,发挥人才优势,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创建校办产业或是开展校企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是学校增强资金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4.建立教育捐赠组织,挖掘社会助学热情

高校筹资渠道的日益多元化,教育捐赠作为一种重要的资金筹措模式, 已经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设立校董会、教育基金会、校友会等教育捐赠管理机构,捐赠款项公开透明,聘请专业人士管理,稳健投资并获取收益,解决机构运行成本,为高校发展筹措资金。

5.开拓新渠道,构建金融工具组合

(1)金融机构贷款。高校运营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雄厚的资产实力、良好的信用,都使高校成为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从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贷款仍是高校常用的金融工具,低利率的长期贷款对高校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保障作用。高校贷款要注意防范风险,测算偿债能力,长短期组合,严控额度,切忌盲目借款。

(2)教育债券。以政府信用为担保,向特定机构或个人发行教育债券,一般利率低于銀行贷款利率,筹资成本优势明显。对于投资者来说,教育债券收益稳定、风险小,也是金融资产配置的好选项。

(3)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一种化整为零、避免集中支付资金压力的筹资模式,非常适合高校购置价值昂贵且专用性强的设备仪器。采用融资租赁,只需支付首期款即可获得设备的使用权,在租赁期内分期支付租金,期满后高校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续租、退租或以最优惠的价格留购设备。

(4)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是政府将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商,承包商在特许运营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经营期结束后按约定无偿或以名义价格将项目所有权移交政府,政府获得该项目的所有权及经营权。高校的一些营利性服务设施比如学生宿舍、学生服务中心、体育场馆等可以通过BOT模式进行融资建设。运用BOT模式,即能解决资金筹措难题,又能为学校节省人力成本、管理成本。

(5)BT模式(建设――移交模式)。BT(建设――移交)模式是BOT的变换形式,与BOT模式在适用项目上不同,BT模式适用于非盈利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高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及教辅设施等非营利性设施可采用BT模式,可避免建设初期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压力,在建设期间高校不参与管理,分期付款或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再付款,大大降低了财务风险和筹资压力。

(6)资产置换。近20年来高校改制升格的热度不减,但老校区狭小的教学环境完全满足不了发展需求,老校区周边地价高昂且无地可征,为达到教学面积这项硬指标要求,在郊区由政府牵头划出的高教园区购置大量新校区用地,成为所有这类改制升格高校的不二之选。一方面,建设新校区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另一方面多校区又增加了管理难度,拉高了运行成本。因此,通过将老校区变卖或是置换新校区,既可以解决新校区建设资金需求,又利于集中资源便于管理、便于统筹安排学校各类资源配置,节约学校运营成本,成为解决筹资及管理困境的有效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广凯. 构建民办高校多元化融资模式设想与建议.会计之友,2017(22).

2.胡服.高校筹融资困境及对策探究——以云南省为例.财会通讯,2015(14).

3.马红红.广东高校融资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教育财会研究,2012(06).

4.孙睿. 高校基本建设筹资困境与出路探索——以山东省为例.财会通讯,2011(12).

5.吴泽强.浅析我国高等教育融资途径.成人教育,2011(05).

6.蒋华,高校新校区基本建设融资问题研究——以重庆市教委直属的M高校为例.财务与金融,2017(05).

(责任编辑:王文龙)

猜你喜欢
筹资多元化高校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企业权益性筹资风险管理研究
国有大中型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论中小企业的筹资方式及选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