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涛
“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出自刘禹锡寄赠柳宗元的诗歌《谢柳子厚寄叠石砚》。唐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被贬至广西柳州任刺史。这期间,柳宗元首次发现了可以制砚的石材。柳宗元将制成的砚台寄给广东连州的友人刘禹锡。刘禹锡赋诗《谢柳子厚寄叠石砚》回赠,全诗为:“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烟岚余斐亹,水墨两氛氲。好与陶贞白,松窗写紫文。”文人相赠,诗歌酬唱,这是一段有关柳砚的绝好佳话。以下就这一鲜人知的广西砚种作一些介绍,以求对这种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房石砚有所了解。
柳砚历史与开发过程
纵览广西砚史,产自广西的优秀砚种少之又少,历史上石砚遗存也不多见。汉代至六朝的广西墓葬中出土有一些滑石砚,如1986年三江县老堡乡洋洞屯东汉墓、融安县安宁2号南朝墓出土滑石砚,但这些滑石砚为随葬明器,雕刻简陋,不具有文房使用的功能。广西桂林等地也出土过隋唐时期的圆形辟雍砚,属瓷砚,数量并不多。广西文房石砚真正的历史是从唐代文豪柳宗元开始的,这是可以特别书写的一段历史,也因为柳宗元在柳州首次发现砚石并制作成砚台,所以这种砚被命名为“柳砚”。
尽管柳砚在唐代就已经问世,而且有文人之间的诗歌唱和为证,但唐代柳砚实物没有传世,而且从宋至清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柳砚的制作、销售以及传播情况并不明了,没有确凿的文献和实物来佐证这一段历史。有实物材料可证的是在民国时期。柳州博物馆藏有一方民国时期的“老僧苦读图”柳砚,长16、宽13、厚3厘米,呈不规则形,色泽黝黑发亮,质地坚实细腻。砚堂呈开光式,内雕老僧读书,造型简括,刀法洗练,这是柳州博物馆内保存最早的柳砚实物。除此以外,民国时期柳砚的雕刻、消费、传播以及传承等方面的情况仍然不明了,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梳理。
20世纪80年代前后,柳州市工艺美术厂恢复了柳砚的生产。1983年柳州市科委组织有关专家对所生产的柳砚进行鉴定,认为它改变了“广西无石可砚”的历史。但整体来看,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前后,柳砚的生产规模并不大,上市量也很少,影响力有限。2010年出版关键的《中国名砚——地方砚》一书,其中广西的砚台只有柳砚一种,书中简要介绍了柳砚的历史,但未刊发柳砚的图片,由此可见柳砚在全国文房砚中的地位与影响。柳砚真正复出始于2010年,这一年,柳州博物馆开始组织本地文史专家对柳砚的历史进行系统探讨和研究。柳州博物馆产业办主任孙祖毅负责柳砚研发推广项目,在民间艺人谢残冬的帮助下,将这一广西古已有之的文房产品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2013年下半年,柳州博物馆开发的第一批柳砚顺利面世。2014年1月28日《龙壁柳砚精品展》如期开展,展出了柳砚一百余件。2014年下半年,在柳州市政府支持下,柳州博物馆着力打造第六常态展馆——龙壁柳砚馆,如今已经成为柳州博物馆的常设展。柳州博物馆做了大量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为进一步推动柳砚的后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柳砚石的品质与审美特征
柳宗元游记中所谓的“龙壁”位于今天柳州市下游的龙壁山,为柳州古八景之一“龙壁回澜”所在地,因而柳砚又被称为“龙壁砚”。这种砚石由层层板岩构成,形状像层叠堆积的书籍,当地人称之为“叠书石”,简称“叠石”,所以柳砚又称为“叠石砚”。虽然柳砚重新出现在世人视野中的时间并不长,但其优秀品质逐渐被认识。
对柳砚品质,其实刘禹锡已从形、质、声、色的角度进行过概括——“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烟岚余斐亹,水墨两氛氲”。其中“清越”一词是对柳砚“声”的概括,“寒玉”一词既是用来形容敲击柳砚的声音如敲击寒玉一般發出清越之声,同样“寒玉”也是对柳砚“质”的把握。寒玉,玉质清凉,其质如玻璃般清澈、冰冷,所以称“硬玉”。柳砚石具有坚实缜密、温润细腻的特点。“参差叠碧云”概括了柳砚石在“形”与“色”方面的特点。柳砚石形状多变,纹理重叠如云,尤其龙壁回澜一带水域出产的叠石,由于江水的冲刷与侵蚀,形成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圆形穴池(图1),可直接借用其穴池作为砚台使用。叠石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因而也深受柳州奇石收藏界的青睐。而刘禹锡诗中最后两句“烟岚余斐亹,水墨两氛氲”形象地描述了柳砚石发墨焕彩的特点。柳州叠石质地细腻莹润,由于受到柳江清流的浸润,形成了坚实缜密、滋润细腻、刚柔相济的特点。这种石质具有保水发墨、润笔益毫的特点,以笔舔砚润而不滑,研墨书写流利,墨随笔转,得心应手。在“下墨”和“发墨”两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下墨快,磨出的墨生光发艳。
对于柳州叠石的审美特征,柳宗元也有所论及,他写给当时淮南节度使卫次公的《与卫淮南石琴荐启》一文:“叠石琴荐一。右件琴荐,躬往采获,稍以珍奇,特表殊形,自然古色。伏惟阁下禀夔、旦之至德,蕴牙、旷之元踪,人文合宫征之深,国器专瑚琏之重。艺深攫夔,将成玉烛之调;思叶歌谣,足助薰风之化。愿以顽璞,上奉徽音,增响亮于五弦,应铿锵于六律。沉沦虽久,提拂未忘,傥垂不彻之恩,敢效弥坚之用。”在这篇文章中,柳宗元谈论的是石琴,但石琴所用材料与柳砚的材料都为当地的叠石。柳宗元文中诸如“特表殊形”、石质“弥坚”“自然古色”“响亮”“铿锵”等词语的描述与刘禹锡诗中所阐述的“形、质、色、声”四要素有着一致之处。
柳州博物馆藏柳砚举隅
“罗池夜月”砚(图2),这方砚是典型的方形砚,长30、宽20、厚7厘米。外形方厚,色泽明亮。此砚取材源于柳州古八景之一“罗池夜月”。罗池原为柳州城北的一泓野水,韩愈《柳州罗池庙碑》文中记柳宗元死后三年,托梦给生前部将欧阳翼:“馆我于罗池”。唐长庆二年(822)邑人在罗池旁修建了罗池庙(即柳侯祠)和柳宗元衣冠墓。正因为韩文渲染与柳宗元典故的关系,罗池开始成为柳州的名胜而闻名于世。“罗池夜月”也成为柳州最富盛名的古八景之一流传至今。
“罗池夜月”砚构思巧妙,砚面以“罗池”为砚池,围绕月夜做文章,皓月当空,亭台、廊桥、柳阴与阔水,一一入景,宁静安详,意境悠远。砚的四个侧面选取了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做的四件实事——释放奴婢、兴办文教、种柑植柳、凿井取水。砚的阴面刻《荔子碑》全文。此方砚将景致、人物、事迹以及历史连缀起来,寄托了浓郁的怀古之思,集中地表达了纪念柳宗元的主题。2014年,“罗池夜月”砚获“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创作工程”金奖和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除了“罗池夜月”外,柳州博物馆还组织雕刻了柳州古八景中的其他七景的方形砚,组合成一套反映柳州景致的连环图画。柳州博物馆的方形砚另如“柳砚古韵之神话”砚(图3),整体风格方正敦厚,只在砚岗处雕刻麒麟图案,其余各面皆为素面,砚石光滑,光洁照人。
和砚谐韵(图4),此砚是钟形砚,属仿古砚。钟形器物寓意“黄钟大吕”,象征了高妙、正大、庄严、和谐的中国儒家精神。砚为青黑色,坚密细腻。砚唇装饰云纹、回纹等图案。砚堂平展宽广,淌池,砚岗处高浮雕麒麟吐水,前额安钟钮。此砚制作精细,运用线刻、浅浮雕、高浮雕方法雕刻,整体风格古意盎然。《和砚谐韵》柳砚获2015年“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创作工程”金奖。柳州博物馆开发的柳砚中还有其他的仿古砚台,如簸箕砚、古琴砚等。
“中华五千年”砚(图5、6),这两方属于隨形砚。柳砚造型中最重要的还是随形砚。随形砚的造型变化较多,既保留了原石的自然形状,又因形顺势,略加雕琢,着意于奇巧构思,别有韵味。图5砚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保留古铜色天然石皮,砚唇雕刻层层叠压的古钱币和青铜器,像考古文化堆积层一样,表达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主题。砚堂深而宽大,砚池呈月牙状,砚底打磨光滑,叠石的肌理关系清晰可见,如一泓水里泛起的涟漪。整方砚外层老辣,而内层澄明清澈。图6在立意上与图5采用了相同的方法,外形呈不规则圆形。
树桩石砚(图7),此砚是随形砚。砚石为水料,采集于龙璧回澜一带水域下40米的水底,外表坑洼,斑驳陆离。砚台保留了砚石原始的状态,雕工因势利导,巧妙地借用了叠石表皮形状以表现松树皲裂的独特外形,砚堂雕刻成松树的节窟,树洞为砚池,砚额上雕一枝舒展的松枝。此砚整体沧桑老辣,自然朴拙。随形砚显示出“自然之为美”的工艺观念,讲究因材施刀,这对制作者的构思及随机应化能力是个考验。
“节节高”砚(图8),比之树桩石砚的“粗头乱服”,此砚是一方立意巧妙、雕刻考究、打磨精细的随形砚。整体雕刻成一截竹竿,两片疏叶,竹上两只小蜥蜴,风动竹摇,蜥蜴驻足作警惕状,动静结合。竹竿光滑润泽,两头略露粗糙的岩石表皮,利用了赭色的石斑颜色来雕刻两组竹叶,包括左侧小蜥蜴的头部也充分利用了石料本身的颜色。砚堂开于松节上,砚池为月牙形,与砚堂相连。
“苍山日出”砚(图9),此砚也是一方随形砚。砚面不平整,凹凸起伏,左低右高,左疏右密,中间圆形砚堂为日,被重峦与流云包围。右侧雕刻虬枝盘曲的老松,高大茂盛,与周围的疏林相对照。雕工着意保留了砚石中弯曲流转的白色石英线,示意山峦。整方砚立意于日出苍山,构思巧妙,自然天成。
铜鼓砚(图10),此砚是一种新开发的砚台类型,将西南地区典型的青铜器类型——铜鼓的形式融入砚台,造型古朴大方。鼓面为盖,上雕刻有太阳纹、翔鹭纹等铜鼓图案;鼓身为砚身,呈圆柱形,周身浅浮雕铜鼓纹样,砚面为圆形,外圈为砚池,砚堂平整光滑。柳州博物馆以铜鼓的造型、纹饰为创作元素,赋予柳砚全新的艺术创意。
“中国馆式”砚(图11),此砚整体造型为缩微版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砚面为方形,边缘纹饰青铜器图案,砚池深挖,环绕砚面一周。石料呈紫色,产于桂林龙胜一带,与肇庆紫端石相类,石质细腻纯净,品质很高。广西桂林龙胜一地还产龙砚石,此种石料石眼大,而且晕圈多,偶有用于雕刻文房砚台。